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读后感 ——在笑声中遗忘

朗读这篇文章

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在他的小说中并不占显要位置,人们研究它,对它感兴趣主要在于它的结构,毫无疑问,昆德拉是结构主义大师,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着意于它的结构时忽略了作品背后的许多东西,这颇有点卖椟还珠的味道。这应该是昆德拉没有想到的。
这个作品不能称为完整的小说,它是由七个短篇构成的,它的主题只有透过这七个短篇,我们才能略知一二,这儿之所以说略知一二,只因为就连作者本人,也难以说清他想通过这样的故事来告诉人们什么。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基于一种本能尝试去忘却,而痛苦只会使记忆加深,只有在笑声中才会真正忘记。
《失落的信》的情节十分简单,工程师米雷克(我们甚至都可以不用主人公来称呼他)生怕他当年写给情人兹德娜的信会给自己招来麻烦,于是想将它取回来,一路上他都遭到警察明目张胆的跟踪,但兹德娜拒绝了他的请求,当他回到家里时,却发现留在家里的一些信件、书稿已尽呈在搜查的警察面前,结果由于其中的言辞,他被判了六年徒刑。

应该说他对自己面临的命运早有预测,这样的结局未尝没有他希望的成分,“监狱的光荣不可遏止地吸引着他”。早在若干年前,这个民族中的一群人用他们的热情描绘出一幅牧歌撒落、夜莺鸣啭的田园,当后来这个田园出现将要坍塌的危机时,俄国人用坦克大炮进行了热情地修补。缺乏向往、修造这个田园的欲望的人们,成了从这首伟大的狂热的交响乐中逃跑的音符,大都沦陷入狱。米雷克之所以能暂时幸免,并不在于他逃避了什么,而是他还有利用价值。但悬在头上的得摩克利斯之剑总有落下来的时候,面对这一点,他是如何想的呢?我们从这个人的心理中似乎看到了有思想的人们共同的意志:“他迷恋上了自己的命运,甚至他走向毁灭的步伐在他眼里都是高尚而美丽的。”
既然如此,既然那一天迟早会来到,既然他面对警察的追踪时还脸露微笑,那么他为什么要迈出这一步?他为什么要到告别多年的情人兹德娜那边去做无谓的努力?
关键之处就在于他没有了未来,未来成了“谁都不感兴趣的无关紧要的虚空”,信仰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自我对人生、对生命的幻灭,这种幻灭不能得意地等同于心如死灰,“心如死灰”说到底是一种不成熟的绝望,是一种幻想,而米雷克所代表的这种幻灭则更为深沉,更为厚重,它是面对生活逃无可逃时的一种解脱,一种自嘲,一种自我的伤害。可以这样说,这就好像是别人准备了凳子、绳子,而自己将脖子伸进那个套圈然后对着观众发出善意的笑意。
然而没有人心甘情愿地轻易放弃,所以他要找个证明,证明什么呢?证明没有未来的他曾拥有过去,而能证明这一点的只有兹德娜和那些业已发黄的信笺,因为兹德娜是他为了摧毁自己那令人憎恶的青春而钟情的对象,虽然她不美丽。他要找到那个信,将它们扔到垃圾箱里去,他只有过去,他爱过去,可是过去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未来,所以他有着难以遏止的欲念,拳打它一番,持刀割破青春的画卷,那样它就既没有了未来,也没有了过去,直到那时,他才会在类似的自虐中奔向人间最美的地方——监狱!

《妈妈》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玛尔凯塔与丈夫卡莱尔的关系,一条是这对夫妇与卡莱尔母亲的关系。玛尔凯塔爱她的丈夫,正是因为如此,她甚至不反对他拥有外遇。但她内心却是痛苦的,
婚姻在拘限了人的社会行为时,更重要的拘隘了他们的心理空间,然而在人的一生中,婚姻只能作为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所以当有一天婚姻趋于平淡,夫妻两人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时,潜在的矛盾也就激发出来了,这种被激发出来的矛盾不是表面化的,而是深埋在内心里,对婚姻的背叛与反抗其实是对一生虚无的最后证明。玛尔凯塔在后悔当初形成的条约,正是那样的条约,使她失去了本来骄傲难驯的自己而变成了别人的依附,问题就在于她为什么要成为卡莱尔的依附?这中间的本质意义是什么?个性鲜明的她为什么要长年扮演一个温顺的角色?当年那个真实的女孩去向了何方?中年时意识到这些并不等于人性的觉醒,而是自觉萌发的对生活意义的拷问,悲剧就在于最后连这个拷问本身也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就用行动上的谵语来代替徒劳的挣扎——她将爬在身上的丈夫想象成无头的男人,那应该是所有她幻想中异性的替代品,只有在那时,她才显得自由而迷人;她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她一起去与另一个男人来一场狂欢。
卡莱尔对待他母亲的态度是暧昧的,他并不愿意将她接来和他们一起住,但是他最后却改变了初衷,母亲离开的时候,他将她送到车站,在那一刻,他的心里升上从未有过的温情。促使他改变的是什么呢?母亲只靠回忆来增添点快乐了,为一点过去曾有过的辉煌她可以絮叨上半天,她这次来他们家小住带来的最大的礼物就是引他想起一个人,那个人是他幼时见过的中年妇女,而他的情人爱娃长得与她相像,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将爱娃拥在怀里的时候,他跨越了三十年,也就是说只有跨过这一步,他才走向成熟。这是恋母情结的一个翻版。他对生活已没有了热情,异性的刺激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他通过这个路途想证明生活的意义,但这注定带来的还是空虚与失望。因为生活的崇高已在他那儿失去了。

《天使们》已不能称其为小说,它几乎没有什么情节,构成它主干的内容来自三方面,其一是作者对笑的内涵的解说,其二是作者对离开国家之前一段生活的回忆,其三是两个女大学生对尤奈斯库剧本《犀牛》的理解及表演。这一篇是其中比较难理解的一篇,我们只有通过最后的话语才能找到突破小说的口岸:“我知道,还有萨拉,那个犹太姑娘萨拉,我的姐妹萨拉,她就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可是,我到哪儿能找到她呢?”
那么萨拉是个什么人呢?她只显出过一面,就是在米迦勒和加百列按她们所理解来表演《犀牛》中的一段情节的时候,她为一泄私愤上去踢了她们一脚,而其他人包括表演者的导师都理解成她是早先被安排做出这一动作的,为的是增加表演的喜剧效果。正是这一情节串起了整个故事。
作者为这两个女大学生起了两个天使的名字,而作品中天使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天使,作者这样叙说:“如果世界上有太多毋庸置疑的意义(天使们的权力),我们会被它压垮。如果世界丧失了所有的意义(魔鬼的统治),我们也无法活下去。”“魔鬼的笑指向的是事物的荒谬,而天使为之感到欣悦的,则是世间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出自智慧的设计,尽善尽美且充满意义。”很显然,在这儿,魔鬼的笑指向的荒谬和天使的笑指向的有序正是作者眼中的世界,在作者的眼里,这种有序是荒谬的,而天使还想通过虚假的笑来欺骗人们,于是,理所当然的,她们挨了一脚。但这一脚是作者这一类人无法踢出的,所以就有了他对萨拉的怀念。

那么作者眼中的荒谬到底表现在何处呢?它就表现在他没有言论自由,他能写作的只有星相学,他的朋友那个杂志的编辑因他而受到迫害,而杂志的主编却因为迷信他的算命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当然这背后是更为深重、更为深广的社会机制问题。在那儿,人人都在围着圈跳舞,他却游离于这个圈之外,那些有形无形的圈就是秩序,而没有参与其中试着反抗的就是萨拉,如前所述,她踢了在荒诞中表演的天使们一脚。而作者最终的背叛与这一脚的性质是相同的。
这里多次提及笑,严肃的笑,超越世俗的笑,它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及现有秩序的笑,“当事物突然失却了它们预定的意义、脱离了既定秩序中应有的位置的时候,就会引起我们发笑”。这篇小说的价值就在于它揭示出,我们都会笑,等有一天我们绝望的时候。
这部作品中的笑,与其说是笑,不如说是沉切的语言无法表白的哀痛,作品的价值也在于这里,它让那笑声扭曲,变形,但却留给读者这才是真实的笑的印象。昆德拉的伟大正在这里,他的作品来自于所有的信仰都被摧毁而还没有建立或无法建立时的阵痛。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乃至于世界,在它走向成熟的时期,都会面临这个难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读后感 ——在笑声中遗忘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