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我奉天子图个啥?

朗读这篇文章

易水长弓 易水的水浒书房

东汉末年,曹操四处征战,每当有所收获,都会论功行赏。可手底下的一些人,就是放着脸不领情。还闹出了“衣带诏”这种之类密谋杀曹操的大案子。按说,老大给你脸,你竟然敢不兜着?人家诚意十足的给你套近乎,你去向人家亮刀子,太不应该了!可问题就出在这,曹操不是名义上的老大,老大另有其人。

当时的汉朝,中央羸弱不堪,末代皇帝汉献帝,刚刚逃出李傕和郭汜的魔爪,正躲在洛阳广发诏书,招诸侯进京勤王呢!

最该进京勤王的诸侯是谁?袁绍,袁本初嘛!

没错,就是哥!
老袁家四世三公,和皇帝家的关系最进,在朝中人脉也广,很有点政治领袖的味道,可是,袁绍没有去迎请汉献帝,倒是让曹操给抢了先,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狠狠地过了一把正统中央的瘾,得到的好处自是不必说。袁绍虽然恨的牙痒痒,但也只能往肚子里咽了。谁让他养了一帮坑主公的谋士,尽出馊主意。

其实,袁绍的手下也有明白人,建议袁绍赶紧去迎请汉献帝,这个人叫沮授,他告诉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养士卒去讨伐不听话的,天下谁也挡不住你。”可反对派郭图、淳于琼之流指出,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了,没有必要去保,把皇帝请来,回头他老下圣旨,我们伺候他忒老费事了。

这两种观点念谁对谁错,咱们暂且按下不表,但从三国实际的发展轨迹来看,掌握了天子的曹操也没有像变了身的赛亚人一样,天下望风披靡,诸侯全都乖乖的束手就擒了。就这一点看,天子似乎没什么用啊!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被无数个历史朝代证明的不变规律。朝代对社会的控制力减弱,自然就会有武夫争权夺利,甚至起了取皇帝而代之的心。天子诏令,在这个时候有多大的作用,还得看各路诸侯的心情。

说到底,到了朝代末期,皇帝也就只是个玩具,就是个摆设。他既遏制不了大家造反,也阻止改变不了诸侯篡权,但有一点,只要这个朝代还未消亡,皇帝法统的正当性就还在,那么,他作为中央政权的合法性就还在,就还能在士族阶级中,形成向心力。一句话,亏本的买卖曹操不干,他奉天子,还真是好处不小!

专制时代中国士人的观念,都是以入朝堂辅弼天子作为人生仕途的终极目标的,只要朝代还没有灭亡,他们就会想着去辅弼这个朝代最高权力的象征——天子。另外,再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想一想,诸侯混战时,就像是一个个挣扎求生的私营企业,有天子的中央,就像是政府,在乱世,你是愿意有一碗体制内的安稳饭吃,还是会愿意去前途未卜的私企摸爬滚打呢?

要是你才华横溢,管理经验特别足,有能力将私企带成央企那样的规模,这种人,就是周瑜、诸葛亮之流,他们可以不按常规出牌,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超强,简直就是CEO ,可剩下的人呢?他们也有才华,可是他们没有换天变地的能力,他们在乱世,希望求得庇佑,希望安稳,这个时候,他们会选择相信权威,那么权威在哪?自然是皇帝在哪,权威就在哪。

老刘家统治了几百年,在士族阶级中还是很有威望的。挟天子的好处在此呼之欲出:,天子的感召力,在于对影响了在诸侯底下做事的士族阶级,在门阀盛行的魏晋,这是人才的主要来源。所以,曹操挟了天子的好处呼之欲出,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投入到了他的集团中来。

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

但是,投入到他的集团中来,就会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许多人是冲着汉献帝这块招牌来的,他们归根到底是向汉献帝效忠,随着集团实力的扩张,这和效忠曹操的人是会形成两股敌对势力,是会加强集团内耗,是很危险的(这个问题我们先按下不表)。

第二个问题是,仅仅凭一个汉献帝,就能对天下士族产生这么大的感召吗?汉朝大厦将倾,树倒猢狲散,士族的人又不是傻子,怎么会看不到这一点,怎么会心甘情愿的在一棵将倒的大树底下乘凉啊。

第一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谈,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说两个地点,汝南和颍川。东汉的士族,多出汝南、颍川。汝南帮以是袁绍家为尊,代代都要进中央;荀彧则是颍川帮的大家,在迎请汉献帝后,荀彧成了尚书令,即天子的秘书。他等于是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一道桥梁。他举荐了大批人物给曹操,诸如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荀攸等,妙在这批人大多是颍川士族,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颍川士族集团。

颍川士族集团作为天下士族的的领头羊,自然会产生很好的示范效应,“哇!颍川的前辈高人都去投奔汉献帝了,咱们也快去吧。”颍川士族集团加上汉献帝这个形象大使,便投射出了无穷的士族吸引力,牛人们扎堆 稳定安逸,士族自然是挤破了头也要去投奔曹操的。

不信?可别小看了士族的力量。在当时,获得士族认可,可是非常大的一笔政治资本哦。在官渡之战之前,袁绍拥有四州之地,手下谋臣战将无数,他凭什么团结这么多人,凭的就是自己四世三公的身份。

刘备靠着宗族血统和仁德贤明招兵买马,你以为世人更看重他的德行吗?不,更看重的是他的皇室血统。三国里叫刘备叫的最多的是什么?刘皇叔嘛吗!怎么不叫他刘贤人?答案很明显;孙策刚刚立足江东时,你以为他说自己是本地人大家就会拍掌让他主持大局?要不是后来,他哭着、求着拉来了张昭南下江东给他撑场子,加上南方陆顾等大族的宣誓效忠,孙家凭什么在江东享福百年。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刚刚留下的第一个问题。

曹操集团里面因为皇上和士大夫的结合,倒也真产生过极为激烈的负能量。话说,汉献帝越来越大,越看曹操越不爽,就起了杀曹之心,汉献帝把诏书写在衣带上,要国舅董承搬救兵勤王,结果事情走漏,曹操大发雷霆,彻查和此案有关者,许昌受牵连的有万余人,国舅董承也被斩首。经此一事,曹操警觉到,自己集团内部,有些人效忠的是皇上,有些人效忠的是自己。为了自己的安全,必须削弱、打击帝党。削弱、打击的对象里,就有首当其冲的,就是颍川士族的老大——荀彧。

荀彧,德才兼备,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也。”历史上,谈到荀彧的死,都觉得他很可惜。!可是,政治斗争是残酷的,他作为儒家典型的士人,奉君意识极强,曾力谏曹操不要僭越,不要称魏公。从他的话语中,曹操明白了荀彧这个人,虽然是自己的至交好友,但在君臣大义面前,他是绝对不会让步的,所以,曹操渐渐疏远了他,疏远了他推荐的荀攸、司马懿、钟繇等人。

当时,荀彧是都城许昌的管事,管冀州的也是荀家的人,曹操通过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将他们一一调离要职,接着,又出了求贤令——各色人等,无论品德,只要有才,就可以当官。联想到之前朝廷的干部,都是颍川集团的人,曹操这么做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后来荀彧的死也就说的通了,无论他是被逼死的,还是忧郁死的,都不重要,因为,他也把曹操当做朋友,可是,他又有春秋大义中的士人情结,这注定了他不能全心全意的辅弼僭越后的曹操,但若狠下心去阻止,他却也办不到。

老子真是X了狗了……

这是曹操清除异己的一个缩影。通过一系列的运作,集团内再度统一了意见,重新焕发出活力。当时天下十四州,曹操占领了其中最富庶的十个州,兵精粮足,国富民强,曹魏政权终于成长为了参天大树,汉献帝这个傀儡,才渐渐失去了他的价值。

数年之后,曹操死了。汉献帝被废,天下间一下子多了三位皇帝。三国热闹开战,今天合众,明天连横,相互攻伐,打的不亦乐乎。但其实自身的实力早在曹操的时代就已确立。三国通过各自的手段,让疆域内的士族,重新和他们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只不过,有些士族阳奉阴违,有的士族在历经沧桑后伤透了心。

那是另外一个关于皇帝和士族阶级的故事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我奉天子图个啥?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