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书评(5)

朗读这篇文章

云逸Ethan,工科男。已有心动女生,但还未婚。渥村NRC做室内环境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设计;目前在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
“對我來說,一個種族混合的家庭、一個職業生涯被否定的母親,這個故事說的不是特有的情境。這些東西都是要素,但在小說的核心來說,是關乎父母們期許孩子來糾正他們自己曾犯下的錯誤,這種情形到現在一定還會發生。”—《无声告白》作者伍綺詩。

母亲玛丽琳是一个从小理科成绩优异梦想成为医生却成为家庭主妇的白人母亲,她发现老婆孩子热炕头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也曾一走了之立志考上医学院,却终因对孩子丈夫的爱以及怀上汉娜而泡汤。她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寄托在了莉迪亚身上,学业要求严格的玛丽琳使女儿高中就要学大学物理课程,所谓的休闲娱乐就是带她去看科学展和学习新的理科知识,连送女儿的礼物都是科学家的传记和听诊器。 父亲詹姆斯是个自认为难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大学教授,他二代移民、亚洲面孔、寒酸的家境、父母在中学做杂工……种种这些使他在孤立的环境和他人异样的眼光下长大,少有朋友的他希望女儿莉迪亚能不走自己的弯路,他希望莉迪亚能交很多朋友,为此他送莉迪亚礼物都是关于如何提高人际交往的书,甚至连莉迪亚给朋友打个电话都能让他高兴好一阵儿。

许多父母都期待孩子能纠正自己曾经的错误,期待孩子能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玛丽琳无缘医学院,只做了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希望莉迪亚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女科学家女医生,她给了莉迪亚学业上的压力;詹姆斯一心想入主流却始终被边缘化,他对莉迪亚的压力是希望她有好人缘和社交能力。这对父母的人生都有着强烈的事与愿违、不合心意,而他们自己又都对此忿忿不平、念念不忘。他们以爱和保护为借口在精神上绑架了女儿,他们所谓的爱是带着条件的爱:你按照我的安排学习物理、打电话、参加科学展和社交活动,我就肯定你拥抱你给你笑脸,否则我就暴躁发脾气指责呵斥。这是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莉迪亚是个乖巧的孩子,她一心取悦父母压抑了自己真实的需求、不敢和父母交心也不感报坏消息,她假装给同学打电话逗父亲开心,她修改成绩单免得母亲失望。她在父母的关注和爱下感到窒息,却又享受着这种包裹;作为被父母控制的一方,她的生活可悲。然而她过于在意父母的想法、不断取悦父母的行为何尝不是可恨的助纣为虐呢?

问题:

作者在一次专访中说:“要區分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和你對孩子的期望,是很不容易的,而無論是什麼時代,我認為這將永遠是親子關係的一環。”请书友们谈谈如何区分作者提到的这两者,最好能举例说明。

图片
Adrian H,学生。

这本书让我很有感触,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还在读书的学生,这本书中我能看得见我童年的很多影子。文中这个家庭的教育观念,主人公对待生活,家庭,自身追求的态度,追求不到这些目标之后的反应等等,都引起了我的一些反思。

文中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家庭破裂,极为保守的家庭,她用尽全力反抗,想要考取医学院的学位,后来遇到了与众不同的James,不顾家人反对同他结婚。父亲James活在华人家庭里,受尽排挤,在Marilyn这个白人身上找到了一些虚幻的自尊和骄傲,可心里的阴影却从来没有退去。他们有了孩子之后,父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融入白人同学们,母亲在一次以失败告终的离家出走后,放弃了医学院的梦想,转而把它们放在了女儿身上。大女儿一心想要维持家庭和睦,一边听从母亲把时间全放枯燥的学习上,一边又欺骗父亲假装和同学们关系非常好。儿子不受母亲的重视,一心想要逃离这个家,而他也成了大女儿唯一倾诉的对象。后出生的小女儿就在这样奇怪而又紧张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学会了察言观色,在家人争吵时只能躲在桌子底下,毫无存在感。

学校里的风云人物Jack暗恋着大儿子Nath,他希望通过和Lydia的交往想要和Nath建立关系,结果却让付出真心的Lydia备受伤害。父亲找了一个亚洲血统的女人偷情也让Lydia发现。而Nath去上大学这件事成了压垮Lydia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所向往的温暖的家支离破碎,只剩母亲天天对学习的叮嘱,父亲和母亲的貌合神离,哥哥的冷漠,和一个无关紧要的妹妹。

这本书的一个主题是原生家庭和自我的追求.诚然,原生家庭无法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它的影响是巨大的.看完这本书后再回想一遍,其实Marilyn一辈子想要追求自我,最后还是像她的母亲那样,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父亲James想要甩掉身上的亚洲人标签,可这颗早已种下的树在心中已经生根发芽,无法抑制.大女儿Lydia想要一个家,为此而变得乖巧听话,可她的努力最终也化为了泡影.看起来只有Nath成功逃离了家庭,可他的童年经历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从文中我的感觉是,这个家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牢笼而已.小女儿是一个令人悲伤而又血淋淋的例子,看着她从小就习惯了在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看人眼色行事,以后会变得有多敏感呢?她还会爱别人吗?对于自我的追求,我想借用Marilyn和Lydia的例子表达我的观点:这一生,我们总要因为身边的人而付出自己的努力,可是如果对自己付出太少的话,受伤害的难免是自己.如果对自己付出太多的话,受伤害的难免是他人.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把对自己好当作对别人好,这种做法永远是损人不利己的.

本书的另一个主题是种族问题,这个问题在人的心中像是一把无形的尖刀,让不同肤色的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从父亲James的很多行为上看来,包括带Nath去游泳时发生的事,对警察的态度,逃避妻子与亚洲血统的女人偷情,等等.所谓的种族歧视在我看来并不存在,真正歧视他的反而是他自己,或者是他从小到大积累到的一些经验,让他变得敏感而多疑.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存在,让不同肤色的人之间无法”自然交流”.真的是别人看不起你们吗?还是你们自己太敏感?凭什么要让别人来和你们交朋友,你们就不能主动去交朋友吗? 本文的名字叫无声告白,仿佛说的就是Lydia,她把母亲的烹饪书藏起来,就像把她对家庭炽热的爱藏起来一样.她用她的行为尽量让父母开心,而慢慢把自己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哪怕她跟父母说一句她的不快乐、不合群,结果也许就不会这么悲惨.而她最后想通一切之后的死亡,让我想起一些关于动物的例子.如果把笼中的鸟放飞,它很快就会死亡,因为它已经无法学会自己生存下去。

这本书把大量的墨水,或者是过多的墨水用在了母亲和大女儿身上,并且通过对小女儿的描写反映出了整个家庭的氛围.可是相比而言,对于大儿子和父亲,文中并没有更多地描写他们的心理.大儿子对于父母对妹妹的偏爱究竟是什么想法?父亲与母亲之间还有什么样的故事?文中穿插了另一条同性恋的线,这条线并没有交代完整,它的存在是否过于牵强?总而言之,我觉得如果这本书把家中每个人的内心戏均衡一下的话,或许会更好。

问题:

如果我们不是留学党,不是身在国外,或者说这部小说发生的环境在中国,所有主人公都是中国人,这本书还会这么出名吗?

图片
我是王星河,一个就算上班远一些也即将搬离小镇的system engineer。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与众不同的女医生,但是因为孩子的原因不得不当上了她最反感的家庭主妇,和她母亲一样。只得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寄希望于女儿莉迪亚身上,她并不了解莉迪亚到底想要什么。 莉迪亚父亲詹姆斯一生最大的心愿是能完全融入社会做一个普通人。然而由于肤色,他在人群中永远是异类。三个孩子中女儿莉迪亚最像她的母亲,所以如果她能顺利融入社会对詹姆斯是个巨大的激励。他也不明白莉迪亚究竟快不快乐。 莉迪亚了解父母想要什么,母亲短暂的离家出走让她下定决心做个好孩子,迎合父母的所有要求,不管违心与否。只有哥哥内斯理解她所受到的压力。她仿佛走在摇摇欲坠的桥上,内斯便是那最关键的支柱,当支柱不在时,无法独自承受的她终于崩塌了。 所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詹姆斯如果能真心全力支持玛丽琳的学业,玛丽琳如果能给予莉迪亚更多的自由,莉迪亚或许能有更多的朋友,而这也就是詹姆斯最大的心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无声告白·书评(5)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