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平凡的世界》——纪念路遥先生诞辰七十周年

朗读这篇文章

无事乱翻书,遇南宋蒋捷,蒋捷一生困顿沧桑,其情沉郁,其词《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少年,听雨歌楼,烛明、暗香,罗帐涟漪,五陵少年冶游无拘无束。中年,听雨客船,江面辽阔,愈见行舟之微,乌云低垂,益显断雁哀啼之悲,穷途之哭而生仆仆风尘。暮年,听雨僧庐,华发已生,抚今追昔,枯坐阶前,一任悲喜,点滴椎心泣血。同是听雨,因时、境有异,其情迥乎不同,正与读书,尤其是读经典相似,人生阅历况味不同,书中意味亦不同。

 
师专时读《平凡的世界》,读到的是现实。一次辩论,有同学提及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高呼路遥不应该把田晓霞写死,他们应该拥有美好的生活。我很是不屑,可能是出于对农村苦难生活的感同身受,更可能是源自出身底层的自卑,我狠狠打击了此同学“不以物质为基础”的浪漫,并佐证田润叶之于孙少安两情相悦却纷飞离别于城里乡村,更甚乎,为了让惠英嫂子头裹红纱巾迎接孙少平,将二人拉至一个水平线上,路遥不惜用煤矸石砸坏孙少平刚毅的脸庞,为了大肆渲染,我毅然搬出老舍先生“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的论断,满座哗然。
 
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确实武断,然,在烈日下,挥动铁锨,一铁锨一铁锨铲煤块,只为挣得块儿八毛以求补贴家用的汗流浃背的我,却又不能不促使自己如此思考。后来,读到《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当七岁上父母养活不了一路讨饭把你送给别人,你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冷酷的现实。你独立地做人从这时候就开始了”的句子,更强化我这种“源于贫困自卑自强”的意识,这是《平凡的世界》带给我的,略显阴郁,然现实。
 
 
1999年毕业,搭上最后一批国家包分配的班车,返乡,顺理成章成为一名乡村初中语文教师,学校地跨苏鲁两省,校园墙外江苏放牧的咩咩羊叫,校园墙内听得格外亲切,绝无多情无情之恼。幽静之境,然人心非水,等闲平地波澜不止,二十余年,跌跌撞撞,如鱼在水,冷暖自知,无僧庐枯坐,有点滴天明之思。忽忆起夏目漱石之语“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此时再读《平凡的世界》,竟生出别种气象。
 
孙少平由高中生到代课教师,然后打工者,最终成为煤矿工人,亲历苦难不可胜数,“脊背就被压烂”“肉皮被石头磨得像一层透明的纸”“劳其筋骨”之苦;“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的“饿其体肤”之苦;田晓霞逝去后“无声啜泣梦醒后”直面现实之苦……众生皆苦,苦难铸就成孙少平“外面去闯荡世界”的理想辉煌。再说孙少安,幼年求学因家贫不得,青年因地位差距与润叶携手不能,壮年事业初具,妻子却肺癌咳血,无时不在苦难之中,苦难却未能阻住孙少安前行的脚步。没人愿意遇到苦难,然,苦难不期而至,我们身陷苦难泥淖,不知所措,此时《平凡的世界》的意义便展现出来,路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苦难,他帮我们挖掘出隐藏于苦难之后的深层面的东西。
 
 
隐藏在苦难之后的是深深的痛苦,这痛苦源自社会阶层,更源自心灵深处,这种痛苦有个大大的标记,上面大书“高尚”二字,它是“心灵的痛苦”,它远远高于“汲汲于富贵”的痛苦,更大大高于“麻木”“恣睢”之痛苦,这种痛苦是路遥给予孙少平最好的礼物,也是路遥赋予我们、赋予这个大时代最好的礼物,悟到此处,自己才明白,所谓往昔种种之不公平、不得意皆为草芥。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呈现的便是这种英雄主义,更是奋斗精神,如路遥所说“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无论身处草莽、江湖、庙堂,无论身处低谷、峰顶,我们都应该如孙少平一般,立足大地,时时回望初心,“为某种选定的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
 
 
 
作者简介:付道峰,男,出生于1978年11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我的《平凡的世界》——纪念路遥先生诞辰七十周年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