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清平《林徽因画传》

朗读这篇文章
  • 读张清平《林徽因画传》,方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慷慨赴死前,写下了《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百年来广为传诵。进而浮现出一个画面,那是去年去苏州出差,在深圳机场候机时听到一首歌,歌名就叫《觉》,林觉民的“觉”。闭上眼睛,感受齐豫空灵般的嗓音,似乎能听出林觉民妻子那无声的呐喊与抗诉,站在妻子的角度上,唱给烈士林觉民听,此情此景,光是想象一下就要忍不住潸然泪下了。当然,真正聆听这首歌的只能是我们这些只记住林觉民却忘记了他妻子的人们。有时我在想,是她这种知道爱人去世了的好受些呢,还是那些犹把“无定河边骨”当作“梦里人”的春闺少妇好受一些?
  • 作家苏芩说:“朋友真的是分阶段的,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打得火热的伙伴儿,可当境遇变了,一天两天不联系了,也就慢慢地没有联系的理由了。很多曾经的挚友,后来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读到此段,眼前闪过几个影子,放电影一般,散了,淡了。我们都很难有一生一世的朋友,友谊长存只是一种愿望,其实最难保持的就是联系。就像爱过的老歌一样,曾经每天哼哼的唱着,然后就让生活给冲淡了。偶尔有一天熟悉的旋律响起,感慨万千!
  • 提到老歌,顺便多说两句。曾经在朋友圏里写过:喜欢一首歌,常常是因为某句歌词,但真正动人的不是那句歌词,而是在你生命中那些关于这首歌的故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辛酸的浪漫》,再就是《望月》,然后《细说往事》、《我也不想这样》,再然后就是《蓝眼泪》,每一首歌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也无需都说。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有时候一首歌就能起到这个作用,信或不信,取决于你。
  • 列车上,目睹着车厢内人来人往,车厢外景移物换,想起一些人一些事以及某些难忘的过往,越发觉得经历中真正能打动人的是那些真实的东西,而最最真实的莫过于婴幼儿。我特别注意观察一个人对孩子的态度,如果他看见一个可爱的孩子竟然无动于衷,我基本上可以断定他的人性是有问题的。相反,如果他看见孩子是情不自禁地喜欢的,那么即使他有许多别的毛病,我仍相信这个人本质上是好人。
  • 想起几件小事。一、深圳1号线,车公庙站,上来两位大叔,看样子像是建筑工人,几个简陋的手提包网住了一些杂七杂八的工具。他们一边盯着列车上方的站点指示图,一边低声讨论。站在旁边的我隐隐听出他们要去龙胜村,可这条线路是往机场东的。于是试探性地问了下离我近的那个大叔,确认后,我告诉他们应该往回坐,到会展中心转4号线到龙胜站下车,然后掏出纸笔写上递给他们。二、深圳东站,自动取票点,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径直来到我面前,说小伙子麻烦你帮我取下票,我不懂得怎么操作,一脸无奈。我在他面前的机器上点了“互联网取票”,然后提示他将身份证放在指定区域,勾选车票后面的小框框,点击确认就可以了。一分钟不到的时间,换来他好几句谢谢。三、火车上,有个姑娘看着上铺犯难,嘀咕着说爬不上去,见状自然是将自己的中铺换给了她。都是些举手之劳的小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 说点关于秘密的事,为什么会想说这个呢?因为最近承蒙朋友信任,接收到好几个秘密。单单是为了这份信任,也得像对待谣言一样,止于智者。我虽不是什么智者,但到我这为止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我们这种爱读几本闲书爱写几行闲文的人,唯一的好处就是肚子里能盛住一些事。不一定要说,忍不住非得说时就私下写给自己看,仅此而已。生活是个谜,自己切身的事,尚且包藏着许多秘密和未知数,何况是身外冷暖,背后文章呢?最后,还是不免要提一句:“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的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这一生?”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 村子里又一位老人过世了,有人说是一百岁,有人说是九十九,不管怎样,都算是高寿了。曾听老一辈讲,我们那个村子有好几个特点,其中之一就是长寿。据前两年的不完全统计,七十五以上的有好几十人。可是,在过去这一年不到的时间,却一下子走了八个。我问哪八个,伯婶一一数来:方年爷,方诚爷,老郭婆,潮泥湾婆,扎庵婆……末了,叹一声,“不知道是不是祠堂没建好,你看那围墙也拆了,还有祠堂门口的那两条排水沟,活脱脱地像一对抬棺杠。”我不懂风水,自然是不便评论,只是忍不住去到那儿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看一遍。
  • 无意间看到一封15年前的信,高中同学谢**写来的。一手娟秀的小楷让人格外崇拜,字如其人,在她身上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这封信行云流水般地写了四张纸,说是在睡不着的情况下怀着强烈回信冲动写的,但字里行间却沉稳得有如枯坐老僧。里面提到一些对生活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我在多年以后的今天才多少体会到一些,不是后知后觉又是什么?好在于我也不是第一次,傻着傻着就习惯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最后一次联系。自此杳无音信,俩俩相忘于江湖。
  • 大家都知常见的字体有篆隶楷行草五种,前两者年代久远,除一些书法爱好者偶尔写写外,几乎没人用了。而对于常用的楷行草三体,其中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楷书好看但难写,草书好写但难认,而行书介乎其中。如果说楷书如“坐”,草书如“飞”,那么行书就是“走”了,“行”字的本义就是“走”。行书的实用性很强,人们平时所写的字就是行书,我也一样,惭愧的是写的并不怎么样。
  • 接着说说字体,刚看过一本名叫《中原文化:回望与前膽》的书,里面对宋体字有如下描述:木板具有木纹,一般都是横向,刻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但刻字的竖向线条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宋代字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由此产生了竖粗横细的字体字形。1000余年来,宋体字一直行用不衰。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描红时的疑虑,到这一刻才算明白,果然人生处处皆学问。
  •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是《朱子家训》中的一句,突然从口中冒出,不禁对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反思起来,竟发觉有太多的不该说以及太多的不该做。其实也不必过于心慌,或许可以学习梁启超先生,即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时时事事遵循,大抵会有些益处吧。
  • 深圳337路公交,5点始发,由罗湖火车站开往沙井方向,路线特别长,多半是为了远行归来的旅人而设。沿路各站也会上来一些人,有时一两个,有时三五个。经常能看到拎着折叠式自行车上来的乘客,气喘吁吁的,连头盔都来不及摘掉,看样子应该是代驾者。有一回,车上同时上来四个青年小伙,锅盖般的发型,黑黄相间,手臂上的纹身也各各不同。其中两个站在前门位置,另两个则靠在司机身后,旁若无人地嬉笑怒骂,随着这嬉笑怒骂而来的是一阵阵难闻的酒味。我不禁揣测起他们的身份来,会不会是某酒吧或休闲场所的服务小生呢?同时也为司机师傅及整车人的安全捏把汗。我没有吱声,一直到下车都没有吱声,而这短短的二十分钟竟似坐了一个小时。“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生活不易呀!
  • 朋友知我爱书,某天发来一张照片,我问在哪,答曰苏州诚品。不知为啥,一提诚品,立马就浮现出台北信义店的画面,那是多年前,第一次去台北,同事说诚品书店24小时不打烊,值得一逛。因此特意找了个周末下午,在里头流连了好几个小时,还记得当时买了本《红楼梦诗词鉴赏》出来,繁体竖排,价格不菲。也曾经在香港九龙湾的商务印书馆买过几次书,说真的,讲到书的价格,大陆真是要便宜很多,但是阅读风气似乎反而没有那么好,真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 提到台北,那就再讲几句游玩时的印象与记忆吧。记忆最深者莫过于路名了,那也是外来客最直观的感受。曾因为动力火车的一首《忠孝东路走九遍》,我特意去找了这条路,并体会了下走在路上的感觉,但“九遍”是肯定没有的。台北不但有忠孝路,还有仁爱路、信义路、和平路。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之外是“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些主张全用作了路名,可见当时的执政者确有一种希冀,那就是把道德伦理视为民族的维系和国家的支撑。只是,最近几十年的“蓝”“绿”之争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 好友跟我分享了件有趣的事,说是某男在谈正品女友的同时找了个有夫之妇做情人。有一天晚上,某男和情人邀了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喝酒,然后继续KTV找乐子。次日一早,正品女友来找,碰巧是情人接的电话,这边问“你谁啊?”那边反问“你又是谁啊?”这一下就把事情闹大了。最后只好让另一位男士出来顶包,说情妇是他的……这种狗血的剧情原以为电视剧才有,谁知生活远比电视剧要精彩。有一句玩笑话,叫“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大抵男人都会这样想吧,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当官的或有钱的热衷于找情人。当然也有例外,梁思成就曾经说过“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能这样说,多半还是人家林徽因的功劳吧,有这样一位才女加美女在身边,夫复何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张清平《林徽因画传》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