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托《何谓艺术》读书笔记(上)

朗读这篇文章

原创 小蚂蚁和小蜻蜓
▼文 | 徐栖

一、前言、《白日梦》和《竞争的终结:绘画和摄影之间的比较》

一个广为接受的关于艺术的定义是来自柏拉图的模仿论。模仿的意思根本还
是“看起来像是真实的东西(real thing)却非真实的东西。”(P2),由此柏拉图出于哲学考虑对艺术赋予了否定性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代表真实/现实的哲学和代表模仿的艺术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

直到贡布里希,艺术史学家们都依循着柏拉图的思路认为艺术是“再现”的艺术,其本质在模仿或抓住显像——这是一条关于进步的历史,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史是一部进步的历史的原因,也是他试图以文艺复兴为重要节点串联艺术史的原因。丹托提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曾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作为关于艺术定义的表达:在视觉上,看画应无异于向窗外看绘画所表现的东西(P5)。因此历史上的画家发现了透视法、明暗画法等等用以实现所谓的“自然再现”。而显然这样的尝试在照相机面前遭受了挫败——因为照相机可以解释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他被认为比我们的视觉系统更重于自然(P2),而在摄像机面前,绘画的真实再现功能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而这也正是巴赞之所以将电影视为现实主义阵地的重要原因。而绘画领域则在1895年前后第一次面对了艺术终结的情况:艺术的定义失效了。

而从现代艺术开始,尤其是以杜尚的《泉》为转捩点,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遭遇“什么是艺术”的问题,生活世界开始进入艺术领域,我们开始无法区分艺术和那些不是艺术却可以很好地被用来当做艺术作品的实物,有太多的艺术都脱离了模仿的性质,康德对艺术品关于“美、愉悦和品位”的划定线在现代艺术这里失去了效用:杜尚找到了在艺术品中根除美的方法,他曾经在《关于“现成品”》一文中强调,“我的重点是,选择这些‘现成品’是不受审美愉悦控制的。之所以选择它们是由于它们让人觉得它们在视觉上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完全不存在什么好品味或坏品味… …事实上是完全麻木的(anaesthesia)。”(P21)杜尚认为所有东西都可以是艺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什么都是艺术,杜尚试图谴责的是从柏拉图到现在的几乎整个美学史(p22)。

另一方面,安迪·沃霍尔在1964年发现“艺术作品可以和真实的东西完全相似”(P3),这使得对于艺术的定义变得更加困难,但沃霍尔的确帮助我们看到在艺术产生的漫长时间里,什么有可能属于艺术的本质(P29),也就是说,沃霍尔抹除了现实事物和艺术品之间在视觉上的界限。从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1907)、马蒂斯的《戴帽子的女人》(1905)到马列维奇的《黑方块》,再到后来的波普艺术、极简主义…这些艺术家中的绝大多数都放弃了严格的阿尔贝蒂模式。更重要的是,没能包括在“再现的艺术”定义范围中的不止是现代艺术,还有中国和日本的艺术,非洲的艺术,几乎所有西方中心主义者只用人类学范畴加以考虑的艺术。这在侧面也证实了柏拉图以来关于艺术定义的偏颇性。

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说,现代艺术使得艺术史产生了断裂,过去的贡布里希式的关于艺术的定义产生了合法性危机,阿尔贝蒂斯的艺术并不能概括所有的艺术。而作为一个坚定的本质主义者,丹托认为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说“艺术不可定义了/艺术的定义具有开放性/艺术不具有普遍的特征”,艺术必须有一个封闭的概念和普遍的特性,而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探索、发现和总结。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中,他认为艺术和哲学及宗教都是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而“精神”最终会在其求索的终点找到自己。

在关于艺术定义的追寻中,一个首先需要被回答的问题是:既然沃霍尔首先抹除了日常生活品和艺术品之间的视觉差异,那他们之间的差异在哪里?丹托认为,它们之间就算没有可见的差异,也存在根本的“看不见的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丹托对于艺术的定义:艺术作品是关于某物的,因此艺术作品相应的具有涵义——艺术作品就是涵义的呈现。(P31)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件物品,它的一些属性属于涵义,而另一些属性却不属于涵义。观看者所该做的是通过理解它承载的属性去抓住它意图呈现的涵义(intended meaning)。(P32)也正是基于这个定义,丹托认为一直困扰着美学家们的“人们为什么会被某件艺术品打动或者讨厌某件艺术品”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关于艺术的本体论问题,它们不属于艺术的定义。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和巴赞的《电影是什么》放在一起进行理解,丹托关于摄影的论述就会变得更加清晰——那是一个摄影被当作再现自然的方式全面压过绘画艺术的年代。摄影在诞生之初其艺术性受到非议,因为摄影不具备传统意义上艺术的特征——珍贵的、需要天才和灵感的——但这正符合了丹托对于艺术的重新定义。随着神秘性在绘画中逐渐消失,“画得像”慢慢成为了画家们的追求,这直接导致了传统艺术观念的瓦解——既然“对于前拉斐尔派而言,最高的荣幸是人们看着他们的绘画,会认为它肯定是用相机拍摄出来的”(P87),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摄影替代绘画?况且在迈布里奇著名的关于马的摄影之后,人们发现摄影甚至比人眼还要更精准,人眼成为了不准确的记录者。在此基础之上,丹托借用了格林伯格关于现代主义的观点——现代主义的历史是缩小背景和前景之间空间的历史(P92),是平面型战胜错觉空间,在二维性战胜三维性中达到高潮(P93)——认为现代主义关于空间概念的重塑归根到底是来自于摄影,而不是格林伯格所认为的来自于马奈——马奈只是摄影技术的模仿者。

之后丹托又引入了白日梦的概念作为艺术定义的补充:“我喜欢艺术在两个伟大的哲学事视野中如梦一般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如梦’(dreamlike)添加给涵义和呈现。小说像梦一样,戏剧也是。它们没有必要是真的,但它们可能是真的。”(P39)丹托借用了笛卡尔和柏拉图的理念,他认为所有人在任何地方都会在睡着的情况下做梦,但白日梦是在人们醒着的状态下进行的。由此他还解释了康德意义上的美感问题:白日梦是可以被共享的,所以观众们会同时大笑或者尖叫。

参考文献:丹托 1924-2013 (Danto, ArthurC.) and 夏开丰, 何谓艺术 (商务印书馆, 201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丹托《何谓艺术》读书笔记(上)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