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维心智《大学》线下分享会 -心理咨询的“道”与“术”

朗读这篇文章

心理咨询的“道”与“术”

——在爱维心智《大学》线下分享会

上的即兴发言

史飞翔

(根据现场发言记录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跟大家学习、交流、请教的机会。说句心里话,我已经很久没有参加过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任何活动了。但是刚才听了齐中老师讲的《大学》,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也有过一段时间,一直奋战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办过太一书院,也做过很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但是后来我发现,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传统文化热,走入了一个误区,我特别看不惯,这点也不好,按照心理学上说,我是有点精神上的洁癖。当时感觉一些人打着国学的旗号在敛财,个别人甚至在装神弄鬼,这是我不能容忍的,所以慢慢地我就退出了“国学”这个圈子,很久没有参加类似的活动了。

但是今天,我感觉非常的好,为什呢,在这个时代,价值非常多元的时代,我和齐中老师也仅有过一面之缘,但是一见如故,感觉他是个谦谦君子。今天他讲的《大学》我也非常认可,我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个话题,就是心理咨询的道与术,或者说是心理咨询师的温度与情怀。

古人有句话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本人也是个持证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谈不上合格,但也有一定的体会。以前也曾奋战在心理咨询的最前沿,对心理咨询有着刻骨铭心的,乃至伤痕累累的切肤之痛。我在创办心理学会时,有个认识,就是心理咨询的道与术。为什么大家学了那么多心理学专业知识,读了那么多的专业书籍,可依然还是不快乐?近而我再反思:为什么大量的心理咨询师花了那么多的钱,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报了各种“天价办”,跟着大咖学习了各种流派、技法等等,可依然还是做不好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成了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

陕西人有句俗语叫:狗撵兔。你追着这些流派、技法,你感觉好像有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这其实就是舍本逐末。我们首先应该解决影响和制约我们思想观念的那些根本性问题。比如,我们自己可以反思一下,至少有两块,心理咨询师的人文情怀,或者说是心理咨询师的综合素养。我的观点是:做个有温度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不是去医院看病,挂了几天的号,排了很多人的队,然后轮到你,结果医生只花了两分钟。精神科医生说,我只对症状负责,至于你背后的挫折、遭遇我不管。有句话很讽刺。医生说:手术很成功,就是人死了。这个我们就要反思了。包括国家为什么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我们都要思考。说句真话,这里面固然有市场上的混乱,比如:天价咨询,国学乱象,但是很多心理咨询师自己不争气,同行拆台,急功近利,自掘坟墓,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我提倡要做有情怀、有温度的心理咨询师。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至少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传统文化与心理学,或者说是国学与心理学;另外一个是文学与心理学,关于文学与心理学由于时间的原因,今天我不准备讲了。刚好今天我的微信朋友有前几天网易采访我关于文学与心理学的一个访谈,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今天我仅就齐中老师讲的《大学》谈谈国学与心理学。

对于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人来讲,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技和术的层面去做,最多只会成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不大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学家。大家看看历史上那些心理学大家,哪一个不是具有宽广的、深厚的历史人文情怀。弗洛伊德坐在你的对面,雪茄再配上他那深邃的目光,不用开口,那种震慑力和气场,就可以让你先好一半。还有荣格,自己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但是依然给来自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人们看病,而且都能看好。这就是受伤的医者。这就是权威效应。当他坐在你对面,什么话也不说,就仅仅是坐在你对面,那人格散发出了的东西,那张独特的魅力以及那些无言的东西,就让病人好了一大半。试问:这个东西是我们在课本上学一个疗法就能做到吗?做不到的!

有句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如果仅就心理学谈心理学,仅就心理咨询师谈心理咨询师,你是做不好心理咨询的。所以,我觉得西安爱维心智为我们的心理学界注入了一股清流,给我们趟出了一条新道。那就是我们的心理咨询师除了专业化外,一定还需要综合化,一定要有人文化,一定要有情怀,要有温度。要在技能之外,还要有其他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比你的技和术更加重要,比如今天齐中老师讲的《大学》。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与心理学是个很大的课题。表面上看心理学来自西方,似乎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关系不大,但是你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深厚的心理学的资源。举个例子,拿梦来说。弗洛伊德指出梦是一种压抑了的愿望或欲望,经过伪装后的表现。这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我们的周公解梦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我想请大家记住一句话:时有古今,地分南北,但人性是相通的,贪财好色,趋利避害,这些从来就没有变过,中国人是这样,外国人是这样,古代人是这样,现代人也是这样。心理学研究什么?心理学就是研究人性。弗洛伊德为什么能成为二十世纪三大思想伟人(另两个是爱因斯坦和马克思),那是因为他第一次提出了人怎样关注自己、面对自己。弗洛伊德要是坐在你的面前,那是能把你看透的。为什么,因为有很多东西在支撑着他。

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讲,文明有两种形式,一个是农耕文明、一个是海洋文明。中华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农耕文明,我们所有的价值体系是建立在一个农耕文明体系之上的。周公解梦说,你梦见蛇如何如何,梦见水如何如何。这是大而化之的,玄之又玄的。但是西方是强调量化的。科学是可操作,可重复的。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人家把我们说了几千人但没有总结的东西给具体化了。这是西方文化的伟大,我们不能否认。但是中华文化更伟大。因为中华文化是个早熟的文化,早在先秦时期,那些诸子百家就已经为中华文化打下了基础。我觉得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你如果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仅凭我是某某学派,我倾向什么理论,我是某某某的学员,那么我告诉你,你这一定是歧路,一定是缘木求鱼,付出的越多,离中心越远,你自己也会很累。

生活远比一切文学作品更加真实,也是这个意思。刚才在来的路上我还和高山老师说,作家毕淑敏写了本《女心理医生》,我看了挺失望的。我说,得写一本《男心理咨询师》才好,给我们心理咨询师争口气。文学是离心理学最近的一门学科。但今天我不讲文学。

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资源非常丰富。我们中华文化非常伟大。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一定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了解儒释道。中华传统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儒道互补,爱维心智抓得非常准。儒家经典就是“十三经”,精简一下就是“六经”,再精简就是“四书”,再简就是《大学》。《大学》是解读儒家经典的一把钥匙。刚才齐中讲的定、静、安、虑。定静安虑是什么?我告诉大家,这是修行的四个次第。儒家是这样,佛教是这样,道家也是这样。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大人的对面是小人。中国传统文化讲君子人格,人格的养成最后就成为集体潜意识。

国学的基本概念搞不清不行。国学者,一国固有之学问也。这大了去。国学的内容是什么?国学的本质又是什么?我曾见过一个影响力很大的权威人士,整天活跃在社会上,到处讲国学。有一次在某个场合,我问他:《周易》和《易经》有什么区别?他说《周易》就是《易经》,一回事。好家伙。还有一个讲《弟子规》,包治百病,一部《弟子规》能处理企业经营,能处理夫妻关系。《弟子规》就好像狗皮膏药一样,那痛贴那。我们的国学真的是那样的吗?传统文化真的就是万能钥匙,能解决一切吗?不可以这样!

104岁的周有光先生讲过: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而不是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世界。在文化立场上,我是一个相对的、谨慎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首先,我的屁股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边。但是我又不是偏激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者。其次,我承认要在世界的框架下来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秉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与世界结合——这就是我的文化立场。国学太大了,我的老师刘梦溪先生屡屡强调,国学是“六经”“四书”加《周易》《春秋》。这些有谁敢说他都学会了?今天这个时代学问已经变得很细化、窄化、专业化了,已不可能产生古人所谓的“通人”了。

今天,“国学大师”满天飞。飞了落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什么?很值得反思。我们的国度,是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主体而形成的伦理秩序,这就是儒家思想。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国人一定要秉持儒家文化,以儒家立身。如果说,只学一部儒家经典,那一定就是《大学》。《大学》是中华理念中的君子之道。当然如果再能学《中庸》那就更好。如果再把《论语》和《孟子》都学了,那就是圣人级别。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儒道互补。道家是土生土长的中华原始宗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孔子向左,老子向右。读懂了孔子老子,你就读懂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儒道互补非常重要。假如一个人过了四十岁,还没有读一点老子和庄子,特别是《道德经》,那是很遗憾的一件事。你不读,注定你的人生是一场灾难。这就好比一辆汽车只有油门而没有刹车,你迟早要翻车的。利令智昏的成功人士最后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的人生中只强调儒家的积极入世,只是一个劲地踩油门,只是一味地往前冲,最终翻车,包括英年早逝,这就是德不配位。

中国人讲天命观。什么叫命?我以为,所谓命就是你努力了、拼搏了、奋斗了、挣扎了,但依然改变不了的东西,这就是命。很多人在抗命,这注定是悲剧的。儒家就是“十三经”,普通人学好“四书五经”就够了。道家有点复杂,就学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经》。另外一个是庄子。钱穆认为庄子比老子境界更高。老子是以无为求有为,庄子连无为都没有了。《道德经》讲的是“君子南面之术”,也就是统治者如何统治老百姓的,除此以外都是盲人摸象。经典不是用来读的,经典是要用心来悟的。一个人过了四十岁,还不读一点老庄,算是白来世上走了一遭。儒家和道家,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此外就是外来文化——佛家。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和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家相融合,它进行了很多“本土化”,比如:禅宗的产生。佛学一旦融入中华文化,就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学当然包含佛学,少了这个就少了一大块。佛学典籍,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作为读书人,特别是心理咨询师,我个人建议至少要读“般若三经”,即:《心经》《金刚经》《坛经》。《心经》是佛学的总章,是序,不管你理解不理解,先背下来。《金刚经》也是五千字。对心理咨询师来讲一定要学《金刚经》。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就是释迦牟尼。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解决的问题,咨客过两天又犯了。为什么,不究竟嘛,没有解决心理的根本问题。我们是人不是神,神也有局限。七情六欲,肉眼凡胎是常态。我感觉心理咨询和修行一样是有次第的。显然佛学比心理学高了一个层次。

世间没有不带伤的人。所有的人都是受伤的医者,特别是心理咨询师和艺术工作者。他们都是一边自己受着伤,一边还在努力地帮助着别人。佛家讲罗汉、菩萨、佛。罗汉是“自了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佛是大彻大悟的觉者。剩下的就是菩萨。菩萨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悟道,还在修行中,但是她依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我们心理咨询师就是这样一群行菩萨道的人,自己也在受伤中,但依然要帮助他人。人人都有症状,但是症状不等于病。我们要学会带着症状去生存。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咨客带着症状去生存,和生活,和自己握手言和。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谢天谢地谢祖宗的大好事了。

中华传统文化会最终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作为知识分子,我执是很重的。但是《金刚经》告诫我们,人应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这四相打破后,心理咨询师看问题的维度和境界将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还有一部《坛经》。斗大字不识的慧能的明心见性,作为中国人一定也要学。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只能先从事心理咨询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一点思路。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好的老师教方法,坏的老师教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谢谢大家!再会!

(整理人:高山 特此感谢!)

史飞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在爱维心智《大学》线下分享会 -心理咨询的“道”与“术”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