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年老的勇气》读后感:当你老去,我愿仍在你身旁

朗读这篇文章

《面对年老的勇气

原著 | 岸见一郎

解读 | 星星鹿

最近,一部优秀纪录片《生命里》悄悄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将观众目光引向那些走进生命最后时光的老人们。

他们有的在回忆青春时光里的流光溢彩,有的孤独而又无助地蜷缩在病床上,还有的一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静静地与子女呆在一起,走过生命的最后旅程。

往日强大而又无所不能的父母,一点一点地老去……直到有一日,我们震惊于他们身体的衰弱,惊讶于他们的性格大变,往往会生出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

我们很有可能产生一些不恰当的反应,或者做出一些不合适的举动,影响到我们的亲子关系,从而伤害了彼此的感情。

面对日益衰老的父母,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拿出什么样的态度?或许,我们可以在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所写的书籍《面对年老的勇气》中寻找到答案。

岸见一郎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著述颇丰。其中,由《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面对年老的勇气》所组成的“勇气”系列,将阿德勒心理学应用到生活的各个场景之中,贴近日常,通俗易懂,在全球畅销,广受好评。

岸见一郎的母亲四十九岁时便因中风离世,父亲又在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他在照顾父母的时候,领悟到了一些珍贵的人生意义,同时又巧妙地应用阿德勒心理学轻松重建了本来并不亲密的父子关系。

而这些通透的智慧与宝贵的经验,都被作者凝结在这本《面对年老的勇气》之中。下面,我将以第一人称,去解读这本凝聚爱与温暖之书。

父母教会我的“人生意义”

我在求学时,由于受到老师的影响,对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当时社会上的普通民众,由于对哲学有着很深的误会和偏见,并不认为这会是一个好的方向和专业。

我的高中班主任和父亲都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反对,而母亲却坚持:“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我们就支持他吧!”

其实,母亲也并不了解哲学,只是从自己的经验得知,双亲不应该代替子女决定进大学要学什么。

如果父母干涉子女的选择,之后一旦子女人生受挫,可能会怪罪父母。

我的人生也曾经迷茫过,只是在学哲学这件事上,决心异常坚定,后来成了著名的哲学家,这与母亲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我一直都能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并且想要以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子女。

母亲因中风住院后,我每天在母亲的病床旁从半夜十二点坚守到次日傍晚六点,每日都有十八个小时在守着母亲。同时我还教母亲学习德语,在她的枕畔朗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可以称得上尽心尽力。

直到有一天,母亲的朋友前来帮忙,好心让我去休息一会儿,就在我小睡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我没能赶上见母亲最后一面。

这件事情,成为我多年以来的遗憾与悔恨,并且害怕被责怪而不敢让家人知道,一直深埋在心底。

直到多年后我经历了父亲离世时那一刻的紧张,方才知晓,也许母亲只是不想让儿子看见自己临终的模样。

多年后,我也意识到,有些事情我能为母亲做到,有些做不到,而当我终于鼓足勇气承认做不到,也开始接受人生就是会遭遇很多没有道理的事情。

我的父亲在年老患病之后,经常会打电话给我,声音虚弱,不停地抱怨,仿佛死亡就在面前等待。

然而,当我因为心肌梗死而病倒后,父亲却像年轻了十岁一样精力充沛,想着儿子需要自己,必须得打起精神来才好。甚至在因为血压急速下降而走到生死关头之时,依然担心我的身体状况,最终挺了过来。

所以,让父母感到被子女需要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时,甚至要让父母担心一下自己,这也就是所谓的“最好的孝顺,就是不孝。”

我们必须要让父母觉得自己有价值,等到父母无法自由行动,越来越健忘时,也一定要告诉父母,他们光是活着,便是对家庭有贡献了。这对老人而言,至关重要。

鼓起勇气,接受父母最真实的模样

父亲生病后,意识朦胧,就好像活在云里雾中,而且不知道大雾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

不过仿佛活在梦境当中的他,状况好时也会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只是一旦清醒过来,父亲会变得很不安。

平时父亲很少想到自己究竟如何生存,但每次短暂清醒,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自理生活时,还是会觉得很痛苦。

这种时候,反复倾诉对父亲来说十分重要。子女的耐心聆听,可以使父母冷静。

对于过去的人生,父亲基本都忘掉了,甚至对母亲也没有丝毫印象,并因此而感到“万般寂寞”。但父亲并没有强求,而是说:“就把过去的一切全部忘掉,从头再来就好。”

是的,促使对方想起过往并无意义,正如父亲所言,从头再来就好。

如果有一天,你的爱人忘记了你,那么,你们再从头开始恋爱就好。决定每天都要更新关系,表示觉悟到每天都是新的开始,而不是昨天的延续。

除了遗忘,父亲还经常混淆现在与过去,说话颠三倒四,没有时序。

我们要意识到,尽管父母所说的并非事实,只要不会造成危险,就不是什么大问题。子女无须全面认同双亲说的话,但是可以试着去接受,因为,那代表了“双亲心中的事实。”

有许多人一直尊敬并深爱着自己的父母,一旦父母衰老,开始失忆或者是个性突变,就会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子女如果无法重新设定理想的父母模样,或是接受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便无法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我们照顾父母时,能做的事情之一,便是放下理想的父母形象。否则,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双亲时,只会失落。

父母年轻时越是“伟大”,子女越是难以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看着眼前的父母,下定决心接受无可取代的他们,是必须做到的。

如果子女可以接受眼前、当下的父母,他们在子女面前便无须装模作样,只需要做自己,心情也一定会轻松很多。

与年迈的双亲,建立良好的关系

年迈的父亲有时会表示想出门走走,当时我已经知道父亲一走路就气喘吁吁,很快就走不动了,因此总会阻止他,打消他的念头。

这时,父亲就会要求我一起出门,但没走几步就要回家,并且表情非常难看,我也会很尴尬。

其实,让双方都能接受的愉快做法,就是当父亲说想外出时,子女不要多说什么,马上同意他的要求。

只要当事人实际走走,就会立刻发现自己体力不支。所以父亲勉强自己或是做出危险的行为时,当然应当阻止,却不应该因为过度小心而打消父亲走路的念头。

想做什么应该由当事人自己决定,旁人不要以危险为理由,逼迫当事人放弃努力。人活在世上,不能只做会做的事,做不到却不放弃,努力练习到会做为止,可以让人感受到活着的喜悦。

子女的陪伴,对父母而言,也很重要。

哲学家鹫田清一曾指出,我们的社会已经忘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陪在对方身旁”的力量了。

我曾经也是这样,由于父亲的睡眠时间很长,在父亲家里照顾父亲时,我总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少,不过是准备三餐和打扫无障碍厕所而已。

于是,我告诉父亲,“既然你整天都在睡觉,我就不用过来了吧。”父亲却回答道:“没这回事,有你在,我才能安心入睡。”

静静地陪在父母身旁,就是一种支持,一种力量。

我和父亲同住时,会在家里举办读书会,父亲就睡在读书会隔壁的房间。

读书会进行时,父亲感受到客人的动静,有时会走出来看看情况。

每次看到这么多客人,父亲总会吓一跳,然后跟大家打个招呼,打完招呼又去睡觉。

然而一觉醒来之后,父亲又和刚才一样吃惊,然后再一次跟大家打招呼。

参加读书会的人从未对这件事表示惊讶,反而温柔接纳罹患失智症的父亲,我看了就会很高兴。

平常和父亲独处,我总是神经紧绷,然而当陪伴的人增加时,便觉得放松很多。

领悟到这件事之后,我决定和父亲独处时,只要没什么大问题,都要保持冷静,不要让他的一举一动左右心情,就算父亲忘记吃过饭和反复向大家打招呼也没关系,因为这些举动并不会对别人或他自己造成危险。

有时候我也会和父亲发生争执,比如我灵感来了想要写稿,父亲却让我立即去做饭。

这种时候最不费精力的做法就是顺从父亲的要求,马上起身准备午餐,如果执意让父亲等待,却搞得双方都不愉快,反而没有意义。

想要和父亲处好关系,最好放弃徒劳的抗争。

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母亲过世之后,刚刚二十五岁的我和父亲住在一起,彼时,我们都不会做饭。当吃腻了附近所有的饭馆之后,我决定自己动手做饭。

当我按照食谱书上所说,花费了三个小时去熬煮咖喱之后,却得到父亲“以后不要再煮”的评价。我以为父亲是嫌弃咖喱饭难吃,为此感到十分沮丧和生气。

当我向朋友倾诉时,朋友却说,父亲并不是因为难吃而叫我不要再煮,而是父亲认为我还是学生,读书才是正事,不能在做饭上花费太多时间。

直到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如果想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能拘泥于对方表面的言行举止,而要努力看懂背后的良好立意。另一方面,自己也必须努力把话说清楚讲明白,以免对方误会。

发现行为背后的心声,便能改善亲子关系。

和父母相处时,如果不戴上子女的面具,就能站在普通人的立场听父母说话,就算父母说错,也不会认为一定要纠正。说不定还会觉得父母说话很有趣。

如果无法摘下面具,至少可以换上朋友的面具。这样,说话方式便会改变。

我们就会知道如何对话与聆听。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对方的决定,或者冷漠地抛下对方说:“这与我无关,是你自己的事。”

父亲喜欢的扶桑花只在夏天开花,夏日结束之后,扶桑花就不会开花了。我依然会持续给它浇水,直到下一个夏天到来。

照顾花草和照顾父母很像,就算医生宣告父母得了绝症,我们做子女的也不会因此而放弃。照顾只有“how”,没有“why”。

就算找到父母患病的原因也没有用,照顾的日子依旧会到来。

不断浇水,花也许会再开,也可能再也不开。我们不会因为花可能不会再开而停止浇水。

就算不知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只要还能浇水,就要一直浇下去。

毕竟,谁也不知道死期什么时候会来临。

就算父母最后都认不出子女,也不能改变对待父母的方式。如果父母连自己都忘了,就当作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吧。时间从“当下”开始,两人之间便没有过去。

就算父母什么也做不到,子女还是可以让父母知道,活着就是一种贡献,也能对家庭、子女有所帮助。如果父母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便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谢谢你,让我陪你走完最后一段路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在父母老去之后,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照顾他们,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到快乐与尊严。

而照顾父母,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但只要能够调整好心态,正确面对,我们就能从中收获平静与满足。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很多苦难,这其中就包括年老病衰。

一位走到生命尽头的老奶奶,躺在病床上回忆自己年轻时在新疆生活的流金岁月:“最好的时间就是七月和八月。有哈密瓜吃,像吹哨子一样从这边吃到那边。”

接着,老奶奶顿了一下,眼神黯淡了下去:“那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那些青春恣意,鲜衣怒马,无拘无束的欢乐,有朝一日必然要离我们远去。

就连唐朝诗人刘希夷都在《代悲白头翁》中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过去有多璀璨,现在就有多落寞。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准备,平静地去面对,接受这一切。

而父母必然要比我们先走到这一步。

曾经有知乎网友写到,自己的妈妈,年轻时是全市教学能手,学校里第一个实现电子化办公的“能人”,审美还非常好,很会打扮。

就是这样的一位风云人物,年老后,面对无理且素质低下的售货员,愣是被欺负得说不出话来,最后,还是靠儿子替母亲出了头。

是的,父母老去后,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我们。你可以花钱请保姆,请护工,但子女的关心、理解与陪伴,对他们而言,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好好照顾自己的父母,即使他们变得记忆衰退、不讲道理,你都要记得,要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好好相处。这段经历,将会成为你弥足珍贵的记忆。

就像岸见一郎所说的那样:“在医院陪伴母亲和在家照顾父亲时,我曾因为无法上学和工作,事事不顺心而郁闷不已。然而,只要想起从父母身上学到的种种,我便对于有缘成为他们的儿子,还能陪伴他们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内心充满感激。”

谢谢你,带我来到这个世界,也谢谢你,让我陪伴你走完最后的一段路。

*文:星星鹿,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平素用读书美容,以煮字疗饥。个人公众号:星星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面对年老的勇气》读后感:当你老去,我愿仍在你身旁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