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蒲松龄

朗读这篇文章

散文︱热雨: 致蒲松龄

题记:先生,您那瞬间的注视已成为永恒,并将永远地映现在后世每一双被泪水濡湿的瞳孔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灵魂。

先生写《聊斋志异》之初,为搜集有关鬼狐神怪的民间故事,常于老家山东淄博蒲家庄柳泉水井旁设置桌案长凳,准备好茶、烟,热情的邀过路人讲述自己的见闻。
“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先生于大树下,如此历二十余年,终成《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空前绝后的作品,中国民间的鬼文化自古发达,先生总其成焉。电影《画皮》、《姊妹易嫁》、《聂小倩》、《崂山道士》皆出自此。大哉松龄先生,不负淄川厚土。
先生笔下一个个美丽善良的狐仙形象呼之欲出,力透纸背:婴宁、聂小倩、惠仙、青凤、宁夫人以及胭脂,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与美好的遐想。“红袖添香夜读书”自此成为天下读书人共同的奢望与梦想。

先生一生落魄,似于科举无缘,直到其七十二岁方得一后补贡生,其愿不过是交几个乡野懵懂孩童而已。一篇《祭穷神》以幽默自嘲的口吻写尽毕生艰辛,发出“世上何人解怜才”的怀才不遇的感叹。而其著千金不易,令同乡高官李渔嗟叹不己。其著方留传于世,一部《聊斋》(俗称《鬼狐传》)写尽世态、人性与作者风骨,令多少后人如我辈者叹为观止。
其笔触即写实又浪漫,特别是以虚无变幻之笔造就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精神世界,由令年轻学子所青睐,难能可贵。其作品光芒四射,其人生却跌入弱势群体,是一“苦行僧”而已。

而本人的“聊斋”情节,自少年始,此乃中学时代最喜读的名著之一,读罢整日沉浸于狐仙野怪的精神世界,不免想入非非,而最初的性启蒙亦缘于此。那年我十四岁,尚就读于鲁西一所名校。
是的,先生给予我们的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价值无法用金钱估量,他滋养着一代代年轻人求真向美的灵魂。先生功不可没,后辈敬而仰之,遂题写对联一副以示缅怀:“山无数水无数一路伤心无数,名已满利已满半生忧思已满”,仅此。
先生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生年76岁。永远的蒲松龄。

后记: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可以不伟大,也可以清贫,但不能没有责任。什么是责任?它是对自己所肩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它是人性的代价,它是一种使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致蒲松龄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