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名人传》罗曼·罗兰

朗读这篇文章

孩提时,他就受到行吟说书人所讲故事的熏陶。我详细地记录下了我生平头一次听到的他们的那些语汇,那是往往被我们当代的文学语言所遗忘了的,但却总是充满着俄罗斯偏远乡间气息的语汇……”他对这种民间语言尤为敏感,因为他的思想未被文学堵塞。他同农民一样,讲话绕来绕去,理解迟缓,有时又突然激动起来,令人尴尬,而且总爱重复一种人人皆知的想法,重复起来词句总是相同。与民间智慧的甜美微笑结合在了一起。质朴,明净,不可磨灭的心灵的善良,——还有偶尔那么自然地照耀着作品的超自然光辉!

他是个自觉的公务员,不信教,无理想,几乎没有思想,成天埋头工作,过着机械的生活,直到临死时才惊慌不安地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伊万·伊里奇之死》通过对人世,特别是对婚姻尖酸刻薄嬉笑怒骂的猛烈抨击,而引出了一系列的新作品。凄切而可笑的空虚,人人怀着粗俗的野心、虚荣心可怜的满足却又没有什么乐趣。一心想着丈夫死后自己如何生活而又假装忠贞的妻子的谎言。全都是谎言,只有那个富于同情心的仆人在与这些谎言相对抗。他在为自己的孤苦伶仃以及人们的自私而哭泣。这是一部残酷的作品,矛头指向社会,犹如一头受伤的野兽,因自己所受之苦而欲寻仇报复。我们切勿忘记,这是一个刚刚杀了人、被嫉妒的毒素所侵蚀的凶蛮人的忏悔。托尔斯泰隐身于自己的这个人物背后。无疑,我们可以从那些对普遍虚伪的指斥之中发现他有声有色的思想。那普遍的虚伪是指妇女教育、爱情、婚姻——这些“日常卖淫”——社会、科学、医生——这帮“罪恶的播种者”。

采用了一种激烈的肉欲描绘,把一个淫逸的躯体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因此而又表示出极端的禁欲与对于情欲的又恨又怕的矛盾心理,并如同一个受着肉欲煎熬的中世纪僧侣似的诅咒人生。

因而把一腔怒火都朝着这位使他屈从于其意志的权威大师发泄出去。

他起码是了解“老聋子”艺术中那澎湃汹涌的疯狂激情和粗野的强力的,而今天的演奏者和乐队对此却不甚了了。

《复活》可以说是托尔斯泰艺术上的遗嘱。它如同《战争与和平》光照着他的成熟时期一样,笼罩着他的暮年。他凝视着世界,凝视着他的人生、他往日的错误、他的信仰、他圣洁的愤怒。他从高处注视着它们。阴沉嘲讽与骚动的心灵中加入了一种宗教的明净。一种越来越清晰、坚实、毫无顾忌的写实性的观察,使他看到了人身上的兽性。对于任何人都不放过的一种对人冷峻深邃的观察。

女人们身陷囹圄的可悲景象!她们相互间毫无恻隐之心;但艺术家是那仁慈的上帝:他在每一个女人的心中看到隐于卑贱之下的无奈,以及无耻的面具之下那张哭泣的脸。纯洁而苍白的光亮在玛斯洛娃那卑微下贱的心灵中渐渐地闪现出来,最后,变为一种牺牲之光照亮着她,这光亮有着一种动人的美,如同改变了伦勃朗一幅画的卑贱画面的那样一束阳光。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它进行的心理分析使我们能够在意识的隐晦深处以及主人公们的机体之中看到其根源。但涅赫留多夫毫无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主人公的气质。他是普普通通、庸碌而健全的人物典型,是托尔斯泰笔下的惯常人物。

这最后的十年中,他不仅在俄国而且在全世界都独占鳌头。他不属任何党派,不带任何国家色彩,脱离了把他逐出来的教会,孤军奋战。这位驱除谎言的老者继续不知疲倦地抨击所有宗教的和社会的迷信,抨击所有的偶像。他不仅仅是针对过去的暴政、迫害人的宗教、沙皇的独裁。

这是自愿的忍辱负重,与奴颜婢膝的服从毫不搭界。

他对于甘冒生命危险去实践他所宣传的原则的那些人的态度,是很谦虚很严肃的。

他的哲学与他的信仰并不新颖。这倒是不假,这些思想之美太永恒了,所以显不出一种时尚的新潮来。

那张老脸变得温和了,慈祥了;脸上那病患、忧伤、慈爱的印迹犹存。相比二十岁的几乎兽性的粗野及当兵时的僵硬,他有了多么大的变化啊!但是,那双清亮的眼睛却仍旧一如既往的深邃敏锐,目光坦诚,自己的一切都毫无隐瞒,而其他的一切也都能洞穿。

1 2 3 4 5 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名人传》罗曼·罗兰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