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歌

朗读这篇文章

生活如此火热,怎么能少得了音乐呢?一旦被一首歌或曲子打动,若仔细想想,其实就是被自己感动!

一题记

也许我是个痴人,每每淘到一首喜欢的歌,一天可以听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而且还要连续听上好多天。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几乎要疯了,如果不把音乐关掉,他们就会嚷嚷着把我驱逐。听歌,这些年一直乐此不疲。而要说起我与音乐的情缘,也许始于儿时看电影吧。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儿时哪个不是被散养的呢?不知道那时的大人们都在忙什么,反正也是整天见不着面,孩子差不多家家都是大的看小的。在大人们的眼里,除了吃饭、穿衣、睡觉,其余的就是非分之想,孩子们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了。既便是入了学,小伙伴们放学后依旧相约去玩藏马虎;或者偷偷去下河;或者在树荫下玩泥巴;或者去拔草喂羊。有时也会被抓去干点农活。难忘那时的蓝天、白云;也一直记得那片庄稼地、野草坡。儿时的我们就是大自然的宠儿,在她的怀抱里尽情地撒野。饿了,玉米饼子吃得也很香;渴了,到家直接从水缸里勺出水,咕咚咕咚喝到扬脖。

那个时候也是有家庭作业的。但做作业历来是个人的事。只要干完了大人吩咐过的活,其余的也就不再被过问。如果哪个孩子偶尔得了本小人书,那个孩子立马成了"香饽饽",小伙伴们好一番巴结。今天许给这个,明天借给那个。不知为什么,小人书的页数总是越看越少。除了小人书,能让我们雀跃的就是"演电影"了。电影中的故事让我们笑,也让我们哭。影片中的插曲更是令我们如醉如狂。那些电影插曲如毛毛春雨,悄悄浸入心田,默默地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

那些歌儿也真是好听!像《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闪闪红星》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哪一首不是永恒的经典?当然还有很多外国歌儿,如《拉兹之歌》《杜丘之歌》《草帽歌》以及印度电影《大蓬车》中的几首插曲。不知那个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印度电影。那声"哎一哎咳咳一哒哒呃嘟噜噜一噢嚎嚎一哒哒呃嘟噜噜一哎咳咳一哒哒呃嘟噜噜",还有那句"阿一巴一拉一古",让多少人想起了一段时光的亲切啊!

为了听一首歌,既使刚在本村看过了片子,我和一帮小伙伴仍旧不惜跑上三里五里或者十里八里,循着放映队到别的村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有时因为某个孩子的恶做剧,等我们风尘仆仆地赶到村子里,却发现这里的黑夜静悄悄。第二天如果有人问起,我们故做惊叹,"你是不知道呀,电影那个好看!名字嘛,就是那个,对,《战斗英雄瓦西里》"。"瓦西里"即磨鞋底谐音,白跑之意。

那些电影歌曲旋律优美动人,歌词琅琅上口,就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听一遍几乎也能哼唱。记得刚看完电影《追捕》,我的一个发小,无论走路、玩耍,还是拔草、放羊,想起来就要哼一哼"啦一呀一啦"。《杜丘之歌》仅一词一调,可以无缝衔接地循环唱下去。发小没完没了地唱,真有些疯疯癫癫了!

初中时我与音乐的情缘更深了。除了有音乐课的启蒙,《垄上行》《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橄榄树》等等的台湾校园歌曲正流行,歌曲的旋律和意境直击灵魂,令人陶醉。而同学之中像我一样喜欢听歌的大有人在,而且还有不错的歌手呢!在他们的影响下,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越来越爱上听歌了。

我上中学时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也许是刚刚摆脱了前些年的思想禁锢,正迎来一次文艺复兴吧,不单单是歌坛,其他如文坛、曲坛等等整个文艺界,都是一片生机盎然。一些好听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像刮起了一阵旋风,一首歌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

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除了电影、收音机,电视成了影音传播的主力。许多歌就是借助电视剧飞进了千家万户。像《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极富感染力,一听就能让人激情澎湃,对国家对民族顿生豪迈之情,以至振臂一挥,热血沸腾,恨不得立马到前线去冲锋陷阵;《上海滩》同名主题曲,也是让人激昂慷慨。伴佳人,闯天涯,想想这些,少年的心中,豪情油然而生。

春晚一直是我们国人的文艺盛宴,很多歌就是上了春晚后一夜爆红的。1987年春节,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着实火了起来。那一年我家刚盖了一座新房子,但我和两个弟弟还得到老宅里去睡觉。有天吃过了晚饭,我们依旧抱着那台大块头的收音机去老宅。在街上正走着,恰好响起了这首歌。也许是音量大了些,前奏中火警警报的拟声几乎响彻了整个夜空。哥几个有些不好意思了,抱着收音机一溜烟跑到了老宅。费翔也是跳着唱着,跟着我们冲进了老屋。

秋天来了

至于真正与音乐亲密接触,则是我考入银行学校的那两年。相对于中学生活,那两年业余时间多,心情也放松,可以尽情地发展自己的爱好。那个时候,我听到了很多原先没有听过的歌;知道了摇滚、disco、爵士乐这些原来不知道的词;对一些歌手、乐队,包括一些外国的音乐,也渐渐熟悉起来。音乐带给我的愉悦享受,让我的青春记忆更深刻了。

那两年可是过足了听歌的瘾。我从助学金里省出钱来买了一台小型单卡放音机,一有空就跑到泉城路东图公司的音像店,淘买了不知多少盒磁带。不知为什么,我对邓丽君的歌兴趣不大,但对高胜美、韩宝仪、蔡琴的歌却听得特别入耳;草蜢、童安格、王杰、孟庭苇等人的专辑,必定是要一网打尽,收入囊中的。还有罗大佑、李宗盛、张学友、赵传、崔健、黑豹,把他们的带子也买了个遍。

那两年我听得最狂热的,除了《你怎么舍得我难过》《Dont break my heart》《Rivers of babylon》《我想有个家》《Yesterday once more》这些单曲,就是荷东出品的《猛士第一集》了。带子听了一遍又一遍,里面的曲子就是一个个的按钮,瞬间引爆了你的情绪,纵是吼,纵是跳,青春的激情总是渲泄不尽。那时我尤其钟爱《Rivers of babylon》,但对歌者却是一无所知。后来看过周星驰主演的电影《长江七号》,特别喜爱片尾的那首歌,直到多年后才知道,它们的演唱者原来是同一个乐队,这让我瞬时成了Boney M乐队的粉丝。

想想那两年,包括我上班后最初的那几年,我钟爱的歌还真不少:

三月里的小雨(刘文正)

北方的狼(齐秦)

大约在冬季(齐秦)

三百六十五里路(包娜娜)

迟 到(张行)

我祈祷(张行)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黄品源)

路灯下的小姑娘(张啬)

一阵恼人的秋风(张啬)

春光美(张德兰)

跟往事干杯(姜育恒)

跟着感觉走(苏芮)

是 否(苏芮)

牵 手(苏芮)

南屏晚钟(费玉清)

水 手 (郑智化)

热情的沙漠 (庾澄庆)

可以说,八九十年代是歌坛的黄金期。那是一个赛歌的时代,也是一个追星的年代。那些歌,旋律好听,歌词也是美美哒!就说歌词,既便不是一首诗,起码也是诗意浓浓。很多歌者,不单有得天独厚的歌喉,而且有才华有情怀,他们都是在用心灵歌唱。那些歌儿就像大海里涌出的一朵朵浪花,冲击着人的灵魂。这些歌儿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说不定哪首歌里就藏着一个人的心事,让人心潮汹涌,终生难忘。

我听华语歌曲,欧美金曲也不少。那些年,我很喜欢卡朋特的歌,他们有天籁般的嗓音,既使那些欢快的曲子里,也总是透着淡淡的忧郁,让我很着迷;他们的歌,旋律柔和恬静,如潺潺流淌的小溪,清爽纯净,能安抚人的灵魂。喜欢听歌的人,有谁不晓迈克尔.杰克逊呢?在歌舞两界,他都是神一样的存在,犹如珠穆朗玛峰,让人高不可攀。他征服歌迷的不止是他的歌舞,还有他的情怀,他的人生经历更是让人嘘唏不已!

生活亦如海洋,都是变幻无常的脾气。我们每天在里面沉沉浮浮,永远无法预测明天会有什么样的运气。有几年,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静静地听一首歌了,那些曾经非常喜欢的歌儿,在我的生活里慢慢沉寂了下去,耳边每天倒是熙熙攘攘的,却总想找个清静之处躲起来。直到有一天,不经意间又听到了那首熟悉的《Rivers of babylon》,那些年,那些歌,又渐渐地从脑海里浮现了出来,让我来了一次时光旅行。不过令人感慨的是,当某一天审视了一下自己的歌单,我想知道,为什么大多是老歌呀?多少年过去了,那些歌依然动听悦耳,只是那些唱歌的人,还有像我这样的歌迷,美好的人生时光又流逝去了哪里?

一个人,如果还没有被生活的漩涡淹没,或者说,还没有因为它的挑逗而变得麻木,那就多听听歌儿吧!一个喜欢音乐的人,相信有颗不老的心!在音乐的海洋里,我想总会有那么一朵浪花,会在你的心底里击起一波涟漪,能让你知道,自己是否还能被感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那些年,那些歌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