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读井上靖《天平之甍》

朗读这篇文章

黄安有首歌《传灯》,十三岁就听过,却是到三十岁才听懂。看完《天平之甍》,又把这首歌找出来细听,联想到书中所写普照,荣睿,玄朗,戒融,业行及鉴真的一生,不禁听得泪流满面。

这本书写得极其节制,也许与佛教禅宗有关,除语言简洁外,情感描写也极客观冷静,有佛喜怒哀乐不形于色的气质。我对佛教了解甚少,只时常听到“普度众生”的说法。何为普?无分别心,平等无差为普。何为度?使众生觉悟为度。众生是谁?凡有生命的皆为众生。为何要度?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有普度众生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佛。

天平四年(公元732年),普照、荣睿、戒融、玄朗四位年轻僧人作为留学僧随遣唐使来到大唐。除学习佛学经典之外,他们身上尚肩负另一使命:邀请传戒师来日本施行戒律。当时日本因缺乏戒师尚无戒律,佛教界流于放纵,用法律管理无效,非得以佛教徒信奉的释迦“至上命令”来约束不可,去大唐邀请戒师便成为当务之急。戒师需得道高僧才能担任,且远渡重洋途中九死一生,不易邀请。

普照一行四人初入唐时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僧人。荣睿一心以邀请戒师为己任,入唐十年后才在杨州遇见高僧鉴真,随即邀请。这一段描写非常动人。

“既然有人来敦请,我同法众中,不知有谁愿意渡海前往日本弘扬佛法?”

没有人回答。

“有谁要去吗?”

仍没有人回答。

鉴真三度开口:“这是为了佛法。纵然大海茫茫,又何必吝惜性命。大家既然不去,那么我就去。”

自决心之日到真正渡海去到日本,又过十年。六次渡海,十年间流浪在大唐东南沿海寺庙之间,艰辛异常。没有得到官方允准,众和尚只能偷偷渡海。第一次即被鉴真弟子告发——他不想老师冒险,怕老师途中遇难。第五次渡海时船中经卷食物均被海浪吞噬,一众和尚船员被海浪甩到海南岛,几天之后才被官船救下。不久后荣睿病死,鉴真失明。又等待数年,才在日本留学至大唐名臣阿倍仲麻吕启奏下,由玄宗批准鉴真及数名弟子渡海传法。

玄朗入唐后弃僧从俗,娶了大唐女子过上凡俗生活。戒融似乎并不太赞同埋头寺院经典中的学习,他决心游历大唐,做一个边行走边学习边传道的僧人,终其一生未回日本。业行和尚比他们四人早二十年来到大唐,本想自己学习研究,后来意识到日本最缺乏的就是他每日在看的经书。于是放弃研究,一字不误地抄写经卷。为一本经书,他能从长安去到洛阳。一生心血精力全在这抄写上,唯一愿望就是把他所抄经书带回日本。他与鉴真最后一次东渡同行,却在不同船只上遇难,连人带经书不知所终。

这样的跋涉,这样用生命捍卫的信念终于得到成果。鉴真到日本后为僧众主持授戒,天皇为其建“唐招提寺”,赠鉴真及其弟子和普照“传灯大法师”位。戒坛堂、讲堂、回廊、僧房、经藏,皆依规矩正式正道地建造,始有了日本最早的结界净洁。此寺如今尚在,从寺庙亦可见大唐当年建筑风貌。

井上靖写作本书依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上东征传》,淡海三船写作东征传却是因鉴真弟子思托之请。思托已写就《唐招提寺大和上三卷传》,为佛教徒传述鉴真事迹,他请淡海三船以通俗方式改写,目的在使之易读,让更多人来读。为纪念先师鉴真,为纪念与鉴真共患难的一行人,思托认为改写的工作是必须的。井上靖同样这样认为。他把淡海三船的古典版(淡海与鉴真同时代人)改写为通俗易读的现代小说,让我们看到佛教徒的虔诚,看到他们为弘扬佛法付出一生的努力甚至牺牲生命,看到这些信众不急功,一个信念坚持一生,一件事做一辈子。

淡海三船的诗句最能表达我对鉴真的敬仰之心:

我是无明客,

长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诱,

怀抱绝埃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传灯——读井上靖《天平之甍》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