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都柏林人》

朗读这篇文章

读《都柏林人》

作者|思

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由十多个短篇构成,讲述一系列都柏林寻常人物的故事,表现了都柏林人“平静的绝望生活”。由此串联,全书结构与内容获得了内在线索表达的一致性,整体是一种寂静中,内里却张狂、撕裂的声音。

“在十五篇故事中,精确的描绘、细致的心理刻画、生动的对话和抒情的气氛浑然一体。同时,在各篇中按照不同的人物性格与规定情景,总的风格又灵活多变。”

这里,我着重挑出有感而发的几篇:

1

巜一朵浮云》内,采用了人物对照法。“主人公小钱德勒是一个耽于幻想、有诗人气质而意志薄弱的小职员。同他对照的是一个老于世故、俗不可耐的记者。乔伊斯用极其生动、个性分明的对话,描绘这两个性格迥异的朋友,委实口吻逼肖,跃然纸上。”

在报业界小获成功的朋友约访,让主人公小钱德勒感觉到自己当小职员工作的无聊,是对人生意义的失败和敷衍,更因觉查到自己生性懦弱而痛苦,唯一能让他抬头和自慰的,是他羞于向妻子和朋友谈论的诗歌,但他也从未践行去写作。或许,让人称羡的只剩婚姻了。结果,他又突然发现,妻子与婚姻也透着冷漠锋利的气息,甚至面对哭哭啼啼、尚需保护和照顾的弱小孩子,他也束手无策。这是一种一退再退的彻底失败感,是对他能力的三重否定,最后,主人公留下了万分羞愧的泪水,为自我的无处安身而不知所措……

鲁迅的《伤逝》好有乔伊斯的味道,可能来源于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类似触觉。但《伤逝》更强调穷困环境的压迫,与男女主人公织出凄惨的因果。西方现代小说以来,更着重描写个人内心矛盾,他与自己的奋争及其挫败感。

2

《伊芙琳》中,伊芙琳最终没有把生活和情感的需要、逃避当作爱情,从对家乡撕裂的爱与恨里,爱获胜了,伊芙琳留在了都柏林,19岁的她没有像攀沿的菟丝花依附外力生长,所以你会看见,船离岸的刹那,当未婚夫看着她,“她的眼中已经没有一丝爱意,半点别情也没有,就好像他们本来就是陌路人。”经历这次差点与故土的离别,相信她回到难题中会平静很多,会更努力更坦然接受生活并主动去改变。

她“将头抵着窗帘,嗅着窗帘布上的粉尘,”这个句子表达数次出现,是乔伊斯的一项娴熟技巧——重复或强调关键词语,唤起阅读者的记忆注意,它们类似音乐中的重复加强音,表现伊芙琳欲与未婚夫私奔前,缱绻家的味道,虽然家的整体给她以痛苦……

3

《对手》里的主人公法林顿因工作憋屈受辱,一次盛怒之下羞辱了上司奥莱恩先生,一时痛快之后,又令他胆战心惊,害怕工作不保,当掉手表后,在大街上与相似处境的朋友们喝酒买醉。

法林顿愤怒而起面向的对手一个个移转,从奥莱恩先生,到与之扳手劲的陌生年轻小伙子,再到杖打自己无辜可怜的孩子,这种频繁不定的移转暴力与伤害欲,我们不得不一探究竟,那个无形的对手到底是谁?

如果一个个体标本是例外、不足以衡量某种普遍性质的话,法林顿那一帮被工作和上司刁难、相同的委屈处境的朋友们,他们在酒精里的迷失迷惘、自我破碎与下滑行径,就显得意味深长了……既有自己的不争与堕落,又有环境的迫压,结果总因各种内外因素交织得难以区分先后次序而显复杂……

4

在《都柏林人》里,《死者》是我偏爱的一篇,故事情节并不跌宕,其实相当平缓,除了一个失去母亲、由姨妈宠爱的男主角善感心灵近乎独白的悸动,和环绕他、他十分珍视的亲情与爱情。这个故事写他在姑妈家舞会上所见所历的种种事例与感触,正因为平淡、真实、温馨,却有缓缓注入的力量,就像生活絮絮叨叨的一辆纺车那么让人信赖。

友善、宽容、亲切、慷慨、支持、合作,它们是人际关系和谐温暖的元素,作者的部分责任是召唤它们永在,回到我们中间。这种情感记忆的向往与挽留是穿越时空的,世世代代,是有限生命向无限时间的致敬与回归,与其说我们给文学赋予了此种功能,那也是因为:我们需要它,我们需要死者与逝去的东西在记忆里存活过来,那是一种对照,是前后的镜照,是拉伸时空,我们既是死者的延续,是现实的生者,也是未来投过来的眼光聚焦,我们需记忆活在我们中间,没有记忆,人几乎无法感知自己为何物,而文学就是记忆的还乡,不仅因为时间随生活每天都在流失,我们对此毫无把握,无法叫它停一停,更因为,在生活洪流的裹挟中,常常,我们失去本真与方向,离自己愈来愈远,但无论如何,仍然不要忘记,人,永远应是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者……

特别篇末有非常感人的几段。男主角加布里埃尔在楼梯幽暗处,偶见妻子侧耳静听她家乡的爱尔兰民歌,那迷人而脆弱的姿态,让他忘了生活的烦琐,几乎要拥抱她。是的,这世界最让我们感觉温暖和信心的,还是那一星没被庸碌和俗事消磨殆尽的柔软与诗意吧……

5

《赛车之后》最后一段亮了!愿者上钩,这个故事横竖是富翁赛古安的一个圈套。一番玩乐、快活不知西东后,吉米及家人崇拜、接近财富和权力的尝试,却被更为老辣的生意人赛古安算计。

“小伙子们站了起来,打出最后几张牌,又是嚷嚷,又是比划。罗斯赢啦!一片欢呼声顿时响起来,震得船舱一阵摇晃。纸牌被收了起来。他们接下来的工作是算账收钱。结果是法利和吉米输得最惨。

他知道等到天一亮,他就会后悔莫及,不过现在他很庆幸,庆幸终于可以休息了,庆幸浑身上下不堪的疲倦可以让他忘却自己的愚蠢。他将胳膊支在桌子上,脑袋埋在两手间,数着太阳穴的跳动。这时,舱门打开了,他看见那个匈牙利人站在一道灰暗的光线里:

“天亮了,先生们!”

是的,天亮了!我们虚伪和虚荣的本质,将曝晒在阳光下……

6

巜偶遇》里,写童年趣事,叛逆和逃学出行见闻,社会寻常、荒诞又离奇的景象,借一个孩子的视角呈现。小主人公对野地上那个男人的言谈又惊又怕,符合少年的心理。因为那人一面声称宽宏大量,一面又特别赞同对孩子们严加体罚,反应了大人们对待孩子们的问题也是模糊混乱、互相矛盾的。

那个象征大人的矛盾体,“他的这些表现给了我一种印象,那就是他现在说的这些话,都是他反复念叨并用心背下来的话语,又或许,他是由于被自己言语中的某些词汇深深迷醉,思绪便被困在了同一个轨道上慢条斯理地兜着圈子。很多时候,我能察觉出他似乎是点到即止,好像是人人知晓的那些事实,但偶尔,他又压低嗓门,让人感觉他神秘兮兮的,就像是在告诉我们某种他并不希望别人听到的秘密。他重复来重复去,啰啰嗦嗦,措辞单一枯燥,腔调也极度乏味。”

7

巜两姐妹》里,写一个神父打碎圣杯,而心怀愧疚,一个被自己的神职迷惑并担负而死的故事。

“令我感到奇怪的是,我自己也好,那一天的光景也罢,都没有半点遭遇丧事的悲伤意味,而更可气的是,我发现自己居然还有一种得以解脱的感觉,仿佛是他的死,才让我摆脱了某种束缚。”

“他并没有在微笑。他只是躺在(棺材)那里,庄严肃穆、经纶满腹地躺在那里。他已经穿好了参加祭祀的法衣,一双大手松展开来,轻握着圣杯。他的脸依旧是晦暗的,五官粗狂,显得面目狰狞,凹下去的黑色的鼻孔看上去就像洞穴一般,他头上那一圈白发稀疏散落。屋里弥漫着一股芳香的气味,那是花的味道。”

8

《阿拉比》讲的是青涩的暗恋故事,些许甜蜜、些许苦涩、些许不知所措,或许算不上暗恋,更多是幻想与影子重合,自然又注定与现实相离。每天我都凝望曼根姐姐窗户里的剪影,虽然我始终因心儿狂跳,没太敢和她说上一句话。终于有一天,我自告奋勇许诺,替她去阿拉比商场带回某样象征性纪念的东西,结果又因商场已快打烊,钱不够空手而归,商场煤气灯关闭,我陷入全然黑暗的沮丧,“抬头凝视着眼前的黑暗,看见自己就像是被幻想驱使玩弄的一个玩物。因为痛苦和愤怒,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双眼在灼灼燃烧。”

每次,女孩出场总有光影的幻觉,是并不太清晰的面目、侧影和背影,是否是某种暗示呢?

第一次曼根姐姐出门来唤弟弟回去吃东西,“从半开半闭的门缝里射出的光线,把她的身形勾勒得特别清晰,她一走动起来往往裙裾生风,柔软的发辫也随着她摆动的身姿左右荡动。”

无数次,我等待她出现在窗前的剪影,或怅然落空,或喜极而泣……

最后一次在栅栏边,两人偶遇,说到曼根姐姐向往去的阿拉比商场,“对门的灯光照出来,正好勾勒出她颈部光洁的曲线,并照亮了她搭在颈上的头发,那有着静美光泽的头发倾泻下来,辉映出她扶栏的一只素手。光线继续在她身上流泻,一直落在她裙裾的一侧,她就那么安然自若地站着,里边衬裙的白色滚边隐约可见。”

幻想有时比现实力量强大,就像最美的有时栖居在艺术里,就像这句我们只能在想象里才能获得完美的文字,当她路过时,我因激动简直不能直视或偷窥,只能闭上眼,把自己交给纯粹的感觉去处置,“我的身体在她面前仍然像一架竖琴,而她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则如同弹奏乐曲的手指,从琴弦上一掠而过……”

《阿拉比》深受一些读者喜爱,因为,它类似“那些年,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初恋,氤氲于一片粉红色的光晕里,是日子折射出的、六面晶体的宝藏,是你我他最初的、与群星共颤的悸动……

9

巜伤心命案》的男角达菲是一个活在过去时态的人,一个不关注现实饥寒和营生的人,一个忽略自己的旁观者,某方面,让人想起加缪的巜局外人》。

“他没有伴侣,也没有朋友,既不上教堂,也不做祈祷,可以说,他过的是一种无需与他人交流的精神生活,圣诞节时他也会去串门走亲戚,等到亲戚死了就送他们进公墓。他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他是出于对古老礼仪的尊重来尽这两项社会义务的,也是为了借此保持他的公民身份,仅此而已,他并不想做得更多。对于任何有可能导致精神与肉体混乱的东西,达菲先生都十分讨厌。”

突然,某天一个女士闯入他枯水般的生活,两人发现令人惊喜的默契,像复印纸,他们的思想爱好越来越相近,直至,女士抑制不住欲表达爱情,却被守护孤独的主人公冷冷拒绝了,女士从此买醉度日,直至恍恍惚惚被火车辗死。非常悲伤的、错失珍贵友谊与爱情的故事。开始时,男主人是以他敏锐的洞察力为傲的:

“我们不能献出自己,”他的声音说,“我们就是我们自己。”他的声音要求灵魂固守着他那份无可救药的孤独。

“男人与男人是不可能相爱的,因为不可能做爱;男人与女人则不可能有友谊,因为总难免要做爱。”

当我们与对方都感觉到那份圆满的默契时,为何还要拒绝自己与对方呢?这里表现了一个孤僻的人,拒绝任何情感的探访、询问与打扰,拒绝与人类的关系,他无法顺利与他人共建长期的和谐关系,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此之人,也是一个自私的人,孤独将雪上加霜,因为,个人世界终究狭小而意义有限,人生的意义,终究落实在与他人和世界亲密的联接里……

另一方面,即便是,你以为,个人不从社会关系中获取什么,就不会损害自我完整,这几乎不可能,你会受事件与人类打扰,你是矛盾和事件撞击出的意识产物……

《局外人》中的默尔索因“冷漠”被判定罪,让人深感同情,是因为他只参与他认为对的人类关系,比如友谊、爱情,他欣然与朋友共去海滩游玩,虽然他知道他们每个人的缺陷,甚至其中有暴力行为的危险份子,他也珍惜着女主角,因为他知道这份爱情是生命里为数不多真正原始美好纯洁的东西,他只拒绝他不认可的俗见。巜伤心命案》里,我们只为女主角垂泪、惋惜,她是健康人类关系的正面和正当角色,对男主角,一个不拿不取也不付出的人,我们会说他咎由自取,当然,他一定像孩子一样受过伤害,才会龟缩在自我一角,那么,是当时都柏林整体绝望的气氛,才令某类洁身自好的人不适么?他于是自绝于社会成了另一类局外人?我想,这也是乔伊斯似说未说的东西……

10

《泥土》这篇故事,侍女与主人家在客厅感受到的伤怀又温暖的一幕,使我想起日常中,充满温馨又时有矛盾、一件接一件的繁琐小事,组成我们仍然怀念并愿意再活一次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生命就是这些断片,已发生的,和我们生命的勾连,无从在另一时空里居住。想必作者以“泥土”为题,文中却从未提及“泥土”二字,也大有深意的吧,那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生命关连……

读完最后此篇,读完这本《都柏林人》,想起的是拉金的一首小诗巜日子》,在此献给都柏林人,献给你我,献给世上每一位生者和另一世界的亡者吧:

《日子》/菲利普·拉金

日子是做什么的?

日子是我们的住所。

他们来临,唤醒我们,

一次接着一次。

日子是该快乐度过的,

除了这里,我们到哪里生活?

呵,为解决这个问题,

延邀来了牧师和医生

穿着各自的长外套

奔过原野而来。

2019

(以上来自网络)

歡迎關注,思的公眾號

(点顶上“思说诗说”蓝字关注)

作者簡介:思

左手握文字,右手握生活,並時常被兩者拋棄和接納,她不想過多言說自己,更相信日色賜福予生命的公允,她的夢與你日日夜夜寓居的夢交纏、共生,並沒有太大不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都柏林人》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