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了的学问

朗读这篇文章

异化了的学问
史飞翔

对于当下平庸且泛滥了的所谓“学术规范”,董桥先生的评说直击要害。他说:“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最要命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不仅如此,他还批评道:“今日学术多病,病在温情不足。温情藏在两处:一在胸中,一在笔底;胸中温情涵摄于良知之教养里面,笔底温情则孕育在文章的神韵之中。短了这两道血脉,学问再博大,终究跳不出渀渀荡荡的虚境,合了王阳明所说:‘只做得个沉空守寂,学成一个痴呆汉。’”

确如斯言。当下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匠气化,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八股化。“项目体”、“学位体”、“学报体”造就的一代学者,压根就没有耐心读书,他们更多的是在翻书、查书,为写论文而写论文,为评职称而写论文,学问越做越琐碎,越做越无趣,背离了学术的本质。学术的标准化只会造成才情与灵气的流失。

过度重视论文,造就了一个空前无趣的时代。在电子传媒逐步取代纸质媒体的今天,各种学术期刊还在逆市飘红,大量根本没发行量的学术期刊还活得异常滋润,中国学术界每年还要向SCI “进贡”几十亿论文版面费。学者们一方面忙着计算各种投入与收益,另一方面繁忙地出席各种名目繁多的论坛和会议,在会上互选为“大师”,使这个乏味的时代增添了几分娱乐化色彩。

学问原本是充满着血肉与情趣的“生命的学问”,不想如今却成了利禄之学,成了“纸上的学问”。更要命的是如今的不少学人其学问与人格难成比例,成为“异化了的学问”。

四十岁后我终于明白了无论是读书做学问还是识人观世,倘若没有一种人生的“命运感”、“沉重感”、“痛彻感”,倘若没有一种苦难而又丰腴的人生体验做底蕴,倘若学问不与生命发生血肉联系,那么它终究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史飞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异化了的学问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