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对陕西人精神的塑造

朗读这篇文章

关学对陕西人精神的塑造

史飞翔

关学与濂学、洛学、闽学并称宋代理学四大学派,而且关学是唯一传承下来的,濂学转化为洛学,洛学转化为闽学,洛学在当地也没有得到传承,惟有关学在关中地区八百年来没有中断,在发展中不断在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融合,所以关学传统一直保存至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学术流派,而且关学也传到国外。西方学者李约瑟对张载的气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11世纪关于感应原理的非常明确有力的叙述”,长期保持着“它的活力”(《中国科技史》)。19世纪美国来华传教士丁韪良称张载足以同“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以太”、“漩涡”说相匹敌(《翰林集》)。张载著作先后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日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出版,在国际汉学界有重大影响,在这方面,日韩学者多有研究。

关学既有深邃的理论,又重视实用,躬行礼教、学风朴质是其显著特征。关学学者大都砥砺操行、敦厚士风,具有不阿权贵、不苟于世的特点,具有比较宽广的学术胸怀,能够不断地融合会通学术思想。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同样,黄宗羲也在《明儒学案》中说,关中学者“多以气节著”。张载、吕柟、冯从吾、李二曲、李元春等关学史上的这些著名人物,在陕西历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种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实际在陕西民间发生着重大的作用,对陕西和谐社会的建构,对良好民风民俗的培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学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上承孔孟之志,批判融合老庄之道和域外佛学,创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释多元互补的新体系,形成了立心立命、勇于造道、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精神传统。关学的特点可用“尊儒”、“重礼”、“经世致用”以及“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应用”等几个显著特征来总结。关学所蕴含的关学精神对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养成和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陕西精神中的“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与关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张载为代表的诞生在陕西这块热土上的 “关学”,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主编、国学大师刘梦溪先生来西安讲学的时候,笔者专门去拜访了他。笔者说想办个太一书院来弘扬关学,但是心里没有底,不知道张载及其“关学”在整个中国的学术框架下,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处于怎样的一个地位?结果刘梦溪先生说:“你们打张载的旗帜绝对没有问题,因为,张载的学说是鸿蒙正学,他直接继续的是孟子的学说。”刘梦溪先生说,从地域流派的角度讲,中国有两个地方的人物是可以成立的,一个是浙江绍兴,因为这个地方有“师爷”传统,近代出了很多像鲁迅、蔡元培等一批大师;第二个就是你们关中人物能打响。听了老先生这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后,笔者当时就坚定了信念,要大力弘扬“关学”。

张载及其“关学”不仅影响了关中士人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而且培养了关中人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性格。同时,关学通过与其它异地诸学派的互动进而影响到全国各地,在近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张载及其“关学”虽已跨越近千年,但是其不仅在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上发挥着矫正人心、提升境界、正风易俗的作用,而且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关学精神已深入人心,成为陕西人的一种精神基因,对陕西人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关学对关中乃至整个陕西地区民风民俗及人文素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关学是提升陕西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史飞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关学对陕西人精神的塑造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