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读后感

朗读这篇文章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最初听到这句话,是在小尼的节目《你好,生活》中,撒贝宁用它自带幽默的口吻吟诵这句诗。
彼时,我正在读《沧浪之水》这本小说。
查询百度汉语,此句出于屈原的《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世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我们大多人都尊敬甚至崇拜屈原,更会对自己的某些特质定义为像屈原一样的崇高。
殊不知,
我们不是屈原。

小说
《沧浪之水》主要讲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池大为曾经拥有崇高的理想,但在现实官场生活中被一次又一次挫败品格与信念,最终不得不迎合现实选择利益的故事。
我选择了微信读书来读这本小说,大约断断续续两个月读完。
池大为,书中的男一号。
山村出身,后沦落为孤儿,靠着好成绩好文凭而进入省办公厅工作,没人没关系更没钱。
工作的前六年里,靠着一身正气,被几乎所有人轻视,小透明一样,心里却清高无比,看不惯不良风气,勇敢发声,却被人更加排挤。
直到,被生活蹂躏到最低谷,自己孩子的生命健康几乎无法保证的时候,终于认清现实,开始逆转。
书评里有很多人对此惋惜,惋惜池大为的黑化,惋惜他成了他最初所恨的那种人,以权谋私的利益收割者。
小说的结尾,是有些开放性的。
池大为从小科员升为厅长后,实现了从住筒子楼的单间宿舍到200平米大HOUSE的跨越,从月入几十元到几年后资金股市一周转就获利200万。
他回到老家,去了父亲的坟地,正如小说最开始,送父亲入坟地。
不过不同的是,小说的开始,池大为拿出父亲的书细细品读,无比坚贞,而最后,他烧掉了父亲的书,正如烧掉了自己曾经的信念。
那本书叫《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素描》。

池大为是一副恶面孔吗?
我认为不能简单的说是,因为在一次次诱惑面前,他都在挣扎和取舍,即使是出于对羽毛的爱惜,他一次次都选择了不直接收取利益。
池大为是一个鞠躬尽瘁的好人吗?
如果他一直就是一个好人,寒酸出身的好人,他就不会位居高位了。也只能是一个小小的影响不了任何人的办事员了。
鞠躬尽瘁就是好人吗?
这是小说。

“人有脑袋,可他的脑袋是由屁股决定的,屁股坐在哪里就说哪里的话,而且坚定不移坚如磐石。道理是假的,利益是真的。道理随着利益转,因此各有各的说法。小人物如此,大人物更是如此,不同的只是小人物没有力量左右事情的方向。”
“上帝为人设计了无聊的感觉,又设计了逃避的方式,这就是权和钱。人生最大的使命就是选定一个目标并把它视为神圣,以此来逃避空虚,逃避无聊,逃避意义的真空,而意义的真空正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现实
之所以会选择看这本书,也是出于对现实的困惑。
尤其是对小圈子里的好与坏的标准,产生了错乱感。
书本里的,果然只能停留在书本里,历史里的杀戮,才是亘古不变的现实。
因此,我对池大为没有那么讨厌,或者说一点都不讨厌。
他是成长的,是顺应时代的,是趋利避害的。
他是妥协的,是认清现实的,是顺应人性的。
先有话语权,才有选择的砝码。

我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王守仁。
对李鸿章的进一步认识源于《走向共和》这部剧,或许多少与历史不符。
李鸿章创办北洋军师,虽不同意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但在大清面临生死抉择重大困境时,勇于站出来去争取,去承担。
单纯的鞠躬尽瘁不足以支撑他从中斡旋,他要学会以贿赂取人心。
他喜欢喝咖啡。
他是个坏人还是好人?
王守仁,就是王阳明,最出名的论断是“格物致知”和“致良知”。
他是毛主席口中的两个半完人之一,是圣人级别。
面对索要贿赂的官吏时,他不是退缩,而是悄然化解,让对方心服口服又有所忌惮。
他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对君王忠贞不渝。
既能搞理论搞讲学,又能带兵打仗,擒贼擒王。
知行合一,是我最为佩服他的地方。
不是机械的顽固的死板坚持,而是灵活的变通的创新结果。
以结果为导向,灵活其方法。
虽然只活了57岁,弟子及其影响者却至今,至国内外。
而以上这两个人,都是现实中的人。
现实不是背叛,应该是变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不是屈原,但我们可以在万变的现实中上下求索。

沧浪之水,是清还是浊?
这要看,站在我们对面的那个现实,如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沧浪之水》读后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