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膝之地安可心 -《四友斋丛说》

朗读这篇文章

明朝何良俊在其《四友斋丛说》中记载了一件事情,说是杨文定在监狱中被拘系了十多年。那时犯人入监,按照惯例是家人送饭,家里送饭不及时,就会出现断粮的情况,生活极为艰难;还有一点,你进了监狱,前途叵测,不知道到底会遇到什么判决,囚犯的心理一直会处于忐忑不安的状态。
那么杨文定呢?面对饥饿和担惧,他却很镇定,每天依然振作精神,不停地读书。其他犯人百思不得其解,对他说:你看你都成这个样子了,随时都有死掉的可能,为什么还要读书呢?你读了书还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杨文定用孔子的话作为回答:“朝闻道,夕死可矣。”

就这样,在监狱中,他把五经诸子读了好多遍。后来侥幸被释放,晚年被拜为阁老,朝廷每有大事,文件大都出自他的手,这不能不说是当年监狱读书所赐。
有人曾说:“监狱是最好的读书做学问的地方。”翻看历史,似乎也有不少依据。文王被拘囚,推演出了《周易》;韩非在秦国作阶下囚,作了《说难》、《孤愤》;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西伯利亚的牢房里创作了文学名著《怎么办?》;19世纪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师、意大利作曲家尼可洛·帕格尼尼,身陷囹圄达20年之久,却谱出了几十首优美感人的《随想曲》。时间学中有一个“时间隔离”的概念,就是指处于一定的与时间有关的环境中而得到别样的触发,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时间。而对于以上诸人,封闭的监狱就相对地满足了这样的条件。

 举出类似的现象,绝对不是要人们到监狱中去读书求学,而是想说明一种人生状态:人,有时依靠环境的约束力,才会产生行为上的动力;人,要善于利用环境为自己营造一个可以静心做事的氛围。
远在春秋时代,老子已经注意到一种恶劣的情况:“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这位哲人看到,纷繁的色彩和声音会让一个人陷入纷乱焦躁的境地,过多的欲望会让一个人步入迷狂混浊的泥淖。而时代发展到今天,吸引我们眼球的东西更多了,分散我们精力的事物更多了,扰乱我们心性的现象更多了。一个行走于世的人,难有余暇能够凝神静气、专心致志地做些事情。想着依靠外界的强迫,而外界只会在内心投下斑驳的投影;想着利用环境,而环境却充满了粉色的诱惑。一颗不坚定的心灵很容易就混同于光怪陆离的表象世界中而找不到稳定的根基。这样的结果,一个人时刻会处于焦灼不安的状态之中,而很难回观自己的内心,很难捕捉到自己的真正需要,很难摆脱匆促惶急的症状。人,常常会在这种境况中迷失自己而找不到精神层面上的皈依。

“审容膝而易安”,早在1500多年前,智慧的陶渊明就提出这样的生存状态:当你拥有一块仅仅可以“容膝”的狭小空间时,你的内心就容易走向安宁。为什么呢?因为诱惑你的外物少,干扰你的事务少,淆乱你的想望少。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自可以审视自己的最根本的需求,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在那种悠然自得的氛围中品味人生的况味:你可以阅读,安闲地透过文字去打量一个广阔而丰富的世界;你可以思考,想一想自己在宇宙和时空中的位置,想一想你将把自己的灵魂交付于怎样的风和月;你当然也可以吟咏,让那些睿智而隽永的语句汩汩流淌到血液里,让一缕盎然的诗意浮泛在心头,摆脱空虚和贫乏。而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能甘于那种处境的逼仄,物质的简单,人际的淡如水,时光的静如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容膝之地安可心 -《四友斋丛说》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