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百期集萃特刊》读后感

朗读这篇文章

作者:孔鲤

2014年07月01日的杂志集萃,里面有很多名家的文章,这些文章分成了好几个板块,虽然这本书才过去近五年时间,但很多文章已经不适用了。

哪些文章比较适用呢?

沈志华关于中苏关系的文章。沈志华是中苏关系研究的大家,手上有大量常人看不到的档案,着眼于史实,在我心中和金冲及、杨奎松并列为最佩服的党史三大家。这篇文章虽然讲的东西是过往的,但其中的细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回味的。

纪彭写价格闯关与陈云的一篇。虽然纪彭在本书中的头衔只是本刊记者,但这篇文章是值得今人思考的。

舒云说九一三的两篇文章,运用了大量回忆史料,用逻辑列举了大量的疑点和细节,深挖了许多被人忽略的角落,但是,没有答案。

那哪些文章比较没必要看呢?

金雁说柏林墙的一篇,金雁的丈夫是秦晖,两位知识分子都很有一些脾性,当然我不是很欣赏这样的脾性。

高华洋洋洒洒的三篇,完全是通过对浮在表面上的事件的架构。谈政治一定离不开经济,谈经济一定离不开政治,高华的文章永远忽略了这一点。同样的一些事,高华和舒云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

那还有哪些文章可以当知识储备看呢?

周冉、震江、黄金生、江仙、李响等人的几篇文章,讲述的是明清皇家宫殿故宫及故宫西侧等在民国期间的变迁,有许多常人不知的细节,比如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故宫里还有明代留下的垃圾参与等,这些细节可在茶余饭后充当谈资。

姚联合述说日本投降时日方情态的文章,有大量的细节填充,让人看到一个不孤立的事件。

还是那句话,这是14年的杂志集萃,文章大都是再之前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国家人文历史·百期集萃特刊》读后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