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军队民主平均制度的起源与演变》读后感

朗读这篇文章

作者:孔鲤

土地革命时期,国军的薪饷和待遇其实是高于红军的,但国军却经常离心离德,相反红军却始终万众一心,显然这不是一句「革命理想」就能解释的。这需要我们从更深层次的物质基础来思考。

《苏区研究》2019年01期刊登了任伟的一篇文章《军队民主平均制度的起源与演变》,这篇文章详细分析了红军的组织架构演变和领导方式,将一个长期以来比较模糊的抽象概念落实到了具体操作。

军队初建时,为什么会有平均主义?为什么会是官兵平等?任伟在这篇论文里分析说,一来红军被四处「围剿」,没有安稳的居所,二来中央经费紧缺,部队没有稳定的外部供给,一切全靠自筹。这就很好理解了,如果薪饷是从外部供给的,那么军官掌握的资源一定高于普通士兵,这时普通士兵再多也会对军官有所不满,但红军的物资和薪饷都是从地主豪绅、官吏财主身上想办法的,官兵在经济地位上是一体的,「军官没有超越士兵之上的权威凭借,这应该是平均分配的最根本原因,极端贫困状态下,平均主义是凝聚人心的强大武器」。

因此很快,红军就废除了薪饷制,而改为志愿军制,只发必要的生活费用。这种供给制度虽然让红军士兵实际获得的远不如国军,但却给红军在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粟裕回忆录》里就说:「井冈山的生活虽然苦,有时连续几个月发不出钱,但因为长官与士兵生活一个样,所以从来没有闹饷的,士兵也不怨恨谁。」事实上,国军和红军的兵员大都是农民,本身并不存在谁的思想觉悟更高的说法,但因为红军官兵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部队遭遇困境时,士兵不但不会向军官发难,反而会采取抱团取暖、共度难关的态度」,陈毅在《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里就明确提及过这一点。

任伟在这篇文章里进一步说,真正影响官兵团结的,其实是物质分配。只有官兵的生活水平较为一致时,思想与情感才会趋近,士兵才会把军官视作自家人。一旦贫富悬殊扩大,不公平现象加剧,再好的政治教育,都很难弥合军队的整体性裂变。马克思讲,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孔子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这篇文章所涉及的还有其它好几个层面,只是这个层面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拿来与大家分享了。

所以你说,为什么红军能战胜国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任伟《军队民主平均制度的起源与演变》读后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