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的那些书

朗读这篇文章

电脑在计算着我的计算模型,我思绪有些飘然,不知如何去打发这空洞无聊的时间,回忆让我想从过去的所知所获中提取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故想谈一谈对我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朋友,那就是书。

如果把镜头给到小学时候的我,那是一个逃避读书的贪玩少年,家里对我的管束很少,唯一的印象还是当时小哥读了《牛芒》,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家里的人说,多像你小哥学习学习,故从小就对读书这件事有了一种被迫性质的安排,加上开始入门的是外国的一些名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让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厌恶。

初中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对我格外照顾,让我强行背了很多诗词,现在也都忘记了,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种光停在了表面学习,老师只讲了伯乐会发现千里马,却没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是千里马该怎么去生存。这是我认为当年我们错过的一份年轻时候对生命感悟的机会,那些长风破浪会有时,那些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变成了一个个语法结构,文言文翻译让我们想到,知识不过只是文字,可没曾想,一个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一辈子正义的坚持。

高中的时候,书本更是成了一种玩笑式的存在,那个时候不是比谁读的书有多少,而是谁的名牌穿得好,谁的关系比较强,我们班第一个语文老师是一个实习生,胖胖可爱的柴老师在刚入职就被我们这帮淘小子折腾的不行,最后,让我们认为理科生学好语文都不算真正的理科生,对读书甚至有了一点点鄙视。直到我们的第二个语文老师,也是跟家长反映我早恋的强哥,他身上颇有古代文人倔强的怪脾气,就像是那种不苟言笑的私塾先生,但他有一个特点,他对于我们来说是博学的。因为懂得多,我们对他也有了很大的尊敬,我们喜欢听他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的与书本无关的故事,喜欢听他在网上翻墙给我们带来的相对客观的见识,就像一个人,如果他有帮你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能力,他就是那样的一个存在,这种人在社会上可能只是一个渺小的钉子,但他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们来说,那是一个向导性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道诗情山水的风景。

匆匆岁月几回首,已不在少年游

大学的读书时光是美妙的,本来已经与读书无缘的我在大一的时候遭受了些打击,恰好当时在读俞敏洪的《生命如一泓清泉》生命如一泓清泉,不流动就会腐烂,据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有一条河流,每年到秋季就有成百上千的鱼群逆流而上,有的鱼被湍流击打失去了生命,但没有鱼选择退去。我被这鸡汤文字深深折服了,老俞神一般的存在让我想模仿他的人生,我开始阅读,从他所有的鸡汤文,到《十一种孤独》到《天龙八部》到《沙与沫》到《岛上书店》到《洛克菲勒家书》《岛上书店》《了不起的盖茨比》《摆渡人》《追风筝的人》《谁的青春不迷茫》《明朝那些事》《活着》《人生》《平凡的世界》……我在大一读了约有30多本杂书,每天上课读,下课读,但这些并没有明显给我改变,在大二的时候,我放弃了这种低效的阅读,开始没有头绪地追逐专业课的学习。

这种转变要到大四下学期,我不需要为读研而烦恼,有一天我看到室友阿甘桌子上有一本《激荡四十年》,心里想,好嘛,这本书名字听起来逼格都这么高,有空也得拜读一下,这种感觉就像当年看老俞的鸡汤,一下又打开了新的世界,那是从来都没接触过的四十年变迁,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我们的经济在资本这条线上发生了多少故事,张瑞敏、柳传志、马云、王石、丁磊、李书福,张勇,吴晓波的书就像是电影里的一个长镜头,把你从远处拉倒近处,看的人热血沸腾,那是的我是激动的,我想给自己的生命更多体验,但这种状态持续到毕业前夕,几个子人的出现让我又坠入了生活的幸福冢,又开始告别书本中的世界。

绿荫树,丹桂香,研究生开始的非常突然,奔波在工作之间,生活好像被另一种力量支配,无力去安排自己的时间,我与书又告别了很久,直到有一天翻开一本老书《认知红利》,他又给了我当年重新看到书本的那份激情,并且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过去的时间,读书是一种功利性的目的,为了夸夸其谈,为了工作有用,结果读了半遭却发现书本是个屁,放完了就散,而那些从书里得到的你喜欢的,给你启发的,那是与书本的交情,读书不一定是有用的,这就像你去餐馆吃饭,不是每一家都合你胃口,但是可能有一天,你就撞到了你从未有过的味道,就像《王阳明心学》虽不能让你不为找餐馆而发愁,至少让我在愁的时候想一想,人生苦短,何解此愁,即是如来,暂且将就。

我生命中的那些书,这将是一个进行时,对于现在的我,依旧保持着对于他的那份激情,就好像一首很老的歌,有一天可能又会因为新歌将他遗忘,但再次听到,我想又会重新喜欢上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我生命中的那些书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