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副格言联赏析

朗读这篇文章

非关因果方为善;

不计科名始读书。

这是一副颇有意味的格言联。

上联中的“因果”是个佛教用语,常与“报应”“循环”之类的词语连用。在一般佛教徒甚或百姓的心中都有这样的意识:今生的幸福亨达是由前世修来的,而今生的为善积德则又为来生做好了铺垫、预设,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有怎样的前因,就有怎样的后果。上联的意思是倘若为了个人来世的因果而为善,这并不是真正的善,因为它有图谋,有计划,说到底还是从一己之私出发的,只有抛弃了个人欲念的做的善事,才是纯正的,非功利的,才是名副其实的善事。

下联是针对现实而言的。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猎取功名,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种心态。这样的读书只成为一种手段,一个通往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它的功利性就决定了学习很难走向深厚,学术上很难取得成就,学养上很难得到深化,道德上很难得到冶炼。只有抛弃了功名的读书,才是发自于内心的爱好与渴求,才是自觉自愿的,这样的读书才会有成效,“不计科名始读书”,这句话就是放在现在也有它的现实意义。

本联上联说道德,下联说学问,概括了知识分子行走于人世间的两方面修养,发人深省。

右军书法晚乃善;

庾信文章老始成。

右军即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他曾做过右军将军,故称。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他的诗作直接影响着唐代的诗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唐诗的先驱,后人评价他“集六朝之大成,导初唐之先河”。

本联请这两位古人入联,写成两句格言,对人深有教益。

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是书法史上彪炳史册的人物。“右军书法晚乃善”的意思就是像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也不是先天就有这方面的才能,它的书法写得好,也是到了晚年的时候。

下联属集句,这句诗来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意思是庾信的文章辞赋写得好,达到当时诗歌创作的顶峰,也是到了老年的事。这与王羲之到了老年才有那么高的成就是相同的。

这副对联对年老方有崇高成就的分析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对于这样的书法家与诗人,有了不断努力,刻苦学习的过程,到老年才有了这样大的贡献,这就在于劝人奋斗、奋发;二是书法和诗歌与人生、与修养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越到老年,经历的越多,思考的越深,体现在艺术上成就也就越大;三是希望少年人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因一时的失败而受挫,只要坚持,总会像王、庾这样走向成功。

上联中的“乃”与下联中的“始”都作“才”讲。下联杜甫诗里写作“更”字,说明庾信年轻时文章也写得好,到了老年更臻极致。换作“始”,更好地突出了对联主题。

名画要如诗句读;

古琴兼作水声听。

本联抒写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与自然的共通。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都能表露心志,都能寄托情思,都能给人以美的濡染与熏陶。艺术之间、艺术与自然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与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纵观中国名画,都有这个特点,或山水,或市井,或花鸟,或人物,都蕴含着诗意,“名画要如诗句读”,品画者倘若悟到这一层,倘若将赏画与诗情联系起来,一定会产生新的艺术感受,而绘画的本质也在于将人生诗意化,从中品出诗意来,就叫“读”画。

古有“高山流水”的典故,俞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便心有所会。古琴为人所奏,但琴音后包融了对山水自然的体悟,倘若能听出这点来,就是所谓的知音。弹琴者心在自然,不受尘虑所打扰,琴声就带上了自然之音;听琴者能听到,心也会进入自然。在这里,艺术与自然是相通的。

对联还强调了一个人生的修养问题:如果修养达到一定高度,各方的艺术之音就能在自己的视听处整合交汇,不分高低,而人生就这样在对艺术中的追求中被升华、被提高。

友如作画须求淡;

文似看山喜不平。

交友与作文两项构成了许多人人生的重要方面。这副格言联就从此起笔,讲明了交友与作文必须注意的原则。

上联写交友,里面蕴含的意思用俗语说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只有清淡的交往才能长远,才能持久。上联换俗语中的“水”为“作画”,中国画着色同样讲究色淡而有味,很少有浓墨重彩的,这是“作画”与交友的共同之处。同时,用“作画”比喻交友,还会让人联想到友情如画,突出了友情的可贵。

下联说做文,好的文章在于跌宕起伏,曲折动人,而不在于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好的山景在于曲折盘旋,峻峭挺拔,不在于一览无余,没有差别,从这个角度来讲,观赏山光也如同欣赏文章,都注重“奇”“险”,只有这样,才会抓住游客、读者的目光。

本联告诉我们,交友“求淡”,作文“喜不平”,针对不同的生活内容,应该选择最佳的处事方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几副格言联赏析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