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信仰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朗读这篇文章

《消失的地平线》

原著 | 詹姆斯·希尔顿
解读 | 袭明

有一则古老的传说:在青藏高原的某处,隐藏着一个主宰全球的神秘地下王国——香格里拉。

这个传说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出人意料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曾兴起一股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人们像着了魔一样,苦苦寻找着这个本不存在的地方。

香格里拉在藏语中意为“心中的日月”。根据藏经记载,香格里拉被双重雪山环抱,那里有纯净的天空和湖泊,那儿的人拥有超凡的智慧。

只有得到众神青睐的人,才能走进香格里拉。它神秘美好,却又高高在上,与凡人保持着距离。

直到1933年,英国著名畅销书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创作了《消失的地平线》一书,首次将香格里拉描绘成一个可以触摸到的、属于人间的世外桃源。一经出版立即引发轰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并且,后来我国的云南省也启动了寻找香格里拉的考察活动,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不仅描绘了一个隐秘的宁静之地,同时还讲述了离奇的冒险故事。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康维和他的三个伙伴踏入香格里拉,受到了热情的款待。

可他们渐渐感觉到,香格里拉似乎被某种神秘的力量统治着,而他们来到香格里拉也不像是一场意外。当谜题揭晓,四人的选择是去还是留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得令人窒息的世界。
怪异的劫机事件

康维是巴斯库领事馆的领事,1932年战乱爆发后,政府安排飞机疏散当地的白人居民。

与康维同乘一架飞机的还有年轻的副领事马里逊、东方布道团的女传教士布琳克罗和美国人巴纳德。

飞机起飞后没多久,马里逊察觉到,飞行员不是平时的费纳,而是一个陌生人。康维没有把他的发现当一回事,只要到达目的地,谁驾驶都一样。

直到他们飞过一大片红褐色的荒原时,康维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飞机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航线。

他试着与飞行员沟通,那人却挑衅地挥舞着手枪。

对此,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有人冒充费纳,劫走了飞机,趁着战乱干起绑架勒索的勾当。

手无寸铁的四个人只能任人处置,面对如此不妙的处境,康维保持着一贯的沉着冷静,他已经习惯了在关键时刻承担起责任,安抚众人的情绪。

飞机向东飞行了整个下午,翻越一座座险峻的雪山。眼前雄奇壮丽的景致深深震撼了康维,他甚至对这变化陡生的旅行有了一丝期待。

到了夜里,飞机耗尽了燃油,在剧烈的震颤中降落。

众人走出机舱,仿佛来到了世界的尽头。外面渺无人烟,寒风肆掠,远处山峰的黑影隐约浮现。

马里逊暴躁地要找飞行员理论一番,结果发现飞行员竟已奄奄一息,原来是降落时他突发心力衰竭。

四人无奈之下,只好躲在机舱内过夜。

 

康维通宵守夜,远处峡谷地带的一座山峰吸引了他的目光。

到第二天早晨,“这金字塔式的山峰又呈现眼前。开始是灰色,接着换成了银色,后来,太阳最初的光芒吻了上来,这顶峰竟妆点上了粉色的胭脂。”

气温回升也让飞行员恢复了一丝神志,他断断续续地告诉康维,他们可以到附近的一座喇嘛寺寻求帮助,那座寺庙被称作香格里拉。

悬崖上的喇嘛寺

众人争论着到底要不要去喇嘛寺,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圈套。不过,他们除了在荒郊野外挨饿等死外,也只剩这一个选择。

康维惊讶地发现,远处的山坡上有一队人慢慢朝他们走过来,抬着一张轿子。

在这莽荒之地,来人很有可能是喇嘛寺的人。这一队人出现的时机如此恰到好处,难道仅仅是个巧合吗?

轿子里走出一位汉族老者,他用标准的英语自我介绍说姓张,从香格里拉来。

张礼貌客套,态度谦恭。既然对方没有表露敌意,康维也以东方人的礼仪问好,简略讲述了他们陷入困境的经过。

张很乐意带他们去喇嘛寺,于是一行人踏上陡峭难行的山路。

高海拔地区的攀登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当康维遥望到寺庙时,一种奇妙的感觉包裹着他的整个心灵。

“一片色彩纷呈的亭堂楼阁紧紧依偎着山腰,以一种花瓣似的精美与雅致巧妙地镶嵌于悬崖之上,显得富丽而又高雅。”

到了喇嘛寺,稀薄的空气中泛起一层淡淡的云烟,仿佛梦中的纱帐,与瓷青色的天空相映成趣。

寺庙内的布置令康维大吃一惊,这里宽敞温暖,有中央供暖系统、产自西方的抽水马桶和精致的浴盆,在这里西方的技艺和东方的传统完美结合。

张给康维等人介绍了香格里拉的大致情况,寺中有50多个专职喇嘛,还有些从事其他行当的人。这里的喇嘛大多都在潜心修行,很少能见到他们。

在雪峰下的山谷里居住着几千个本地居民,处在喇嘛寺的管辖之下。

这儿奉行的信仰是中庸之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保持着适度的准则,通过施行道义带来幸福。

康维有感而发,认为这儿未曾受到外界的污染。但马里逊可不这么想,他一心想要回归“文明社会”,急不可耐地要求张尽快为他们安排向导。

张告诉他们,当地居民不愿意长途跋涉,而喇嘛寺唯一与外界的联系就是通过送货的人。当下一次送货的人到这里时,他们可以与之一道离开,不过这可能要等上两个月。

对康维来说,在这里呆上两个月没什么无法忍受的。“越是偏僻的地方,他越少感到烦闷无聊。”

在张的带领下,他们开始参观寺院。各个馆室之中随意摆放着精美的珍珠蓝宋代瓷器,还珍藏着千年前的水墨画。

这里逐渐显露出的雅致与朴实、以及无懈可击的格调与和谐之美深深地吸引着康维。

最让他惊喜的是,寺院的图书馆藏书丰富,各种语言的书籍堆满了书架,可以看出对智慧的不懈追求。

他们在一座四面环开的亭子里坐下歇息,亭子里摆放着一架古琴和一台现代豪华钢琴。

张说道,寺里的喇嘛们非常尊崇西洋音乐,并让一个叫罗珍的小姑娘现场演奏。

罗珍是个典型的满族姑娘,标致而文静,激翘的小嘴犹如一朵粉红色的牵牛花。她奏完一曲,轻轻行了个屈膝礼便离开了。

康维从未想到香格里拉会有女性,罗珍清脆悦耳的音符始终回荡在他的心里。

后来,康维见过罗珍好几次,只是从未言语交流过。当康维弹钢琴时,罗珍会在一旁认真倾听,露出恭敬欣赏的神情。

从她的面貌特征来看,康维猜不出她的年龄,疑惑她可能上了30岁又不到13岁。

他好像爱上了罗珍,但这爱不含任何的占有欲。

游走于时间之外

在香格里拉待的时间越久,康维越加喜欢这种不紧不慢的生活。

身为传教士的同伴布琳克罗,深信她来到此处是由于主的召唤。

她极不赞同香格里拉的中庸理念,于是开始学习当地藏语,想要在这儿传播教义。

而美国人巴纳德其实隐藏了真实身份,报纸上的一张照片泄露了他的身份信息。

巴纳德承认自己是被通缉的要犯,他在纽约经营一家大公司,最后经营失败导致上亿美元资金流失。

他逃到巴斯库就是为了躲避追捕,如今被困在香格里拉这样与世隔绝的地方真是求之不得。

唯独年轻气盛的马里逊不愿在此浪费时间,他每天都在迫切等待送货的人到来。

这天,张带来一个好消息,大喇嘛尊者要召见康维。一个来到香格里拉不到两周的人就被召见,这是前所未有的事。

在和大喇嘛对话过程中,康维渐渐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大喇嘛讲述了一个故事,也是香格里拉的历史。

1734年,四名天主教修道士在中国传教,在朝西南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灾难,三人丧命,第四个人名叫佩劳尔特,在奄奄一息中,他跌进了香格里拉的山谷里,在山谷居民悉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

当地人友善可亲,虽然都是佛教徒,却乐意听他讲经传道。

当时山上古老的喇嘛寺已经衰落,佩劳尔特心生建造修道院的夙愿,于是在老的建筑上大范围修缮。

他决定留在香格里拉生活,那一年他53岁。

然而等寺庙建造完毕后,他怀疑自己的做法到底是不是异想天开。

这里早已烙上了深刻的东方印记,仅凭他一人之力真的能改变什么吗?

山谷里的居民常常转眼就忘记他的教诲,尽管他依然受到虔诚的热爱。

佩劳尔特决定转换思路,研究佛教。

他98岁时开始背诵佛教经书,下定决心要编撰一本抨击佛教落后观点的书籍。

他的生活变得非常平静,神智出奇的清晰,甚至练习起印度的瑜伽功夫。

1789年,佩劳尔特即将去世的消息传遍了山谷。他躺在屋子里,过去的场景和幻境在他的脑海中一一闪过。

出人意料的是,他毫无声息地躺了几个星期,居然慢慢恢复了过来,那时他已经108岁。

之后,佩劳尔特不顾高龄,反而投入苛刻严酷的自我修行中。

等到1794年最后一个老喇嘛去世,他依然活着。

佩劳尔特成了传说中的神,他仿佛摆脱了生理的束缚,不再为寿命长短患得患失,达到了极度超然的境界。

1804年,一个叫亨斯齐尔的年轻人的到来,成为香格里拉的另一个转折点。

亨斯齐尔出身奥地利名门,可战争毁了他所有前程。失意落魄之下,他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无意间闯进山谷。

香格里拉的金矿吸引了这个年轻人,他想在此发财致富,然后重返欧洲。

可是,这片山谷彻底远离俗世的自由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一次又一次延迟归期。当他听到佩劳尔特的传说后,爬上山求见佩劳尔特。

两人一见如故,一个乐意分享自己的知识,一个表现出极大的崇拜。

亨斯齐尔决定永远留在香格里拉。他用开采金矿的财富为喇嘛寺采购艺术品、书籍、乐器和生活用品,并且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套复杂的购物制度,从此喇嘛寺能从外界获得任何需要的物资。

为了保护香格里拉不受外界入侵,亨斯齐尔设置岗哨,让送货的人将货物留在离山谷一天路程之外的地方,由山谷居民自己取回。

然而,香格里拉毕竟不是在天上,还是有零零散散的人意外闯入,比如一些探险家、迷路的商人,甚至有人隐约听闻金矿的消息专程前来。

为此,亨斯齐尔制定了接待外来客人的条例,即外来的人必须永远留在香格里拉。

1890年,一个外来闯入的英国探险家不愿服从这个条例,与亨斯齐尔发生争执,开枪打死了亨斯齐尔。

大喇嘛让人拿来亨斯齐尔去世那一年的素描画像,画中人面庞俊美,毫无衰老的特征。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亨斯齐尔至少活了110岁,是个高龄的老者才对。

康维思绪混乱,看着眼前慈祥的老人,忽然被一种激动和震惊的感觉淹没。

因为他意识到,大喇嘛就是故事中的佩劳尔特,他已经活了251岁!

至于康维等人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大喇嘛解释道,因为战争频发,去西藏的探险和经商几乎全部停止,香格里拉已经有20年没有迎来新成员了。

为了不落后于时代、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随时补充新成员是很有必要的。

山谷中的一个年轻人想出了解决办法。他足智多谋,设法先去美国飞行学校中培训一段时间,然后寻找机会,用飞机将选定的新成员运回香格里拉。

这就是为什么张会对安排向导的事躲躲闪闪,也许张有自信让外来的人在两个月内爱上这里,不舍离开。

大喇嘛告诉康维,如果他留下,按照香格里拉的寿命标准,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将保持长久的青春年华,享有充足的时间。他将在这里获得成熟与智慧,安宁和觉悟。

两个世界的地平线

后来,张告诉康维,最初的五年会让外来人过正常的生活,不受任何方式影响。

等到身体和精神都能适应香格里拉时,延缓年龄的程序就开始了。

而在这之后如果离开香格里拉,不论你看上去有多年轻,岁月的痕迹会在短短几天、几个月内刻画到你身上。

香格里拉仿佛被世界遗忘,也被时间遗忘了。

康维了解到,罗珍就在进行延缓年龄的修行。她出身于满族皇朝世家,同土耳其的王子订了婚。

1884年她18岁,启程与王子见面,没想到轿夫们迷失方向,走进了香格里拉。

直到今天,她身上仍有一种妩媚动人的魅力,令康维心动不已。

在康维眼里,罗珍似乎定格在18岁,她的沉默不语就足以吸引自己,她像是“一切美好和脆弱”的象征。

大喇嘛越来越频繁地召见康维,直到最后一次谈话,大喇嘛才透露了他的用意——他要将香格里拉的一切托付给康维,因为他自己快要死了。

香格里拉没有真正征服死亡,它只是延缓了生命奔向死亡的步伐。

在大喇嘛看来,康维受过良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康维生性沉静又经历丰富,虽然他已丧失了生活的激情,但是“丧失激情是智慧的开端”。

其他人选虽然睿智可都已年迈,没有心力去管理香格里拉。

大喇嘛圆寂之前告诉康维,世界正处在史无前例的风暴中,战争和黑暗将肆虐每一处文明之地。

康维的使命,是要在香格里拉这个安全的港湾保存好人类文明的精华,度过这场浩劫,为人类留下光明的火种。

而康维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马里逊。康维很喜欢马里逊的性格,这个年轻人率直天真,无论是安宁的生活,还是黄金、宗教,都不足以挽留他。

碰巧的是,在大喇嘛圆寂的当天夜里,马里逊急急忙忙来找康维,要拉康维和自己一起离开这里。

让康维怎么也想不到的,居然是罗珍安排好了一切。罗珍打听到送货人来的时间,并且已经付了钱请他们带自己离开。

罗珍18岁来到这里,从未品尝过爱情的滋味,欲望在修行过程中渐渐冰封。年轻的马里逊就像一把烈火,融化了这冰封的爱欲,他们互相爱慕。

康维难以置信,只好将大喇嘛所说的一切告诉马里逊。罗珍虽然美,可已经66岁了,一旦离开香格里拉,这种美就会瞬间随风而逝。

马里逊却认为,康维要么是轻信别人讲述的故事,要么就是脑子犯迷糊了。青春永驻这样的事怎么可能实际存在,况且没有任何证据来佐证其真实性。

一番争论之后,康维被马里逊辩驳的无话可说,他的确是凭一面之词就相信了一切。

他自以为了解了香格里拉的历史,然而香格里拉是一块宝石,它的很多棱面仍笼罩于神秘之中。

作为一个长者,康维关心初出茅庐的马里逊;作为一个男人,罗珍让自己品尝到可望不可即的爱情滋味。

马里逊和罗珍,是康维最挂心的两个人。他们也代表着康维心中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实实在在但无聊乏味的现实世界,一个是美丽又梦幻的精神世界。

现在,这两个世界都要背离自己而去,分割两个世界的地平线突然消失了。康维感到无止境的悲伤和困惑。

仿佛一场好梦就此消散,康维近乎癫狂地命令马里逊取来绳索,没有他的帮助,马里逊和罗珍无法攀援而下一段陡峭的山路。

既然他心灵深处的世界已经摇摇欲坠,那就让他再扮演一次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吧。

返程的路山长水远,艰险难行。康维意外中受伤,当他在重庆的教会医院醒来时,马里逊已不知所踪。

医生告诉康维,他是被一个女人搀扶进医院的,那个女人很快便去世了,那是医生眼中见过的最老的女人。

故事讲到这里戛然而止,《消失的地平线》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离奇梦幻的冒险故事外,还在于它营造出得而复失的沉重的失落感。

香格里拉是康维心之所向的世界,这个人人追寻的理想世界主动向他提出邀请,真诚地挽留他,但他最终还是将其遗落在遥远的雪域之中。

正如林清玄所说:“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

香格里拉和桃花源何其相似,离开的人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只能成为传说,成为“心中的日月”。

在生活中,比起失而复得的小确幸,伴随我们更多的是得而复失的失落感。

有一瞬间我们觉得可以永远把握住当下这些美好的事物——时间、美景、爱情等等,然而之后的某一天,失落感总会无可避免地袭来。

也许《消失的地平线》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不是说这个世界上有香格里拉这样完美的地方,勇敢地去追寻吧!而是说,即使有幸走进香格里拉,我们依然可能会失去它。

日月不属于某一个人,心中的日月也一样。

“拥有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愿你我都能坦然接受失落感,它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必懊悔惋惜,向前看便是!

*文:袭明,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努力做个真实、有趣的人,努力走在freelancer的道路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信仰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