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法国的高考作文题

朗读这篇文章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引起热议。

今天,在“岛屿书坊”读到法国高考作文汇总。我整理了其中文科考生的试题。理科考生和社会经济学考生的作文题,不在此中。不过,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作文题均是三选一。

2020年

1. 文化让我们更加人性化吗?

2. 我们能抛弃真理吗?

3. 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意向与表象的世界》以选段进行评述。

2019年

1. 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吗?

2. 解释艺术品有什么用?

3. 解释黑格尔《法哲学原理(1820)》的一段话。

2018年

1. 我们可否放弃真理?

2. 文化能否让我们更具人性化?

3. 对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相关段落进行论述。

2017年

1. 观察是否足矣了解?

2. 我有权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对的?

3. 请就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一段选写一篇论文。

2016年

1. 我们的道德伦理观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吗?

2. 无尽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吗?

3. 评述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其1964年著作《真理和政治》中的一段话。

2015年

1. 尊重所有生命是一种道德义务吗?

2. 我是由我过去经历所塑造的吗?

3. 对法国政治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的一段文本作出解读。

2014年

1. 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2.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3. 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

2013年

1. 语言是否是工具?

2. 科学是否只是在确认事实?

3. 评述笛卡尔在1645年与伊丽莎白公主通信中的一段论述。

2012年

1. 人在劳动时有何收获?

2. 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

3. 阐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的一段。

2011年

1. 人们是否可能证明一个科学假设?

2. 人类是否必然对自身估计过高?

3. 解读尼采《快乐的知识》的节录。

2010年

1. 对于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

2. 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

3. 解释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的节录。

2009年

1. 语言是否会背离思维(或语言是否可以忠实地反映思维)?

2. 历史的客观性是否以历史学家的公正性为前提?

3. 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某种痛苦的释放”。

2008年

1.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

2. 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

3. 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

2007年

1.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2. 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3. 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2006年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 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 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纵观十五年,可见法国高考作文题中的高频词汇有“人”“文化”“真理”“生命”“语言”……他们注重语言本身,所以次生词汇有“观察”“感知力”“领悟力”“若有所悟”等;他们注重公民意识、生命意识、文化意识、历史意识,所以有人性深处的追问:

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

“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人类是否必然对自身估计过高?

……

在法国作文高考题中,高频次的人物有休谟、亚里士多德、萨特、叔本华、尼采、斯宾诺莎、笛卡尔、黑格尔、卢梭等。他们多以哲思见长,身处精神的高地。可见,即便在短短的作文题中,他们也是法国文化的根,抑或是信仰的源地。

要过有根的生活,要过结果的生活,要像树,很深很深地扎根在地里,伸向很高很高的天。

我们可以看见,也应该看见一棵名叫世界主义的树。世界的山、世界的水、世界的文化,让它们化为世界的呼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聊聊法国的高考作文题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