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故乡》观后感:作家的情感底色,文学的成长栖息地

朗读这篇文章

《文学的故乡》是2020年央视拍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莫言、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6位作家的童年往事、青春记忆,以及他们如何将生活的故乡建造为了文学的地标。

不知道是不是喜欢文学的人仍然是少数,这么优质的节目,播放量居然不高。

喜欢文学的小伙伴,碎片时间就可以看。看这样纯文学的节目,无异于精神上的一种放松冥想。有点像刚刚从喧嚣的聚会解脱出来,一脚踏进家门,关上门的那一刻,就进入了另一个平行世界。在平行世界的空间里,作家们的裤腿上沾染着泥土,坐在田间地头,有一搭没一搭地讲着那些离生活很近,又离现实很远的故事。

那些故事听上去好像跟文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听不出宏大的叙事,华丽的辞藻,巧妙的修辞。那是他们出生的村子,文学创作的现场,是读者心目中关于文学的精神空间,却是作家们创作的物理空间。

说到故乡,每一位作家对故乡都有自己的解读。

莫言说,“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过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

贾平凹说,故乡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个故乡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字面上的一个故乡,心在纠结着,只有父母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故乡。父母存在就是故乡存在。

阿来说,“对于故乡,我曾经很不爱,现在有点爱。我不想美化,也不想丑化它。我所有的书写,都想还故乡一个本来的面目。其实故乡也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投影。写故乡也是写自己。”

毕飞宇说,没有家族,没有故乡,是心中的痛,因为不确定不完整的身份感。

这部六集的记录片里,带着我们一一走进了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秦川沃野,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刘震云的延津世界,毕飞宇的苏北水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育作家生活的土地,成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花似锦。

《文学的故乡》导演在采访中说,“故乡”在他的理解中有三层含义:一是作家们出生和成长之地;二是新文学的“根”;三是每一位受众观后所找回的精神家园。

作为观众,我很直观地感受就是看完后想要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想要把荒芜变成葱茏。从书柜里拿出了好久没有打开的小说,去文学的现场,探访自己的精神故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文学的故乡》观后感:作家的情感底色,文学的成长栖息地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