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黑土地上的幽默

朗读这篇文章

【随笔】黑土地上的幽默/七星山人

近年来,伴随着春晚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涌现出了许多观众喜爱的笑星,而尤以东北黑土地走出的笑星引人注目。诸如赵本山、黄宏、范伟、巩汉林、潘长江、高秀敏、师胜杰、陈寒柏等等,后来又杀出了一个小沈阳、宋小宝等喜剧新秀。就连当年的央视主持人——以幽默见长,人气指数超高的老毕,也是东北那疙瘩的。人们不禁要问,何以东北盛产笑星呢?

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东北人天生就富于幽默感。这大概和东北寒冷的气候环境和朴素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先说气候环境。众所周知,东北处于我国的高纬度地区,无论是常年积温水平还是冬季绝对气温,都是全国最低的,每年要有漫长的五个月寒冷期。在一些农村,大雪封山之后,出不去进不来,一个村子几十户人家,早年又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你要不想被憋死、闷死,就得自己寻找一种快乐文化。因此,艰苦的环境,就给衍生风趣幽默的语言创造了土壤。在那滴水成冰、哈气成霜的季节,广大的东北农村早些年都有“猫冬”的习惯。外面风雪交加,屋内暖意融融,闲来无事,人们喜欢聚拢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两只蛤蟆四只眼,“闲扯西游”成了大家的主要消遣方式。慢慢地也就练就了东北人独树一帜的嘴上功夫,说话以风趣幽默见长,什么正话反着说,直话拐弯说,一语双关,层层递进。说者有所指,听者也明白,大家你来我往,高潮迭起,气氛热烈,笑声不断。

再说地域文化。东北三省气候环境相近,语言风格相通,地域文化相似,都以热情、豪放、粗犷为主要性格特征。南方人比较严谨,说话讲究“三思而后行”,掂着分量交谈,察言观色开口。而东北人有点儿没谱,思维常常是逆向的。特别是到了东北农村,说话时直爽中透着戏谑,率真中透着调侃,不经意间就制造出了喜剧效果。早年农村生产队的车老板儿和“掌包的”(东北土语:跟车装卸工),比较而言号称是走南闯北,接触外界的机会多,类似像小品里面的这些语言,如同在兜里揣着一样,张嘴就来,是不用费心去编辑的。就说那红遍东三省的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如此青睐,就是得益于它那诙谐幽默的语言,也就是二人转的“说口”。毫不夸张地说,东北人天生就有幽默细胞。
比如有两个人骑自行车的路上,一不小心拐弯时只听“咔嚓”一声,两人撞上了。待爬起来后,一个双目圆睁,粗声大嗓地说:“你有病啊?”另一个也不甘示弱,马上反击:“有病咋地,你带药了啊?”这个接着说:“你太不够意思了,转弯倒是给个手势啊。”另一个回敬:“给你首饰?我还想给你买个钻戒呢!”话说到此,两个人相视哈哈一笑,就完事了。这就是东北人,剑拔弩张了也没忘了幽他一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随笔】黑土地上的幽默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