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三条写作建议

朗读这篇文章

最近看完了一本小册子【海明威:最后的访谈】,发现可以用书中的记忆碎片拼凑出出一个我认知中的海明威。
海明威是一位彪形大汉,记者见到他本人都不免要惊讶一下。在他不希望被打扰时,记者突然来到他的家,他会觉得愤怒,但还是会回答记者的问题,而且态度很专业很娓娓道来。

原来海明威从小就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写作。他从小母亲就注意观察他的兴趣,有次甚至让他停课一学期学音乐,她弹钢琴让他用大提琴伴奏。不过后来他还是成为了作家,生命中唯一后悔的事就是在战争中荒废了四年时光。虽然在他看来写作是一种类似自残的行为,比如才思枯竭的作家会很想上吊,但只要知道自己停在什么地方,就能继续写下去。他的信条是:只要能落笔,就没问题。文思自然会来的。
海明威习惯用铅笔来构思故事,并写在稿纸上,如果一天能用完7支铅笔,说明他度过了很有价值的一天。不过相对简单一些的创作,比如对话他就会直接用打字机创作。写完之后他至少会重新审阅三遍,他的小说标题可能会从上百个中选取,也可能写完整本书可能才想出来。他也会不厌其烦的修改结尾,比如【乞力马扎罗的雪】这部小说的结尾,他改了37次。

他的写作取材很多都是他的见闻,他给出的第一条写作建议就是不要停止观察。这种观察刚开始可能要有意为之。或者想着怎么才能被自己利用,但久而久之不必刻意就会发现所见过的东西会存进储备库,运用的越多,你就越能找到它们,明白它们在库中精确的位置。这个方法有点像是村上的”故事抽屉”,熟练运用后就可以随用随取,像打开抽屉一样简单。正如一位记者问他的问题”您让生活发挥最大功效的秘诀是什么?”
海明威思索了大约一秒钟回答”别去寻求刺激–让刺激自己找上门来”。

海明威的第二条建议是通过认知来描写人物。如果你刻意和自己所写的人物保持距离,那么这种写作不过是扁平的描述;如果你是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写,这个人物就会变成三维立体的。比如塞万提斯刚开始把堂吉诃德当做滑稽人物来取笑,越往后面塞万提斯干脆把自己变成了堂吉诃德,和堂吉诃德一起对抗其他人物,这本书才成为真正的杰作。

第三条建议则是他在获得诺奖时演讲提出的”冰山理论”,他在书中有了更多的表述。他认为好的写作就像冰山,只露出海面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冰山厚度体现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如果作家因为不了解省略一部分,故事里就会有漏洞;而如果省去一些自己了解的东西,就可以加厚水面下的冰山。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排除不必要的传达,让故事变成读者体验的一部分,好像真的发生过一般。

最后的硬汉
在海明威飞机失事之后,断了几根肋骨,头骨也碎裂了。海明威说:”我丢的东西现在都拿回来了,我感觉不错,它们好了,它们总会好的。”他依旧穿着棕色钓鱼裤,蓝色运动鞋和红色衬衫,据说这是他的工作服。他知道自己停在何处,他会拿起铅笔站在壁炉旁手写故事,用打字机打出对话来保持连续感。
他的每部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他在写【老人与海】时得了败血症,他是为一位女士写的,因为她觉得他活不长了,他想让她见识一下。三个星期就写完了这部两万单词的巨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海明威的三条写作建议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