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史第十五章: 当代文学

朗读这篇文章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学第十五章:

当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川端康成
第三节 纳吉布·马哈福兹

一、当代文学特征
首先,是鲜明的政治倾向。当代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规模空前。无论是无产阶级文学,还是民族资产阶级文学,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即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赞颂人民反帝反殖的英勇斗争。尤其是在印度及非洲许多国家,由于民族独立和种族歧视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进步作家将推翻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为民族解放与国家繁荣而斗争作为创作的基本主题,甚至许多作家直接是反殖民主义的战士。
其次,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学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当代东方文学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多方面影响,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最典型。如日本战后文学、印度文学、阿拉伯文学、非洲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最后,鲜明的民族特色。当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在积极向世界靠拢的同时,又注意保持本民族文化与文学的特点,无论作品取材、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还是文学审美情趣、思想哲学观念,都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性。

二、当代文学概况日本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文坛上各类文学刊物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复刊或创刊,为战后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主要作品有:志贺直哉的《灰色的月亮》永井荷风的《舞女》谷崎润一郎的《细雪》

“战后派”: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登上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他们以1946年创刊的《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强调艺术至上,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主张作家不受政治党派和理论的束缚。

野间宏《阴暗的图画》被公认为“战后派”的先声。

第二次战后派作家主要有三岛由纪夫、大冈升平、安部公房、堀田善卫等。

50年代中期,文坛上出现了“第三新人派”作家。这些作家一般比战后派作家要年轻。

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有小岛信夫的《美国学校》、安冈章太郎的《海边景色》、远藤周作的《海和毒药》、吉行淳之介的《骤雨》、庄野润三的《游泳池旁小景》等。

60-70年代,世界文化进入多元文化时期。代表作家作品有三浦哲郎的《在白夜里旅行的人们》、开高健的《夏天的昏暗》、井上光晴的《心灵善良的叛逆者》、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年的足球队》等。

印度文学

当代印度文学的主流仍然是现实主义,孟加拉语作家达拉巽戈尔·班纳吉的长篇小说《群神》、《医疗所》,印地语小说家雷努是区域文学的重要代表,“区域文学”名称源于他195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肮脏的区域》。此外,新小说派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流派从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到50年代末成熟,标志着印度当代文学开始走向世界。阿拉伯文学

当代埃及是北非地区文学成就最高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诗歌创作倾向自由诗和散文诗,清新而活泼。但是当代埃及文学仍以小说为主。阿卜杜·拉赫曼·谢尔卡维的《土地》、《坦荡的心》、《农民》反映了不同时代农村的悲剧。尤素福·伊德里斯的中篇小说《罪孽》、短篇小说集《风情院》等。真正为埃及文学带来世界声誉的,是被誉为埃及小说界“金字塔”的著名作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

黑非洲文学

黑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非洲地区,包括东非、西非、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大陆及诸岛。其口头文学传统古老而丰富,有谚语、格言、寓言、诗歌和各种叙事故事等。20世纪初叶,教会和黑非洲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口头文学进行搜集整理,先后出版了一些神话故事集和传说故事集。

1960年,由几内亚历史学家、文学家吉布里尔·塔姆希尔·尼亚奈整理出版的《松迪亚塔》,是黑非洲口头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献和文学价值。《松迪亚塔》是一部兼具神话色彩和文献价值的长篇英雄史诗,反映了13世纪上半叶西非的社会政治生活和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黑非洲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艺术才华。

黑非洲大多数国家或民族的书面文学产生较晚,一般是在19世纪以后。黑非洲书面文学的全面繁荣开始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达到高潮。

桑戈尔是塞内加尔的诗人、文艺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被誉为非洲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用法语写作,是“黑人性”文艺的

主要倡导者。他的诗歌创作便是这种文学主张的具体体现。

主要代表诗集《阴影之歌》、《黑色的祭品》,表达了浓郁的爱国热情和对殖民主义的强烈不满。他还编辑出版了《黑人和马尔加什法语新诗选》,这部诗集在现代非洲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他诗集还有 《埃塞俄比亚诗集》、《夜歌集》、《热带雨季的信札》和《主要的哀歌》等。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内容丰富,情感炽热,充满爱国主义精神。

乌斯曼是塞内加尔著名的小说家。195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黑人码头工》,开始显露头角。以后又相继发表了《祖国,我可爱的人民》、《神的儿女》等长篇小说以及一些中、短篇作品,如《公民投票》、《汇票》和《哈拉》等。

成名作《祖国,我可爱的人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觉悟的非洲青年知识分子乌马尔·法伊的典型形象。代表作《神的儿女》反映的是铁路工人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待遇所进行的一次罢工斗争。作品以深厚的情感,细致地展现了广大工人在工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取得罢工胜利的过程,并成功地塑造了杰出的工人领袖巴格尤戈的形象。

奥约诺是喀麦隆小说家,曾在巴黎留学,主修法律和政治经济学。他的主要创作是3部长篇小说,即《家僮的一生》、《老黑人和奖章》和《欧洲的道路》。

奥约诺把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当作自己的使命,试图用一种既幽默又哀婉的故事唤醒读者,使他们了解黑非洲人民在独立前夕所忍受的压迫,从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来激起民族的觉醒意识。奥约诺的作品笔法细腻,情节动人,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阿契贝是尼日利亚著名作家,使用英语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瓦解》、《动荡》、《神箭》和《人民公仆》。主要以尼日利亚独立前后伊博族人民的生活为题材,被称为“尼日利亚四部曲”。

《人民公仆》是一部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的小说,形象地反映了尼日利亚独立之后的各种社会矛盾,揭露了社会政治的腐败现象,辛辣地嘲讽了自称为“人民公仆”的政客官 僚的贪污,表明了作者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日益深刻。除“四部曲”外,阿契贝的作品还包括诗集《当心啊,心灵的兄弟及其他》和《比夫拉的圣诞节及其他》,短篇小说集《祭祖的蛋及其他》和《战火中的姑娘及其他》等。腐化,营私舞弊,表明了作者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日益深刻。除“四部曲”外,阿契贝的作品还包括诗集《当心啊,心灵的兄弟及其他》和《比夫拉的圣诞节及其他》,短篇小说集《祭祖的蛋及其他》和《战火中的姑娘及其他》等。

索因卡是尼日利亚的著名剧作家、诗人和小说家,用英语写作。198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索因卡的文学活动涉及多种体裁,除戏剧创作外,还有诗歌、文学评论,长篇小说代表作《解释者》等。

纳丁·戈迪默是南非著名的白人女作家,用英语写作。她出生在南非,生活在南非。50年代以来,她先后发表了10部长篇小说和200多篇短篇小说,种族隔离下的南非社会是她作品的主要背景。

戈迪默以一个人道主义者的眼光,揭露南非种族隔离的不公正行为,表达了南非人民要求自由、平等与和平的愿望。1991年戈迪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她以“壮丽的史诗般的作品,极大地造福了人类”。

戈迪默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陌生人的世界》、《爱的时节》、《已故的资产阶级世界》、《尊贵的客人》、《自然资源保护论者》、《伯格的女儿》、《朱利一家》、《大自然的运动》和《无人做伴》等。其中《陌生人的世界》是她50年代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英国人眼光下的南非社会。由于小说强烈的揭露性和巨大的真实性,很快便被南非当局禁止发行。

《已故的资产阶级世界》是作者60年代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生动地描写了南非种族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80年代后期的代表性作品《大自然的运动》以一位出生在南非,但从小离开了南非,在非洲和欧美许多国家生活过的白人女性为主人公,通过她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作者设想的新南非的发展模式。这部作品表明了作者对南非未来和前途的关注与思考。

一、生平与创作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是亚洲又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川端康成总计写了100多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并写有许多散文、随笔、评论、演讲稿、杂文、诗歌、书信和日记等,是一位多产作家。早期创作(战前)

主要创作短篇小说,重要的有《招魂节一景》、《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伊豆的舞女》、《致父母的信》等。

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以娴熟的技巧、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20岁的大学预科生和一个14岁的卖艺少女之间半带甘美半带苦涩的纯情。这种情窦初开的爱,天真无邪、如烟似雾、朦朦胧胧,令人神往陶醉。青年学生有感于少女纯朴情深的心灵美,及其家人凄楚的生活和备受歧视的遭遇,产生了一种发自心底的、同病相怜的悲哀与感伤。川端康成运用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和表现这种美的传统技法,开拓全新创作道路的尝试,在这部小说中取得成功,对其以后创作影响很大。

中期创作(战时)

主要写小说,间或有散文、评论等。重要的有短篇小说集《花的圆舞曲》、《抒情歌》,中篇名作《雪国》,及短篇小说《母亲的初恋》等。这些作品极少受到甚嚣尘上的战争文学的影响,但是虚无思想和悲哀情绪仍在发展,表现了作者超然的生活态度。代表作《雪国》为他带来终生的赞誉。后期创作(战后)

最大的文学成就是《舞姬》、《名人》、《山音》、《古都》、《千只鹤》、《睡美人》等中长篇小说。

作品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思想基本健康,另一类颓废虚无色彩严重。前一类的代表《舞姬》写一个芭蕾舞演员在婚姻问题上的曲折经历和对舞蹈艺术的执著追求,表现了渴望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积极生活态度。 《古都》写一对孪生姐妹,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后分别落在贫富不同的两户人家中,长大成人后,姐姐千重子找到妹妹苗子,邀到家中,苗子无法适应而加以回绝。小说通过这种悲欢离合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存在贫富的现象以及人情的冷暖,表现了一种人性的美和京都的自然美。

后一类的代表作《千只鹤》写菊治在宴会上遇见曾经是他父亲情人的太田夫人,从此二人交往,致使太田夫人自杀。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把母亲的遗物水壶送给菊治做纪念,菊治看到太田夫人使用的器物,更加浮想联翩,文子故意把茶壶打碎,菊治才从幻梦中惊醒,开始慕恋文子。《千只鹤》表现了一种背叛道德的美和一种象征美。《睡美人》描写一个尚未完全丧失性机能的67岁的江口老人,五次到一家特殊的“旅馆”去爱抚六个因服药而熟睡的青年女子的经过。通过江口老人丰富、纤弱的心理变化,去捕捉他所追求的虚无的美。

川端康成创作的美学特征: 在《雪国》、《千只鹤》、《古都》三部作品中,集中反映了川端创作的美学特征。他刻意追求的是美,是那种传统的自然美,非现实的虚幻美,和颓废的官能美。川端不对自然美做客观的写照,而是揉进主观色彩,善于对自然景物的色彩、线条和音响进行丰富的

联想和比喻,加以艺术表现。虚幻美和官能美对川端是一种特殊的美学情趣。尘世间,对他有吸引力的不是现实而是准现实的,不是人格的力量而是官能的性爱。虚幻美使他觉得美得空灵,官能美使他觉得美得实在,符合新感觉派中再感受的要旨。川端对日本文学的贡献,是作家本着现代日本人的感受,以哀婉的笔调,写出日本传统的美的新篇章。

二、《雪国》

小说以同情的笔调真实地描写了驹子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妓所经历的悲剧命运,表现了她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探求人生价值的进取精神;对岛村一类有产者有所批判。作者试图以艺术形象说明,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流露出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从而给作品带来消极因素。

1、人物形象

驹子形象 :驹子是个出身卑微,但不甘沉沦,并富有生活理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这个在屈辱环境中成长的女性历尽人间的沧桑,最后实在无路可走,只好当一名艺妓。她虽然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毅力和美好的心灵。小说主要从日常生活和渴望爱情两个方面来表现她的性格。

驹子坚持写日记、读小说、练三弦琴,想多争取一点同命运抗争的力量,摆脱艺妓的处境,以便获得普通人起码的生活权利,恢复做人的地位。这反映出她不甘沉沦的生活态度。驹子心地善良,出于同情,她千方百计为行男治病,即使当艺妓也心甘情愿。驹子渴望享受普通女性应该得到的爱情幸福。当她见到与一般游客不同,还有一些感情和良知的岛村时,就把多年无以投报的炽热爱情全部倾注在他身上。这种爱的奉献是不掺有任何杂念的,是纯真坦荡的,甚至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她想得到爱自己所爱的正当权利,在那个社会、那个处境中是难以实现的。被种种不幸遭遇扭曲了灵魂的驹子,由所处的特殊环境造成了她复杂矛盾而又畸形变态的性格。她时而严肃认真,时而不拘形迹,时而热情纯真,时而粗野鄙俗。这些性格特征说明她是个在困惑中徘徊、在悲哀中向往、在沉沦中挣扎,想奋力自拔而无能为力的女性。驹子这个充满了活力的形象是日本下层妇女的真实写照。

岛村形象:岛村是个养尊处优、百无聊赖的有产者。平日坐食祖产,无所事事,时常陷入莫名的悲哀之中。他在实际生活中把自己视为是无意义的存在,雪国的风花雪月也不能弥补他精神上的空虚,只好企图从与女性的交往中得到某种心灵的慰藉。他这个悲观颓废的虚无主义者,始终认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包括爱情在内。他的虚无被用来反映驹子的充实,他的世故用来反映驹子的纯真,他是想象的幻影,驹子是实际的存在。在岛村这个艺术形象上,能够明显发现川端虚无思想的反映。

2、《雪国》的艺术特色

第一,充满诗意的抒情性。小说的情节如山间小溪时断时续,在舒缓的发展中给人一种平淡无奇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更像一篇抒情散文。

第二,日本传统与西方意识流的交融。《雪国》在继承日本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手法,以象征和暗示、自由联想等方式,来剖析人物的深层心理。

第三,运用多种手段塑造人物。《雪国》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强调美是属于心灵的力量,因此重神而轻形,小说还运用“减笔”来描写人物。

第三节 纳吉布·马哈福兹

一、生平与创作

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

当代阿拉伯文学的伟大作家,被誉为阿拉伯小说史上的一座“金字塔”。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阿拉伯作家。

他写有33部中长篇小说和10本短篇小说集,从总体上看,马哈福兹的创作可分为3个阶段:历史小说阶段、现实主义小说阶段和现代主义哲理小说阶段。历史小说阶段

30年代末,马哈福兹开始以“小说的形式写古埃及史”,这个时期的埃

及社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处于英国和土耳其人的双重统治下,社会极端黑暗;另一个是埃及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运动如火如荼。马哈福兹的历史小说《命运的嘲弄》、《拉杜比丝》、《底比斯之战》借古喻今,试图用现代民族意识阐释历史事件,展现先民的光辉业绩,激发民族的爱国热情。

马哈福兹的历史小说结构紧凑、悬念迭起、结尾出人意料,虽有历史事件为依托,但是更多显示了小说家的艺术才华,它们以丰富的艺术想象突出了雄伟、壮丽的历史场面和人物性格,使作品富有色彩浓烈的浪漫风格。

现实主义小说阶段

从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期,马哈福兹主要创作现实主义小说。社会风俗小说有:《新开罗》、《赫利市场》、《梅达格胡同》、《海市蜃楼》、《始与末》。

这些小说主要写三四十年代开罗小资产阶层的生活,抨击了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表达了人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赞美了年轻一代献身社会变革的精神,其社会意义及揭露力量都相当强。每部小说都贯穿一条冲突十分尖锐的情节线索,作家利用这个情节,通过一个街区、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的悲惨遭遇,表现当时整整一代人的社会悲剧,并进行了十分深刻的概括。

《梅达格胡同》通过英军占领下的一条胡同的一些善良、纯朴的居民的美好生活如何遭到破坏,控诉了西方强权及其所谓的文明带给埃及人民的种种灾难:穷苦的女主人公哈米黛受骗卖身,成了英军士兵的玩物。她的未婚夫赚钱归来要救她出火坑,结果却被英军打死。

《始与末》也是一部悲剧:小说以失去了父亲的兄妹四人与他们的寡母一家人在贫困中挣扎,渴望爬上更高的社会阶层开始,以弟

弟得知自己上军校当军官全靠姐姐卖身所得的真相后,姐弟两人蒙

羞、含恨自杀告终。

这时期的小说创作是以现实主义为基调,改变了早期追求传奇效果的浪漫主义倾向,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揭示人物心理的变化,对细节、情节的运用要忠实于现实,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因而形成了凝重、客观的写实风格。在艺术构思上,不断扩大作品的容量,从单一情节的描述到多重情节的交织、演变,从单一人物为主人公到以多种人物群为对象的刻画,从数年的生活场景到数十年人间沧桑的变化,逐渐形成全景式的叙述格局。

现代主义哲理小说阶段

这时期,马哈福兹采用新的表现手法,来创作新的历史环境下的新小说。《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的探索范围从阿拉伯世界扩展到整个人类,乃至延伸到整个宇宙。在这部书中,“亚当、夏娃、摩西、耶稣、穆罕默德,以及其他先知、使者,还有近代学者,都稍为改头换面地出现了”。被称之为一部“人类的精神史”、“人类的奋斗史”。

60年代,马哈福兹进一步进行新的尝试,吸收、运用现代派的手法,重视人物心态的描摹。作品有:《小偷与狗》、《鹌鹑与秋天》、《路》、《乞丐》、《尼罗河上的絮语》、《米拉玛拉》等。

70年代后,作品中象征、寓意的意味更浓厚,融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一体,进一步发掘民族遗产,探索具有民族特点的小说形式。主要作品有:《雨中情》、《卡尔纳克咖啡馆》、《我们区里的故事》、《夜之心》、《尊敬的阁下》、《平民史诗》、《爱的年代》、《续天方夜谭》、《还剩一小时》、《伊本·法杜玛游记》、《生活于真理之中的人》等。

《平民史诗》被视为作家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整部小说由10个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组成,串连各个故事的主线是平民争取自由、平等、理想的幸福生活。小说在思想上体现了作家追求理想世界的境界。在艺术上也别具一格,用明快流畅的语言、构思精巧的情节、现代派的意识流、内心独白等手法赋予小说浓重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短篇小说集还有:《黑猫酒馆》、《伞下》、《无始无终的故事》、《蜜月》、《罪》、《金字塔高地上的爱》、《我见到了睡眠者所见》等。马哈福兹在埃及文学史上的地位

马哈福兹立足于本民族文学传统,积极吸收西方文学营养,他对民族叙事文学的不断探索、开拓和创新,是对埃及和阿拉伯现当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他开创了埃及现当代小说的“马哈福兹时代”,成为一代文学宗师。埃及评论家将他与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相提并论。

德国的东方学者马尔丁推崇他为“埃及的歌德”。

二、《宫间街》三部曲

1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

是阿拉伯文学史上一部延续描写几代人的巨著,它描述了自1917年至1952年革命前,一个埃及商人家庭三代人的不同生活和命运,从中反映出广阔的埃及生活画面和埃及现代史的风云变幻。

“三部曲”用家庭内部三代人的变化,描写封建传统势力的衰落和崩溃,民主力量的增长和发展,也再现了爱国运动的成长。

2“三部曲”的艺术成就

首先,布局完整,结构独特精湛。三代人生活的场景构成作品的轴心。每一部侧重写一代,每一代又有一个重点,主次分明,详略有致。三部曲各以重点描写的一代人的居住地来命名,每部的结尾都有人死去和出生。社会内部的深刻变化便体现在这生与死、新与旧的交替之中。全书结尾处两个外孙的被捕,预示着埃及的前途未卜。

其次,善于多角度地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在复杂的人性底蕴。作家还用对比的艺术手段强化人物性格的特点,从而绘画出性格各异,色彩缤纷的人物群像。

再次,小说还采用了现代小说的心理描写手法,开拓了人物内心世界,深化了人物性格。独白、对白交织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分析的描写,潜意识、前意识的再现,都披露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冲突。有时以第一人称描叙,有时又以第三人称表述,时而在情节中插入,时而又用整个章节完整地记叙,灵活多变的心理描写的手段,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充实了作品的内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史第十五章: 当代文学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