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代名人世家长盛不衰的成功密码

朗读这篇文章

<随笔>

涵育好家风从读书开始
一一解读古代名人世家长盛不衰的成功密码

文/楚国良

家风,顾名思义是家庭的风气,它蕴涵的是家庭的教育、品格的传承以及修身处世的原则等精神内涵。家风是衡量社会、民族乃至国家精神文明标准的重要指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国精神状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好的家风是家庭的重要资源,遗赠子孙的重要财富,而读书却是家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读书是必修的生活哲学;善读书、爱读书的家庭,必然有着良好的家风传承。

读书有益于家风的弘扬,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古语有云:“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热衷钱财的积累不如培养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孩子,与其闲坐消磨时光,不如闲暇之余手执书本,徜徉于风光绮丽的知识世界之中。

偏好于读书的家庭,其家庭有着自己独有的气质。自古就有书香门第、耕读传家的说法,这些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拥有善读家风的家庭成员在进行社会活动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谈吐往往有种特别的书香气质,这种气质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日积月累的家庭风气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这种气质是一个家庭气质的独特表现形式。而良好的家风是形成读书习惯的必要条件,是形成读书风气的重要载体。读书与家风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家风的形成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风气,就像缺少肥沃土地的作物,读书习惯的形成也就难以为继。

我国重视读书的家风自古而今未断传承,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因子,重读书的家风代表着重读书的民族。读书和家风,都是家庭、民族乃至国家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具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

苏轼在《三槐堂铭》中说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一个家族,唯有忠诚,读书,才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

历史上,一家出三才子,莫过于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最让人佩服的应该是苏洵,培养了两个才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在当时,作为父亲的苏洵,也是愁坏了,两个儿子调皮捣蛋不说,还不爱读书,硬来吧,又怕起反作用。

于是,他决定以身作则,来教育孩子,从激励入手,积极引导,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变害为利。

一开始呢,苏洵就每天躲在书房里看书,偷偷摸摸的,被孩子看到了,就把书藏起来,还严重警告他们,不准进书房。这下彻底激发了,两个孩子的好奇心,你不让我们看,我们就偏要看。于是,两个孩子想尽办法,去书房偷书看。就这样一来二往,苏家兄弟也发现了读书的乐趣,渐渐地把读书当成习惯,造就了文化史上的双子奇迹,而苏氏家族,也传承了七代。

就如清代姚文田所说: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好的传家宝,不是留给孩子房子,车子,金钱,而是教会孩子读书。要知道,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良师益友,一个爱读书的家庭,孩子才会受益一生。多读书,一开始我们或许平凡,但却不无知,或许忙碌,却不无趣。因为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能与伟人共情,陶冶情操,更能学习伟人的智慧,抑制愚昧。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算数,虽不能让我们马上致富,但却能让我们教会孩子,通过书里的知识,去寻找人生的答案,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二)

繁衍于江南的钱氏家族,自唐末以来便开枝散叶,人才辈出,载入史册的名家逾千人,近代更是出现人才“井喷”现象。让人不由深思,难不成真是“基因”的伟大力量?

细数起来,钱家真是大师频出的大家族。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当年号称“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早已众所周知。钱学森的家人们,竟也个个非等闲之辈。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叔叔是钱泽夫,叔叔家道中途没落后,钱父便主动负担起侄子钱学榘姐弟的学费。钱学森1934年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于1935年入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钱学榘也于1936年赴美,同样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兄弟俩先后进入同一名校同一系,一时之间传为美谈。之后,钱学榘留在了美国,成为出色的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榘的长子钱永佑,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分子和细胞生理系。三子钱永健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更厉害的还在后头。和钱学森并称为“三钱”的钱伟长、钱三强,不是碰巧同姓这么简单,他们是同族,系出一脉。

钱三强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的儿子。钱玄同在国语运动中的建树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定国音常用字汇。2、创建以白话文编辑的国语教科书。3、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4、拟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钱三强虽然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从文,却成了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伟长是中国力学之父,他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1941年,钱伟长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据说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的论文后曾这样评价:“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钱伟长父亲早亡,是被叔父钱穆教养成人的,钱穆也是个相当了不得的人物,不但被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钱家还有一位为人尽知的人物钱钟书,而且和钱穆颇有渊源。钱穆管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叫叔父,钱基博命儿子钱钟书称钱穆为叔父(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可能已经很远了,我觉得这样称呼更多的是出于尊重)。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著名的古文学家、教育家。钱钟书还有个堂弟钱钟韩,是著名的热力学家,因为年纪相仿,常常被族人相提并论。

这些名字,哪一个提起来,都是威名赫赫、声振国内外,他们都出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钱家。钱家,是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钱镠(852-932年),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和天堂齐名的“苏杭”奠基人。钱氏的家风是什么呢?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钱镠所倡导和精心经营的:宣明礼教,读书第一。

钱镠出身贫寒,自小读书不多,称霸后他深感读书的重要,常常手不离卷、勤学不辍,他自觉读书让他获益良多,便要求子孙们也多读书勤读书。

钱家辈出的人才中,再苦再难也要读书的例子,比比皆是。钱穆的父亲钱承沛考中秀才后,因体弱多病,无意科名。但对两个儿子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读书入仕。钱穆7岁那年被送到私塾读书。12岁时,41岁的父亲撒手尘世。母亲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于是钱穆得以继续就读。

钱伟长父亲也去世较早,当时很多乡邻劝钱伟长母亲,叫钱伟长早点去做手工,赚钱补贴家用,但钱伟长的母亲却说我们再苦再累,也要让他读书,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有钱氏研究者曾说:“钱家人学习的目的性非常纯洁,他们对读书的热爱,完全是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很多人才辈出的家庭甚至家族,都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人才辈出,大师频出,不仅仅是基因决定,良好的家风容易让子孙后代耳濡目染,深受影响,把读书和学习,当成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钱伟长曾经在《八十自述》中说过:“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良好的家风,就是有着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家族成员在安贫正派的同时,积极求知。

我们应该给孩子营造怎样的家风、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钱氏家族大师频出的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三)

曾氏家族在曾国藩之前,和中国古代很多普通的农耕家族一样,既非皇亲国戚,又非科举入仕,也未因经商变得腰缠万贯。然而曾氏家族自曾国藩以来时至今日已延至第八代孙,八代人中出有名望的人200余人。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如此人才辈出,长盛兴旺的曾氏家族与其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

如今很多身为人之父母,身为人之祖辈,难免时长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迷茫困惑,不妨读读刘凌教授的《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这本书,在家庭教育,提升自身修养以及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上定会给您带来一些指导和启发。

读书是一个人一生需要做的事

读书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个人修养,知识改变命运。曾国藩祖籍湖南衡阳,世代务农,不显于世,自曾国藩科举及第之后,光宗耀祖,为国争光。曾国藩出身于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成为古今一代鸿儒,读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曾国藩一生卷不释手,他认为读书不仅可以改变气质,书中还教给做人做事的道理。他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变换骨相。曾国藩的一生是与书为伴的一生,曾国藩是一个个人信念和个人信仰十分强大的人,他的这份坚定和从容,以及形成的这些信念信仰完全来自于读书。

小孩靠教育,教育是很多人的贵人。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勤奋,教育对他是非常平等的,所以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古今通用。

什么是真正的读书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真正要读书就不能为科举考试而束缚,要为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而读书。他身体力行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上,两个儿子都没有在科举考试上有大收获,他鼓励两个儿子学习西学。并且两个儿子也颇有成就,大儿子曾纪泽是近代我国的外交家,收复伊犁,将已经被俄国侵占的几万平方公里领土收回中国,一介书生,单用口舌便争回数万公里,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对中国的外交起到极大的鼓舞,也奠定了中国在中亚无法忽略的影响力。为中国外交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曾纪泽学习英文与西方科技思想,成为慈禧太后时期朝廷为数不多懂洋务之人,后被任命为中国驻英法大使。在历史上留下了“仓卒珠盘玉敦间,待凭口舌巩山河”的佳话。

在收复伊犁的谈判桌上,曾纪泽提出中国自古至今只为自守之国,向无侵伐他国之意,亦决无借端挑衅,拓土域外之思,曾纪泽对国家大势超前的预见性,和敏锐的分析即使是在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为曾纪泽的见识所折服。这份远见卓识也得益于曾氏家风中世代读书的良好习俗。

二儿子曾纪鸿虽英年早逝,33岁就离开人世,但是他在数学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的100位,这在当时也是无人能及的成就。

不为科举考试而读书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曾国藩本人身上,他在考中进士后,虽位居高官,手握重兵,仍然坚持读书。曾国藩认为读书最根本的目的是经世致用,也就是学以致用。曾国藩一生挺身干事,侧身修行,把读书作为手段,努力进德修业,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读书

如何引导孩子读书,给他们一些读书上的建议,我想这可能也是很多家长在孩子的读书教育问题上遇到的困惑,读了曾氏家风之后,发现原来这些读书方法,我们的先辈也作过系统的研究曾国藩认为读书是要讲方法的,看书则专看一本,一本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把用功读书比作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不如坚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之后再读其他的书,读书需要专心与做事需要专心是一个道理,专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曾国藩认为凡人做一事,便需全部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无恒终一无所成。

大儿子曾纪泽记性不好而领悟能力比较好,读书之后很难达到熟记的程度,但是却能很快的领悟书中的道理,曾国藩不强制其能做到熟练的背诵,发挥其长处,一本书多读几遍,为将来深刻的领悟打下基础便可。曾国藩认为读书固然要精读,但不能拘泥于精读,每日用功才能有所收获。切勿因家中有事,间断读书,他认为不要因考试将近间断读书,走路可看,考试之日出场可看

读书时看与读不能偏废,读书既要读又要看。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不是供天分很高的天才使用的方法,而是供天分平平的普通人使用的笨方法。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天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想要取得一点点成绩都是从努力,坚持开始,然后日复一日坚持努力,所以曾国藩的曾氏家风和读书方法对于我们现在的家庭的教育仍然具有十分广泛和普遍的借鉴意义。

读书不仅要读更要写,写作是一门学问。

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曾国藩在带兵打仗期间,前方战事不利,给朝廷写报告汇报战况,将“屡战屡败”写为“屡败屡战”,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发挥的淋漓尽致,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这番得心应手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曾国藩常年读书日积月累的文字功底分不开。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由“看”“读”“写”“作”四方面组成

写即书法写字,练字的方法,曾国藩每日临摹百字或二百字,自己身体力行也是这样影响子孙。

作即写作,写作自古对古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尽管写作的文体样式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人如果要通过正式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思想都要通过写作来实现。写作除文学创作外,在实际生活中,不管私人之间的正式交流,还是政府内外处理公共事务,谈论国家治理,人生哲理,无不依赖写作。读书是圣贤智慧的输入,写作就是输出。曾国藩说,作诗文宜在十二三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十二三岁也就是现在五六年级的孩子开始学习写作,可能不算特别早,但是基础应该在这一阶段奠定好。写作和读书是一个体系中的事情,在读书开始的阶段就要练习写作,可以加深对所读之书的理解,提高读书的效率,写作本来就是读书的一部分。可能正是什么都不会的状态才是写作的最好状态。在这一阶段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曾国藩总结她多年来的读书写作经验认为写文章首先是格调,其次是遣词造句,格调即为写作的立意,遣词造句的水平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的提高。

读书是曾氏家风中很重要的部分,曾氏家风中提倡读书要天天读,日日读,不管读多少书,读什么书,重要的是要坚持读书。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读书是曾氏家风中的源,也是曾氏家族中的根。曾氏家风中提倡的读书方法,对我们现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也是很有益的经验借鉴。愿每个孩子的一生都能有幸是与书为伴的一生,也愿每个孩子都能养成拥有读书习惯的孩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解读古代名人世家长盛不衰的成功密码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