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慢,那么美》读后感:往后余生,慢一点才幸福

朗读这篇文章

《这么慢,那么美》

原著 | 罗敷
解读 | 云晞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慢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动作,现代人太讲究效率了。效率并非不好,但如果一切都以效率为第一,你就会丧失很多你自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对于自己能够慢下来是很重要的。

放慢脚步,并不意味着会被赶超,我觉得放慢脚步人走得更扎实,更能够增加成功的可能。谁让世界的旋转慢下来,谁就能拥有整个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慢下来?慢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答案,《这么慢,那么美》这本书会告诉大家。

这本书的作者罗敷,从中国移民到北欧,在瑞典生活了十几年。作者以十几年的切身体验,讲述了北欧普遍流行的慢节奏生活带给她的改变与美好。

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书里,感受一次北欧人民的慢生活。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在北欧,就业就像挑伴侣,失业对于北欧人来说并不可怕。在他们看来,失业是一种可以重新开始新选择的机会。尤其是在瑞典,很多瑞典人一生中干过不止三份工作。

他们会专门去修习跟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就是重新回到学校学习。自从大约50年前瑞典取消了会考,瑞典人上大学的门槛就变得很低。不管哪个年龄段,只要想学习随时都可以回到大学里接受系统专业的教学。

而且,选择工作时,他们大多都是以个人兴趣爱好为主,对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比如作者在学校遇到的一个高中生安娜。

作者第一次见到安娜时,她正在学校当清洁工。当时安娜刚高中毕业,还没有打算继续读大学。作者觉得很诧异,问她为什么不去做别的工作,跑来当清洁工?

安娜回答说,这个工作的时间很适合她,而且这是她喜欢做的事情。

几年后,作者再次见到安娜,是在北京瑞典使馆。大学毕业后,安娜用她积极乐观的态度,在瑞典使馆驻北京签证处找到了一份工作。

但安娜表示不会就此稳定下来。她计划先工作几年,然后辞掉工作去西班牙住几年,因为她喜欢西班牙舞蹈,想去学习跳舞。

其实,在每次开始一份新工作之前,他们都是事先花时间进行一个积极且相当严肃的准备过程。

正是这种事事有计划,积极又乐观的态度,让北欧人即使面对失业也能够镇定自如、安然过好日常生活。

北欧人一直信奉一个观点:学习是个人的事情,想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学习。

除此之外,北欧人还非常注重个人诚信。在北欧人看来,丢了诚信比丢了官职更可怕。

他们把逃税,甚至是逃票这样的行为当成人生的污点。一旦沾染上这个污点,你的信誉值就会大打折扣。你求职、贷款、开公司,都会遭到有关部门异于常人的严格审批,且通常会被拒绝。

所以,在这种高度看重个人诚信的情况下,大家都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北欧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民族,他们早已将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统计,北欧人的人均读书量是一年24本,相当于每人每月至少阅读两本书。特别是在芬兰,国土面积不大,但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将近千个。这些图书馆分布于全国大大小小的城镇,供人们随时学习看书。

他们不会为了某种目的去阅读某些特定领域的书籍,比如说为了升职加薪去读工具书,为了给自己充电而学习专业技术书等等。

北欧人不仅大人读书,小孩子也读书。

每晚睡前半小时,父母都会跟孩子一起读书。看似简单的半小时,其实这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来说,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异常珍贵的记忆。

除了家庭阅读,学校里也安排专门的读书计划。在小学里,学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办读书会活动,让小朋友讲讲自己近期读过的有趣的书。到了初中高中,课外阅读依然作为必修科目进行考核。

他们有一句俗语: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你不是天生就什么都会;其二是:你不是从来都不会犯任何错误。

简单来说就是,不管处在哪个阶段,学习都是必要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不断成长自我。

另一方面,北欧人非常在乎自己的个人时间,习惯于凡事提前预约。大到公司事务拜访,小到跟朋友去喝咖啡。可以说,在北欧如果没有预约,什么事都办不成,甚至连门都进不去。

他们将所有余条不紊和慢而有序都蕴藏在计划中。一个清晰明确的计划,不仅体现了北欧人的生活尤其是精神世界的无限深度与宽度。

凡是经过计划的事情,总会比较容易实现。按计划去实现每一件事、每一个目标,这于北欧人而言,是一个极具隐私又享受的过程。

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只有你自己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想取得怎样的效果,要做到什么时候,心才会得到安宁与满足。

无需提醒的自觉

北欧人格外崇尚个性化和创新创意化,凡事都乐于独树一帜,各展其才。

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就是北欧学术界鼓励创新最好的例子。

从1901年开始,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便将其毕生的财富奉献给世人。诺贝尔所提倡的“求实、创新和奉献精神”自此一直流传于北欧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在学校教育里,创新教育从小就被灌输在孩子们的意识中。

作者在学校的学前班实习期间,有一周的主题是“我们喝的牛奶从哪里来”。根据这个主题,老师们先是安排一次有规模的系统体验,组织孩子们去郊区的奶牛场参观,实地观察和了解奶牛的“饮食起居”:奶牛吃什么,喝什么,几点户外活动,几点回栏睡觉等等。

参观完回到学校后,老师们才要求孩子们独自创作一份跟奶牛有关的作品。

北欧人还把生活当成一种极致的体验。他们天性不喜铺张、奢侈,崇尚勤奋、礼貌、责任感和虚心等美德。

孩子们从学生时代就有机会参与各种实习,早早练就一身本事,不挑工作机遇,只要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这个概念,深入每个北欧人的内心。

比如,英国查尔斯王子和安娜公主少年时的实习是给人擦地板;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学校实习工作是在马厩和刷马桶;瑞典维多利亚长公主曾经到船上当见习生。

低调、坦然、诚恳,尊重每一份工作所蕴含的价值,这是北欧人自古以来的传统。

好感是北欧人开始一项学习和一份工作的前提,而自觉则是北欧人学有所成、完成工作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北欧人深知自觉自律的重要性,并孜孜不倦地将其重要性发挥到极致,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成就。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相传,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风景极美的大路,路边有一块标志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以此劝告游客放慢脚步欣赏沿途美景。

西方也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放慢脚步,让灵魂跟上”。劝诫人们放慢脚步,才能体会欣赏的意趣。

或许,我们应该学会慢下来,慢一点,仔细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把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白忙活一场。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怎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慢生活?

答案五花八门,但不外乎是这几个。

首先,要有明确的计划和时间概念。计划好的事情,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次,事情要分轻重缓急,优先解决主要事情。最后,要给生活一点仪式感。

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奋斗,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旅行方式。

希望我们都能在快节奏的时代潮流中,享有慢生活的美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这么慢,那么美》读后感:往后余生,慢一点才幸福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