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 床 笏

朗读这篇文章

满 床 笏
文/刘延梅
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拥有开挂的人生。他早年武举及第,一生平定安史之乱,击败吐蕃、党项入侵,战功赫赫;他历经四朝,最高官拜太尉、中书令,死后还追封太师,配飨宗庙;他历尽人间繁华,晚年平安“着陆”,成为后世追捧膜拜的对象。而最有趣的是,他还给民间留下一个“满床笏”的典故。据说六十大寿时,他的七子八婿前来拜贺,单是他们手中上朝用的笏板就叠放了满满一床。后来的老百姓艳羡郭子仪的福气,把“满床笏”排成戏剧,表达自己对荣华富贵的向往。我知道,当今之人也多爱“炫富”,但假使郭太师活在今天,将这张“满床笏”的图片发到朋友圈,不知要令多少人汗颜。“炫富”和“炫笏”之间,在我们这个国度孰轻孰重,你懂的。

“满床笏”的典故曾被曹雪芹借用于《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此回中,那甄士隐听闻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后顿悟。他为《好了歌》做了注解,然后便跟随这疯道人飘然而去: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好了歌注》句句珠玑、字字血泪,道尽了作者看破红尘后的心底悲凉。即便今日,不得志时借用它疏解心中郁闷者屡见不鲜。人生之起伏无常,偏偏正是人生常态。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从“满床笏”到“陋室空堂”,甚至仅是一夜之间。
黄山市的歙县境内,有个面积只有十平方公里的小村子“槐塘”。相传因村中有一水塘,塘边栽有千年古槐而得名。关于这个貌似不起眼的小村子,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谚:“槐塘卖朝笏,不知来和历”。史料记载,这个村子里有唐姓和程姓两大家族,在唐、宋、明、清四朝时曾名宦辈出,直至清朝后才败落下去。到了近代,村里没落的两家后人被走乡小贩愚弄,仅用几块梨膏糖就换走贫穷老妇人手里搅拌猪食的板子。当老妇人还在因得了便宜沾沾自喜之时,洗净后的板子露出真容,竟是其先人上朝时用的象牙笏板。一时间,“槐塘卖朝笏,不知来和历”的辛酸故事不胫而走,传遍全国。讥讽与唏嘘间,多少人生无奈,只化作几句笑谈。想必若干年前,小村子里一定上演过不少“满床笏”的好戏吧。这只搅拌猪食的笏板,也曾被毕恭毕敬地轻举轻放,与众多笏板一起躺在象牙床上大放异彩。
前几日,我去山西晋中的“王家大院”参观。竟意外见到了“满床笏”!它惊艳、寂寥且完美地保存于“王家大院”民居博物馆内。归来后,我饱蘸墨汁,欲作拙文以记载,却迟迟未敢下笔。我怕自己才疏学浅,不能把它的精美表述完满,使它失了原本该有的风采。

中国传统民居对于结构性构件的装饰总是极为重视。其装饰程度、装饰内容以及用材的多少贵贱往往直接体现主人的身份地位。有的主人甚至不惜降低这些构件的实用性,而无限夸大其装饰功能。我看到的“满床笏”木雕正是这样一组长达十余米的大型檐下挂落。它位于王家大院现存三个堡子之一“恒贞堡”的绿门院内。正房屋檐之下,厚重古朴的镂空木雕技法娴熟、花纹繁密,周围层层叠叠、往往复复的透雕烘托着中间“满床笏”的吉祥主题。主人对于家族福禄寿考、富贵昌盛的向往之情昭然于上。
虽然屋檐很高,但立于檐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根根笏板码放得整整齐齐,置于床榻之上。两旁,雕刻工人极尽繁冗复杂之能事,在方寸之内勾勒出一条条婉转的曲线,一幅幅生动的情景。那头顶乌纱、身着官服的人物精巧玲珑、栩栩如生,虽看不清五官,但却能让人感受到其神态举止间流露出的尊贵与傲慢。人物旁的案几之上陈设着花草瓶盏,香炉笔筒,个个雅致细腻,富丽堂皇。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整块木雕的壮观绝美依然可以如此摄人心魄。可想当年刚被雕刻好,还弥散着名贵木香时是怎样的光芒照人!
绿门院的主人王中极自然有资格将“满床笏”的木雕悬挂于他正堂的中央,因为王家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由商入官的第三代。他的祖父王家十四世祖王谦受是改写王家家族历史之人。康熙十二年,三藩叛乱,宁夏兵变,清政府急需车马粮草。此时正在经营马匹贩卖生意的王谦受、王谦和兄弟将刚从蒙古牧民手中购回的24匹良马送至平阳府,受到平阳知府和步军统领的赞赏。正是从此之后,王家走上了官商结合的经营道路,可谓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兄弟配合,官商一家,静升王家很快发展成为名震京畿的豪门,步入家族的鼎盛期。晚年的王谦受荣誉曾达到极致,他作为天子宾客参加了康熙六十一年的千叟宴,并获御赐龙头拐杖。这根拐杖也被供奉于王氏宗祠中,直至近代被毁坏。
深谙官商联姻之妙的王谦受开启了王氏家族步入仕途的大道,他率先以2000两白银为其子王梦简捐了个五品官,并诰授“中宪大夫”。从此后,这个从农到商,从商到官的家族便开始了其一发不可收拾的官场发展,前后共被封典达52人,其中最高至正二品。此时的王家,用“满床笏”来写照其繁华富足是何等的相得益彰。
鼎盛时的“王家大院”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占地25万平方米,比19万平方米的故宫还要大。因此,它又拥有“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的美称。造价高昂的砖雕、木雕、石雕充斥着这个硕大的院落。其实,小小的绿门院里还藏有王家大院的镇宅之宝—-一对抱鼓石。三雕之内,石雕最贵。而王家大院的门枕石雕、柱础石雕、影壁石雕、栏杆石雕俯拾皆是,样式繁多,处处彰显着主人的财力。这一组抱鼓石尤为罕见,它打破传统抱鼓石对于“鼓”的执着,以牵狮人代替鼓子,讲述了西汉张骞打通中西文化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录。整个石雕采用圆雕手法,狮子驮着锦缎和法螺,须弥座下是高鼻深目的西域人形象。工匠雕刻技法之精,对历史典故之通令人咋舌。

林语堂说过,最明亮时总是最迷茫,最繁华时也是最悲凉。如此奢靡破费的大院,最终也是人去楼空了。我总在想,不知从何时起,多子多福多寿的郭子仪留给我们的“满床笏”已经不再是一个吉利的词汇。人事更迭,世事变迁,“满床笏”的故事总是会像烟花一样在天空中绽放出炫目的光采后灰飞烟灭,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和叹惋。
我的故乡邯郸,三千年初名不改。据统计,这个颇有故事的城市是我国一半成语的发源地。“满床笏”虽然未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一个半个成语,但恐真实发生过的“满床笏”故事也是你我难以尽述的吧。直到今天,直到刚刚,故事又何曾停止?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那失手坠地的笏板,犹如亚马逊河热带雨林里美丽蝴蝶忽闪的翅膀,背后或许正是风起云涌的迷之世界。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只是,撰写他们的精彩故事就交给后人来完成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满 床 笏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