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看朋友圈就知道你的收入多少。

朗读这篇文章

有人说:看朋友圈就知道你的收入多少。并且列举出来月收入五万以上的人屏蔽朋友圈,因为没有时间看,害怕被打扰,还有这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月收入一两千的人天天发朋友圈。感觉这真是呓语。真实情况是收入很高的人不用担心收入,他们反而有余暇时间可以支配,享受自己可以安排的时间。挣钱对他们来说倒不是第一紧要的,有价值的反而是享受自己可以支配的时光。收入很低的人根本没有空去浏览朋友圈,也极少发朋友圈,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忙于生计,忙于觅食。天天发朋友圈的人生活不错的很多呢。他们为什么发呢?查理·芒格说:人之至善就在于让他人知道更多。那些有情怀的人,善意的人,心地光明磊落的人会关注朋友圈,更新朋友圈。分享就是善意流动,善意流动才是生命的样子。

小孩批评错了,他很委屈,大人批评对了,他的愤怒。比如你说大人是巨婴,非常的生气,生气正是巨婴的模样。如果不生气,那么他知道自己不是巨婴。他会反省自己是不是偶尔有巨婴的样子。一个人最大的聪明就是能够知道自己无知,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且也不知道谁让自己变得这么无知。自省者充满怀疑,无知者自信满满。

我们说兴趣是最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发掘人的潜能,但是发展自己的兴趣还和经济条件有关系。富人家的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穷人家的孩子首先考虑生存,这是不同阶层决定的。你没得选。最后你会发现,凡是和兴趣有关的事情一般都和人的灵魂有关系,和精神领域有关系,比如哲学、美学等,也就是无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一个视频说同样年纪的人有人跳广场舞,有人蹲在电线杆那边卖菜。如果你是跳广场舞的,那么你会对自己生活满意;如果你是在电线杆边买菜的老人,你会同病相怜。跳广场舞的对买菜老人要么同情,要么比较后有优越感,买菜的老人对跳广场舞的多羡慕感慨万千。有选择的叫生活,没选择的叫生存。谁是生活,谁是生存,一目了然。当然,除非买菜老人不喜欢广场舞,她喜欢买菜。这比例有多少?

如果你不读书,你的孩子不读书,那么你和你的孩子都可能是某南的粉。因为他们的阅读量与他们的思考成正比。

纳粹曾宣布,代数是犹太人的腐朽学问,几何才是希腊人的光明学问;苏联时期,李森科称遗传学说是资本主义的骗局,应予严禁,以一人之力迟滞了苏联生物学的进步。天下反智者是一家,这样的蠢事,绝不能再干了。
公众号:燕京书评

司马南“炮轰”莫言,一场“文学白痴”的狂欢节
人活着无非就是想做真实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实。有和谐的真实,也有分裂的真实。个人以为一个人独处时内心所想的和他在与别人相处时想的做的完全吻合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和谐的人,不然他就是一个分裂的人。比如私下谈论美色,有人内心直接升起欲望的旗帜,津津乐道,但是公众场合也讲一些礼节;有的人对这样的话题没有兴致,甚至厌倦,公众场合与私下表现如出一辙。重视修炼心性的人一定在意和谐的结果,疏离分裂的症状;不重视修炼心性的人,常常处于分裂状态,言行不一,想与做分离。

有人问:什么样的爱情是高质量的?我以为高质量的爱情就是可以做自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对方不期待,不改变,接受、尊重、理解、欣赏。相反,你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你必须按照对方期待的样子去做,你根本长不出自己的样子。一言以蔽之,高质量的爱情让人成为理想的自己,低质量的爱情让人失去自我,成为他人的提线木偶。如何拥有高质量的爱情?首先就得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你的独立指的是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独立的人才能认出自己的同类。独立的人视自由为生命。那种依附性的人总想在别人身上看出自己的价值。就像自己不能飞翔,而希望对方能够飞得更高,好带自己去旅行一样。这是别人的负累,也是自己的痛苦。所有修行的路都应该先修自我。修自己的心性,修自己的思考。心性和思考综合起来,人才是有力量的。

缪晓辉,张文宏,钟南山,顾秀林,陈根,吴尊友,梁万年……这些人的名字,你熟悉或者陌生,他们就在那里,他们不因你的陌生而不在,所以选择权到底在你手里,你愿意听不同的声音,你自然可以听到,你选择你信的声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有人说:看朋友圈就知道你的收入多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