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的庾信

朗读这篇文章

重新认识的庾信

作者:庾日升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地位显赫的政治人物。我与他“相识”,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书本上认识的,读他的《哀江南赋》泪眼婆娑,很感人,对杜甫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常诵于口,耳熟能详;二是每每有人问我姓时经常提到他,因为我这个姓氏比较少见,难认难写,当今又没有此姓大人物或名人之流,所以,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不认识的,变成“庚“或”廋“之类,司空见惯。每当有人问我姓什么时,我有点尴尬,尽管告诉姓“庾”,对方问是不是干勾“于”、人于“余”、比喻的“喻”、虞美人的“虞”……,我一概摇头,说是 “广”字头里面有个须臾的“臾”,可对方还是一头雾水。于是,我就索性搬出庾信来,说是庾信的“庾”。仅此而已,对庾信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和肤浅。

最近,读《历代文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庾信一章,如见故人,觉得特别亲切,读得非常认真,加深了对他的全面了解,对他的认识因此变得深刻而清晰。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诞生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个锦衣玉食的仕宦之家,因为其八世祖庾滔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避难时将庾氏一门由南阳迁到了江陵。其祖父庾易是个“志性恬静,不交外物”的隐士,故朝廷有征聘也不应,但他的三个儿子都比较有出息,曾担任过中大正这一要职,在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父庾肩吾是祖父的小儿子,才思过人,八岁便能赋诗,是当时著名文学家,曾做过萧纲的常侍、太子中庶子,萧纲即位时做了度支尚书,长年生活在在朝廷宫内。庾信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书香兼官僚的家庭,得天独厚的环境和生活,加上他像父亲一样,少而聪颖,仁心独秀,勤奋好学,终有作为,彰名远扬。庆幸的是,他青少年时代正值梁代全盛之时,天下太平,梁武帝萧衍又非常喜好文学、热衷风雅,引导了整个社会附庸风雅、吟诗作赋的热潮,使庾信的文学才能有了“显山露水”的用武之地。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庾信光宗耀祖,名垂青史。

庾信的仕途可用起步早、跨度长、官运畅来概括,是梁、西魏、北周时期官场上的常客,曾经权贵一时。虽然他也尽心尽力,但大多居于从属地位,在政治上没有多大建树。15岁时,便被朝廷选中进入东宫(太子宫),为28岁的昭明太子萧统伴读。后来太子萧统去世,新太子萧纲即位,其父庾肩吾因为深受萧纲的信任重用,庾信因此随父亲继续留在东宫,并被宫廷赏识。很快,他就像父亲一样,做了湘东王萧绎的僚属,可谓少年得志。30岁时,他离开京都,出任郢州(今湖北武昌)别驾,握有实权,据传当时他协同萧绎共同对付起义者时,起义者闻庾信大名,竟不战而溃,足见他当时的声望。544年,庾信被梁武帝萧衍派出任东魏使者,他不辱使命,不卑不亢,以礼相待,展现大国使臣的气度,得到梁武帝和东魏两头的好评。东魏归来后,他任正员郎、东宫领直,还兼任建康令(京都最高行政长官),权倾一时。548年,发生了震惊南朝的侯景叛乱,萧王朝“五十年来、江表无事”的局面打破了,成为萧王朝乃至庾氏一门走向衰败的重大转折。549年,侯景军攻破建康(今南京),梁武帝死了,萧纲即位,即梁简文帝,庾信也九死一生,直奔故土江陵。551年,侯景杀死了梁简文帝。552年,萧绎派军打败了侯景并杀死了他,在江陵称帝,即梁元帝,定都江陵。此时,在江陵的庾信又得到了梁元帝的信任,任右卫将军,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权位显赫。554年,他奉命出使西魏,还未来得及回国,风雨飘摇的萧王朝就被西魏拿下,攻克了江陵,杀死了萧绎,庾信也成为亡国使臣,只好寄人篱下。西魏为了笼络他,不断给他加官进爵,先后任使将军、抚军将军、右金紫光大夫、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超过了他过去在南朝的职位。然而,他高兴不起来,思国忧乡,这是他官场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他人生的一条分水岭,从大国之臣变为了敌国之臣,从梁朝官走进了西魏官。557年,宇文觉登基建立北周,由于庾信在西魏时就依附于宇文一门,所以,魏被周取代后,庾信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被封为临清县子、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后又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爵义城县侯,后世称庾信为庾开府,即指此时的居官。575年,庾信出任洛州刺史,577年,回长安任司宗中大夫,主管朝廷祭祀和教化事宜,为朝廷点缀,没有多少实权。581年,隋文帝一统天下,庾信也走完了他的人生,69岁的他死后,隋文帝深悼之,赠以本职,并加赠荆、淮二州刺史,让其子庾立世袭爵位。纵观庾信的政治一生,几乎历经了南北朝各个时期,始终官位赋身,为朝廷做事,但为官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以西魏为界,之前是效忠祖国,气宇轩昂,如鱼得水;之后是屈节敌国,忍辱负重,寄人篱下,走了一条“先扬后抑”、晚年悲凉的仕途之路。惟其如此,后世对庾信不得已屈节西魏、北周的评价有争议,认为与我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不仕两朝的忠君思想相悖。但我认为,不管为谁做事,他始终没有做什么坏事,对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其次,他屈节他国是被迫的,身不由己,是人家看重了他的名望才能,过错不在他本人,或许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更何况,他常常以泪洗面思国怀乡,《哀江南赋》就是最好说明。

庾信的文学成就杰出瞩目,远远超过他的政治作为,是后世推崇景仰他的主要因素。总体看,以他42岁出使西魏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朝,生活任职在宫廷,诗文多为奉和、应景、取乐,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由于与徐陵同在东宫做事,才能相当,他们写了大量的宫体诗,被世人称为“徐庾体”,一时成为时人纷纷效仿、奉为圣贤的诗体;后期羁留他国,诗文多为表达自己思国怀乡之情,或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或叹恨羁留、忧嗟身世,风格变得苍劲悲凉,《哀江南赋》、《枯树赋》、《拟咏怀》组诗等最能体现,也是他文学成就最高时期。庾信兼善众体,诗、赋、文都取得了极高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多产作家之一,现存诗、乐府、歌辞300多首。杜甫有诗赞道:“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评价相当高。庾信更是个继往开来式的人物,把诗由古诗向近体诗推进,对唐诗的发展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杨慎说他的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刘熙载说得更明白:“庾子山《燕歌行》开唐初七古,《乌衣啼》开唐七律,其古体为唐五绝”。他的赋不同于屈原的骚赋、司马相如的汉赋,而是自成一体,创立了骈赋,以骈文入赋,重视对偶,更具形式美,将赋发展到里程碑阶段,纪昀说“庾信骈偶之文,集六朝之大成,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四六宗匠”。他由南入北的经历,使他的诗文艺术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既清除南朝诗人但知琢句、过分追求华美之弊,又避开北朝作家质朴有余、文采不足的缺憾,从而成为南北朝文学集大成者。自古及今,人们对他文学成就评价甚高,认为可与曹植、谢灵运齐名,毛泽东也曾说过,南北朝作家,妙笔生花者,远不止江淹一人,庾信就是一位。

庾信的文学成就,我认为得益于他出生于“五代有文集的”世家,其父庾肩吾对他影响甚大;得益于他天资卓越,勤奋不懈,做官与做文学两不误;得益于他所处的风云时代和他人生不平凡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不竭源泉;得益于他勇于在继承中创新,把诗、赋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

庾信是中国文学史上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位杰出文学家,他筑起的文学丰碑我们应当永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重新认识的庾信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