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朗读这篇文章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读,理解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3.对比阅读,体会诗歌开阔的意境,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歌,理解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开阔的意境,感悟作者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朝文学家江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意思是说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为何这样说呢?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抒写离情别绪的诗词俯拾皆是,你知道哪些写离别的诗歌呢?(生答)

补充有关离别的诗句:

依依惜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深情厚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惜别悲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惆怅安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缠绵悱恻: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凄凉伤感: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看来,离别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心头挥之不去的痛,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如此的缠绵惆怅凄凉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思考来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体会一种别样的送别情怀。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他曾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他的作品,现流传下来文20多篇,诗90多首,明人集为《王子安集》。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轻重,尽量读出情感。

1. 第一遍读,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词念得字正腔圆。

2. 第二遍读,读得有板有眼,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与节奏。

【朗读提示】:这是一首五言格律诗,根据意义可按照“二三”节奏,更具体一点可按“二二一”或“二一二”停顿节奏。二四位置的平声字可以诵读时遇到韵脚应拖长音,稍作停顿。

3.第三遍读:(出示标有朗读节奏的诗歌),读出自己的感觉与味道。

强调:古诗文诵读一定要沉得住气,处理好节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

1.解题

少府,官职名称,县尉。之,到,往。蜀州,四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即作者要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

2. 本诗是一首格律诗,格律诗的基本层次结构是以联为单位的起承转合。“ 起”,即起句,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 即收束全篇,是结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本诗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清代陈婉俊在《唐诗三百首补注》中评价此诗:“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即作为送别诗,此诗没有悲痛心酸之感,立意不落俗套,而且此诗一出,其他的送别诗歌便黯然失色。

那我们就结合本诗结构的起承转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究竟是怎样做到不落俗套的。

出示:

起句(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城郭宫阙,指唐代都城长安。辅,辅佐,护卫。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风烟,风尘烟雾。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这里代指蜀州。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首联交代了两个地点,作者现在在哪里?朋友要去的地方在哪里?(都城长安,蜀州)

都城长安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蜀州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长安是京城繁华之地;蜀州是偏远的蛮荒之地。)

长安和蜀州之间还隔着千山万水,凭肉眼是看不到蜀州的,那么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望”?他又“望”到了什么呢?

请闭上眼,让我们陪着王勃一起送杜少府到蜀州,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我站在气象雄伟的长安城下,举目遥望朋友要去的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我仿佛望到了朋友在翻越一重重山,(他是怎样在翻山越岭呢?)又仿佛望到了他在经过了一道道水,(他是怎样涉过一道道水呢?)跋山涉水,朋友终于到了蜀州,他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你从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谈)

预设:一个“望”字,犹如一根无形的丝线,将地域上的南北两地紧紧连在一起,同时也系上了牵挂关切之情。循着这根线,伴随着友人,直到云烟连绵的巴蜀五津。我好似望到了朋友一路风餐露宿,好像望到了他在蜀州生活的艰难。这个“望”,与其说是瞩目,不如说是用“心”追逐。

【朗读指导】:语速稍慢,“秦”“津”拖音,读出对友人的关切牵挂之情。

从对友人的关切角度来说,这句话好像与其他写离情别绪的诗歌并无二致。但是,既然有学者认为这首诗歌不落俗套,那就一定有不落俗套的道理。

中国古代审美的两种境界:小美和大美。凭你的直觉,你认为下面送别诗的开头是大美还是小美?判断的标志是什么呢?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小情感可以大表达,这个“大”,要么是大情怀,要么是视野开阔,要么是想象奇特。所以《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壮阔精整,凭空挺起,是大家笔力(首二句)。起句境界上雄浑、壮阔,开篇就奠定了豪迈的基调,可谓是不落俗套。

【朗读指导】:“辅”“望”重读,声音稍大,读出开阔的境界。

承句是紧承着起句展开的,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写离别的感情呢?

出示:

承句(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为求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也指在外做官。

承句的前半句紧承着起句的离别,说“我跟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啊”,按一般人思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表达这无限的情意呢?(生答)

可是作者却欲说还休,来了一个转折,作者想告诉朋友什么呢?

提示:作者是哪里人?他现在在哪里?(生答)

预设:我们都是离家做官漂泊在外的人,你的感伤,我也能理解。

补充材料:王勃早慧,六岁就能写出文笔流畅的文章,被誉为“神童”;14岁科考及第。因受到唐高宗的赏识, 17岁就被任命为正县(处)级的“朝散郎”,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命官。沛王李贤闻其名,征为侍读兼修撰,对他十分爱重。唐朝时盛行斗鸡,各位王爷乐此不疲。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在一边助兴,为给李贤加油,他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李贤非常高兴,但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皇帝读毕大怒,以为王勃挑拨诸王关系,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从以上材料中,你又读出作者想告诉朋友什么呢?

预设:朋友啊,今日你孑然一身,犹若飘蓬漂泊到那烟障云遮的巴蜀五津;我则如一片孤叶, 在这山围关锁的都城长安待罪,我们同是宦海沉浮,我理解你的感受,你的感伤我懂。

【朗读指导】:声音低沉,语调平缓,读出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理解。

承句在起句写“分别“的基础上,好像体现出一丝的伤感,但是,如果生命中有个懂我的、理解我的人,这伤感,好像也淡了一些。所以,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该怎样面对别离呢?我们来欣赏一下转句,看作者把这种分别之情转向哪里。

出示:

转句(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比:

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说文解字》:密也。通俗地说,就是相从密切。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呢?

预设: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补充资料:

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中写到: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滕王阁序》中写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年纪老迈而情怀更加豪壮,岂能因白发而改变人的心愿?境遇艰难而意志越发坚定,决不会坠掉直凌青云的志向)

结合以上内容,你认为把“知己”换成“朋友”可以吗?你认为怎样才叫“知己”呢?(生答)

作者认为“知己”应当怎样面对分别?

预设:作者认为,真正的朋友不求朝夕相处,只求心心相印。知己应当志向远大,应当超越时空,互相互勉,即使身处困境也要胸怀宽广,乐观豁达。

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诗人认为,知心朋友绝不会因为分离而淡忘了彼此的感情,这就是说,虽然天各一方难见面,但却是心心相连长相忆。这里没有悲离的惆怅,也没有哀别的气氛,而只有互勉互励,表露了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对友情的珍重。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又是“海内”,又是“天涯”,是境界开阔、胸襟也开阔的“大美”,真可谓是不落俗套。

【朗读提示】声调高昂,语气豪迈,读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既然我们要志向远大,要乐观豁达,那么我们分别的时候自然是:

出示

合句(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不需要。歧路:分别的路口。

儿女,指青年男女。

沾巾:挥泪告别,指哭泣。

译文: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你怎么理解合句呢?

预设:这句话诗人认为友人可以送走,对友人的心是送不走的。与友人分离时,不要带着儿女之情而流泪伤心。

既然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

预设: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合句既收束了全篇,又呼应了起句的离别。只是,惜别并非伤别,摒弃了写送别诗的俗套,不让泪水来进入他的诗行,不用感伤来弥漫他的诗情,这就是不同凡响,为诗歌换上了另一风格的新装。

【朗读指导】:最后两联,语速稍快,语调高昂,读出作者的积极进取,读出作者的意气风发。

结语:

王勃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历经千载,今日读来依旧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豪情,真正的经典确实是历久弥新。我们在欣赏赞叹之余,要能穿越重重历史的帷幕,发掘它的魅力所在,领悟它的感动之处。斯人虽已逝去,但这首离别经典依然回响在我们耳畔,正如诗圣杜甫所言:尔曹虽与名绝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豪情吧!(齐读课文)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阅读欣赏王勃的《滕王阁序》。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起: 牵挂 开阔

承: 理解 宽慰

转: 抱负 豪迈

合: 积极 进取

-与温柔的秋天相遇-

陈老师的这节课,从诗歌结构层次的起承转合角度切入,聚焦诗歌的语言形式,借助助读资料,通过诵读、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本首分别诗开阔的意境,感悟诗人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整节课,自朗诵始,至朗诵终,每次探究后都要进行融情朗读,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课堂上,通过连续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课外助读资料的恰当运用,比如甲骨文“比”的字形,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和《滕王阁序》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既理解了诗句表面的含义,又读懂了诗人内在的志向抱负、开阔的胸襟和进取的精神。而且,这些助读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在课内外知识的勾连中丰厚了积累,学到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了诗歌阅读能力。

ENJOY THEHOLIDAY

-END-

作者
陈牧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