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明白》读书笔记 -人生就是“蓄”和“付”的过程

朗读这篇文章

人生就是“蓄”和“付”的过程

在梁晓声看来,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的“流水作业”,它是不断“蓄”入、不断“付”出的过程。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蓄”入,也就是积累写作素材。
这些素材往往是零碎的、不连贯的、甚至在那个当下是无意义的,但正是这些琐碎的生活中的人和事,构成了一篇篇令人赞叹的文章。
其实,何止是写文章,生活中做任何事都是一个“蓄”和“付”的过程。
梁晓声的父亲有个“捡破烂”的习惯,每每走在路上,时常会忽然弯下腰去,从地上捡起一根铁钉、一枚螺丝钉、一截废电线、一段铁丝,或者其他的什么不起眼的小东西,拿回家里放起来。
刚开始,梁晓声不理解父亲的这个行为,还常常觉得不好意思。
后来他发现,这些“破烂”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突然就被派上用场了。
梁晓声的观点和他父亲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北大才女、脱口秀演员李雪琴提出的一个“塑料袋理论”。
在一档节目上,李雪琴说,她们东北家庭,有一种习惯,就是攒塑料袋。
买完菜或是点完外卖,他们总会顺手把袋子攒起来,放在一个柜子里。
有人可能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留着一堆塑料袋不舍得扔。
但神奇的是,有一天你不知道需要用什么东西去装物件的时候,你把那个柜子打开,总有一个袋子正好适合装这些东西。
谁说不是呢?
就像今年突然爆红的新东方主播董宇辉,要不是小时候喜欢阅读,看了那么多书,也不可能在直播的浪潮中,用一反常态的娓娓道来、出口成章,轻而易举地赢过那些靠声嘶力竭来卖货的主播,成为主播界的“一股清流”,一夜爆红。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接触到一件事物,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这有什么用?”
觉得当下没用,就转身放弃。
但蓄入的过程就像是到银行储蓄,储蓄的时间越长,数目越大,利息越高。
所以,我们少问有什么用,而是扎扎实实地过好每一天,直到某天,你会发现,你所蓄入的一定能派上用场。
请你务必相信,功不唐捐的意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活得明白》读书笔记 -人生就是“蓄”和“付”的过程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