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是一家”的词人——李清照

朗读这篇文章

“别是一家”的词人——李清照

笔架山

李清照词大多都与“愁”字分不开。琴瑟和弦时每每思恋夫君的情愁,公婆两家先后遭朝廷党争之祸的家愁,江山沦陷,国破夫亡,逃难中颠沛流离的国愁……

也正是这些万千愁情化作鬼斧神工,成就了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妙之词。

也正是这些不同凡响的千古情愁之作,令她一步步迈上了文学的圣殿,被尊为“婉约宗主”。

李清照的作品因她在北宋、南宋时期的生活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两种不同的特点。

前期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以及琴瑟和弦后的情感写照。虽然也写自然风光,但主要还是相思诉别之情。

后期作品,则多是伤时念旧、怀乡悼亡之情,抒发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中孤独飘零的浓重哀愁。

先来看看其无忧无虑时的闺中之作: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全词清新亮丽,写尽少女纯情神态。尤为末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俊俏风趣,把一个待嫁闺中的姑娘,从心态到神态一并托出。

需要提一下的是,此处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宋词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第620页中是这样解释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她的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她弄得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在“古诗文网——李清照的古诗文全集”中的解释是:“然而更精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的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出来。”

显然“古诗文网”上的解释较为立体的把少女情窦初开时那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维妙维恰地进行了展示。

前者的诠释过于单调,逼仄,制约了文学形象鉴赏的思维空间,像个不解风情的老夫子。

这个时期的作者还没尝过愁的滋味,也不懂得何之为愁。

直至与赵明诚情瑟和弦,情来了,愁也来了;情满了,愁也满了。到国破家亡时,情恨都来了,愁也大了;情恨满了,愁也重了。人生大概即如此吧。

自此始,作者便一愁到底,至死方休。

情愁:《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自不例外。何况又是兴趣相投,词曲同工,相敬如宾的夫君。

思不见人则愁,愁到什么程度呢?愁得睡在床上“半夜凉初透”,对镜当妆“人比黄花瘦”,愁得终日都是“薄雾浓云愁永昼”。

特别是最后的一个“瘦”字,读起来感觉到作者缘情而愁,因愁而瘦。用句老百姓的话来讲,是“愁得人都变了形。”

唯此,有一佳话于民间相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不如,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

当然,这是后话,佳话讲的是作者的才情,已于愁无关了。

家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分,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靖康之难”后,作者遭遇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愁见笔端。在这首词中抒发了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怀念,哀叹着自身孤单、凄凉的景况。

首句七组叠词,读起来徘徊低迷,听起来婉转凄楚,伤感的情愁仿佛弥漫了作者所处的空间。

心情不好偏遇上了“乍暖还寒”的坏天气,想借酒浇愁时,又被孤雁悲鸣打断,那哀怨的声音划破了天际,也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泪眼看花,花已憔悴,落红满地。独对着孤雁残菊,珠泪盈眶。再加上又是夜雨孤灯,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法“了得”愁,也就是诗人心中无法“了得”的国破家亡之苦。

国愁:《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于逃难金华时所写。1134年金与伪齐合兵南犯,北宋灭(国破),丈夫亡(家亡),于逃难中随身携带的家藏金石文物散失殆尽(财散)。作者茕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漂泊流离,此时的词人极为悲苦。

首句中的“花已尽”是结局,是花的结局,也是人的结局。承句“倦梳头”是作者当时其情其态。较之早期作品中的“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前者是思夫君远行的生离之愁,后者则是抒国破家亡的死别之恨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点明了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散失,无一留存。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在国破家亡的无情风雨中,万千愁恨无处诉说,也无人诉说,只能“欲语泪先流。”读到这里,谁都会感到:此愁之重,舟船难载!

李后主《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喻“愁”之多,作者这里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是喻“愁”之重。

一个以水喻愁,滔滔不绝。一个以重喻愁,船都载不动。都是巧夺天公的神来之笔。

李词明白如话,却又含蓄深厚。清丽,典雅,情致是其特色,遂为“别是一家”的易安体。

王国维先生说“词有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何谓境界呢?先生又说“能写真景物,有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词人将一个个生活中的场景,给予艺术的补足,赋予作品以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便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每个读者不同的思想特质从中获得新的生命感悟。

本文中先后三位词人皆是宋词大家,也是宋词各流派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把家国情仇,内心感悟,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审美过程中一种高妙绝伦的境界,使我们在情感上获得欣喜和满足,这就足以。

“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美,会立刻在想象中渗透着一中欣喜和满足。”

这是爱迪生说的。

笔架山于沪•新长征花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别是一家”的词人——李清照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