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失语”与“笨拙”

朗读这篇文章

作家的“失语”与“笨拙”
史飞翔

1921年左右,时在清华学校高等科学习的梁实秋和几个同学商议邀请梁启超来清华讲演。当时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是梁实秋的同班同学,通过梁思成的关系,梁启超欣然同意。他的讲演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分三次讲完。每次听者踊跃,座无虚席。梁启超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来到清华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作讲演的。当时梁启超给梁实秋的印象是:中等身材,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梁启超走上讲台后,打开他写在宽大的稿纸(宣纸制的)上面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满堂的听众,然后说一句“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了一下头,接着又说了一句“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白,别开生面,显示出梁启超既谦虚又自负的学者风度。尽管梁启超满口广东话,但他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抑扬顿挫,别有魅力。更重要的是他讲演的内容非常生动而深刻。事后梁实秋回忆说:“先生博闻强记,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的背诵下去了。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听他讲到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沾衣裳’,先生又真是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三次讲演梁启超都讲的很认真,渴了便喝一口开水,流汗多了便用手巾擦掉,还不时的呼唤坐在前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梁思成便一再跳上台去吧黑板擦干净。讲演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听众一个个守在座位上,没有一个人肯先离开座位,大家目送着梁先生徐徐步出讲堂。

梁启超讲演获得空前成功,但此后的周作人、徐志摩则不甚理想。周作人的讲题是《日本的小诗》,当时听者有二三百人。但周作人语音过低,乡音太重,听众大多听不懂他讲什么,讲演不算成功。幸而他有讲稿,随即发表。

1922年秋天,梁实秋又托梁思成跟徐志摩接洽,邀请他到清华讲演。那时徐志摩刚从英国回来,开始在诗坛上渐露头角。梁实秋和清华文学社的不少同学喜欢写诗,都期望着能从徐志摩的讲演中得到一些启发。徐志摩品行热情,自然答应邀请,并依约来到清华高等科小礼堂做讲演。礼堂里坐满了人,足有二三百人之多。徐志摩进入礼堂时,梁实秋看见他的神情是,白白的脸孔,长长的脸,鼻子很大,下巴特长,穿着一件绸夹袍,外加一件小背心,缀着几颗闪闪发光的纽扣,脚上穿着一双缎皂鞋,显得风神潇洒,旁若无人。徐志摩登上讲台后,从怀里取出一卷稿纸,大约有六七张,是用打字机打印好的讲稿,然后坐下来宣读。在宣读之前,徐志摩说,他的讲题是《艺术与人生》,并表示要按照牛津的方式,用英语宣读讲稿。结果效果很差,听众感到索然无味,不少人未听完便离场了。梁实秋虽说是坚持听完,但也认为“没有听懂他谈的是什么。”由于周作人、徐志摩的讲演均不成功,此后梁实秋便不再邀请别的名作家讲演了。

读到此处我不由得想到一个问题:作家与讲演。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戏言:“最好的作家与演员都是口讷之人。”这话貌似有几分道理,纵观文学史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据说,茅盾、巴金、沈从文、钱钟书这些大师级的作家都是不善口才。他们的口才与他们在文章中显露出来的文才简直判若两人。难道这一切真像大家所说的那样“上帝给了一个人一支笔就不会再给他一张嘴。”其实也不尽然。林语堂就是文笔既好口才也佳。闻一多虽然算不上是个一流的作家,但他的演讲却绝对是震撼人心。当代作家中,长于口才、擅于讲演的不乏其人:王蒙出语机警、蒋子龙说话豪爽、韩石山幽默俏皮。至于余秋雨、莫言、苏童那就更是口吐莲花、仪态万方了。

绝大多数的作家在文学圈里发言还可以,因为彼此是同行,不需要做很多的说明。所以,发言起来思路就比较清楚,谈话也比较透彻。但是,只要是一转移到社会大众,只要一面对特定人群,问题就来了,因为听众水平的差异,作家就不容易把握了,故常常失败。我就曾见过不少的作家,他们写起来文章来汪洋恣肆、排山倒海,但说起话来却“这个、那个”支支吾吾、捉襟见肘。虽说作家是写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但拙于表达毕竟不是一件好事。

是什么造成了作家的“失语”和“笨拙”呢?我想,这里面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思想的缺失;二是不会表达、一肚子的蝴蝶飞不出来。克服第一种情况的最好办法就是作家学者化,不断开阔视野、不断突破自我,力争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深刻的思想。提高表达首要的是学会心理分析掌握听众的心理需求;再就是要具有表演的才能;此外要在口语表达中适当借鉴和吸收一些书面表达的经验和技巧。表达固然重要,但思想更是前提。只要讲演的内容有思想、有深度,是“干货”、“实货”即使是表达的相对差一些总还是可取的,但倘若内容空洞、苍白,任你有天大的本事充其量也只是不学无术、好为人师。

史飞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作家的“失语”与“笨拙”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