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处处无家处处家——回得去的《故乡》回不去的《故乡》

朗读这篇文章

处处无家处处家

——回得去的《故乡》回不去的《故乡》

城阳书雨学校 王红艳

《故乡》选自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故乡》中的人和事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反应了1921年之前的三十年内,尤其是辛亥革命后的十余年间,中国乡村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历史。几十年的生存劣势,改变了农村人的面貌,“美”消失了,生存的“苦”和人性的“恶”占据上风。

学习这篇小说,可以通过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语言以及细节的刻画,了解人物前后的变化,进而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巨大影响。说是小说,其实更多地是写实,人物命运的转折投射出深刻的社会演变,读人物,要了解社会背景,历史的面貌下,人物的百态才能加合理。读懂读透,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

一、人物

《故乡》中的人物最令人难忘的是闰土和杨二嫂,人物开始的美好,到如今的麻木与刻薄,个人的命运在巨大的社会演变中,是鱼肉和刀俎的关系。

1.闰土——从鲜活到麻木

少年闰土是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月光下“刺碴”的伶俐机敏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出现,让“我”第一次见到农村的美好与欢乐、农村少年的灵动和自由,这种印象一直保持到再次见面。中年闰土却变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多子,苛政,战争,毁掉了他的灵性,来自于精神上的束缚,令他被动的忍耐着苦难,从未想过或者,没有机会改变,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哀。

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应,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2.杨二嫂——从珍珠到鱼目

贾宝玉戏谑称,未婚的女子美好如珍珠,让人如沐春风,赏心悦目。园子里的婆子们,粗鄙如鱼目,面目可憎。

杨二嫂年轻时被称作豆腐西施,可见其美貌和性情。过着辛苦恣睢生活时间一久,其面貌特征在长期不自然的生活状态下,只练就一个薄嘴唇:能说会道,脸相,却迅速衰老下来,只留下一个凸颧骨,没有了当年的风韵。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当自己的青春一时美貌不在的时候,当精神上的优越感渐走渐远的时候,唯有物质才能让她产生安全感。她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作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了。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

作者在写杨二嫂的时候,没有一句话骂她,可是字里行间的每一个字无不是对她的厌恶。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人必有可怜之处而已。

受封建社会传统的影响,辛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了纯真人性的扭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两个人,一个代表了农村的男性,壮劳力,价值产生者。一个代表了女性,爱和美的象征,也是为人母者。都曾经鲜活过,穷僻的农村曾经给与他们肉体和精神的滋养。几十年后无不是活到面目不堪,面对时代的巨变,生活的残酷,封建礼教的困囿,微弱的个体如何能逃出时光洪流的席卷,唯有守住或改变。闰土守住老实的本性,只能木讷。杨二嫂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只能刻薄和粗鄙。

天下谁人不可怜。

小说中还有两种氛围对比,一种是沉重灰暗的,一种是轻快欢悦的,比如开头和靠近结尾的景物描写,后者如写到闰土在月下西瓜里的情景。这两种氛围仿佛明暗两种光,同时投射到一个物体的两面,给人一种复杂、丰富而美好的体验和感染。

二、主题

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麻木、冷漠、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画面破碎,心中无比悲哀。

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在爆发。农民起义,历史不停地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19世纪20年代因为心情沉重、感觉悲哀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西集合表露,要恰当理解。画中的含义对老师来讲也需要凝神意思,对初二学生来讲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另外,少年不识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很难体会,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恐怕不是易事。

故乡还在,那山那水。

故乡不再,那人已经转变。人,终究是一切环境的内核,所谓的物是人非罢了。

处处无家。环境的变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迁移,很多东西只能成为遥远的回忆。

处处是家。只要守住本真,只要充满希望,处处是“故乡”。

处处无家处处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教材解读||处处无家处处家——回得去的《故乡》回不去的《故乡》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