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头书要多

朗读这篇文章

我上小学时适逢文革,“停课闹革命”让教育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但我童年的读书启蒙教育却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小时候父亲告诉我,他自幼读私塾先生管教特别严。从上私塾开始,读书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观鼻,鼻观心,苦读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蚕豆,读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边。读完十遍就捧着书到先生面前背。而父亲教我读书时,虽然没有焚香摆豆,但也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父亲所教的内容。兴趣好时只读三五遍就琅琅地会背,有的则念了十多遍仍背得七颠八倒。有时候惹父亲生气,不背熟不让吃饭,我便越发心不在焉,肚子又饿,宁愿跪着受罚,也不愿将不爱读的背熟。眼看着灶房里袅袅炊烟,直等着奶奶来为我“求情”,这时候心里会特别反叛地想,为什么我一定要做读书人呢?造反派们还说过:“知识越多越反动”呢。左邻右舍的很多大男人,他们大字不识,不也快快乐乐的生活,照样批有文化的 “走资派”吗?

但后来听奶奶说邻居家大叔大婶因为不识字,一点点辛辛苦苦攒下的钱,被自己的亲房用假契约所骗,只有哭的份儿。又看到那些读书不多的街坊,常用颤抖的手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总埋怨词不达意,十分艰难。有的读回信,因为识字不多加之来信书写潦草,不得不请我去念给他们听。父亲很严厉,母亲也劝我一定要用功读书,我才从内心里下决心,要努力做个“读书人”,替父母亲争一口气。

父亲是读古书的,听他给我读古书时,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慢慢的我字认多了,就想看小说。小说当然只能背着父亲偷着看。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要好上千百倍。上小学高年级乃至后来上初中时,我把父亲藏书里所有的小说,还有妈妈工作的供销社里回收旧书报里的小说一本本偷出来,躲在我家偏房柴屋里后面去看。柴屋里有扇窗户,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白云和对面马路上的场景,采光又好。天气冷了,我发现坐在柴堆上看书除了更隐蔽也很暖和。看《西游记》入迷时常常忘了吃饭,害得家人四处寻找。

在偏房柴屋里看小说,最终还是被父亲发现,勒令我以后要好好上学,不许再看小说。而我却发现了一个看书更隐蔽的安全场地,那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叫做“安屋”的村庄,村庄背面有片树林。放学后我经常一个人在林子里面看小说,星期天更是可以在林子里消磨一整个上午或下午。我常常躺在某棵树的树荫下、或是一片绒绿的草上读着某一本长篇小说。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林子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伙伴,轮流地两三人去林子里,听我说书讲古。小伙伴们想听我讲故事,只要说一声:“去安屋”,就是进树林里讲故事的暗号。

在“安屋”的那片树林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上高中时,语文老师吴文彦先生,对我阅读的指导甚多,他劝我读书不必贪多,贪多嚼不烂。读一本书必要有一本的心得,吴老师还让我随时可以写读书感想交给他,而他每次也都会仔细给我批阅。还有从省城下到县中(管理图书)的“右派”沈老师,我也常常去他那里讨教。他知道我已经看了《红楼梦》,便让我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由小说探讨人生问题、心性问题。当沈老师知道父亲引导我读过《左传》《孟子》《史记》等书后,就介绍我看朱自清先生的《古书的精读与略读》,指导我如何吸取消化。七十年代末,中学生的课外书刊非常有限,沈老师对我说:如果是借来的书,自己将喜爱的章句抄录下来。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尽管在书上加圈点,写标注。他说“会读书的人,不但人受书的益处,书也受人的益处”。

我的阅读习惯,得益于父亲的启蒙,得益于吴老师和沈老师的指导。他们培养起我阅读的兴趣,与精读的习惯。特别是两位老师对我读书的指点,与父亲自小对我的阅读启蒙不谋而合。他们都主张读书不必贪多,而要能选择,能吸收。最记得父亲曾引古人的话对我说过:“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父亲的教诲一直到现在还在警示着我,但近年来我也总是贪多地买书,也觉得案头书愈来愈多,心头书愈来愈少。这也许是忙碌的现实,总觉得时间精力不足,许多好书、好文章错过,心中怅惘不已。

现在想想,对每一位爱读书的人来说,人生年寿有限,总要有几部最心爱的书,可以一生受用不尽。而常常突然会有一本心爱的书,书中人会伸手与你相握,彼此莫逆于心,直让你有上交古人、远接海外之快乐。

岁月无恙,碌碌大半生,回想当初步入社会,投入工作,常感水平有限,能力不足,便也常记起上学时先生的念叨:“书到用时方恨少”。而今,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文学,面对爆发的出版物,浩瀚的书海中,只有就着自己的兴趣,与有限的精力时间,严加选择地阅读了。

(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黎晓东,安徽省省直机关干部。长期以来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大量的散文、报告文学、工作研究等文学作品,并多次获得过各类作品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心头书要多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