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

朗读这篇文章

《茶馆》

原著 | 老舍
解读 | 水青衣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称为是京派文学的代表,高度体现了其美学境界。他就是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语言大师。

 

他的代表作《茶馆》是一部京味儿十足、影响深远的话剧作品,创作于1956年。1958年6月,出版了单行本。这本小册子,总共7万字。

普通人顶多一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被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评价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老舍先生在《茶馆》里刻画了北京有名的裕泰茶馆里的老板王利发,惨淡经营着家传的茶馆生意。

他世故圆滑、处处小心,虽然呕心沥血地操持,却依然没能阻挡住最后倒闭败落的结局。

 

除了王利发,这部作品里的出场人物有将近50人,人物虽然多但是不乱,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很鲜明,栩栩如生,让读者“闻其声知其人”。

 

《茶馆》集中展现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但老舍先生并没有直接描写政治。他的笔下,透过茶馆的挣扎浮沉、由盛到衰,告诉我们,芸芸众生当时正过着灰暗无光的生活。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北京城里像裕泰茶馆这样的普通商铺太多了,它们弱小而无奈,就像沧海一粟,不由自主地被袭卷进滚滚洪流。

 

接下来,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的剧本,一起走进这间历经沧桑的裕泰茶馆,走进那三个昏暗又特殊的旧时代,共同感受历史浮沉中小人物们的命运悲剧。

 

第一个时代的茶馆,热闹又压抑

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时代,一个初秋的上午。

 

维新运动失败了,北京的大街上兵荒马乱,办案的官差在到处搜查维新派的余党。

 

裕泰茶馆跟外边一样热闹。形形色色的人聚在这里,有遛够了鸟儿,提着鸟笼子来歇腿、喝茶的旗人,有唱着京戏的茶客,还有围着桌子观赏蟋蟀的。

 

乱糟糟的大环境下,三教九流的人都还乐于来这家店里喝茶、聊天,得益于掌柜王利发的圆滑精明,善于待人接物。

他头脑活络,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不能胡乱议论,就在店铺里四处都贴上了“不谈国事”的纸条。

 

然而旗人常四爷,却偏偏要谈论国事。常四爷有身份地位,脾气火爆,性格冲动。他痛恨洋人,痛恨吃洋饭、讲洋话的人,看不起当差的二德子。

 

二德子是清朝廷善扑营里的打手,身手非常厉害。他今天为了帮富家老爷们争一只家鸽,跟着善扑营里的哥儿们一起来打群架。

 

二德子走进茶馆时,正好听到常四爷在鄙视打手们只会互殴,不敢去对付洋人的话。二德子很生气,他恼怒地砸碎了茶碗,动作迅猛地去掐常四爷的脖子,彷佛要跟他干一架。

 

王利发以最快速度过去劝架,却没能劝住。最后多亏了旁边有势力的旗人官爷帮忙开腔,二德子才被迫停手,王利发这才松了口气。

梗直的常四爷脱险后,对清王朝豢养着二德子这样的爪牙,愤恨不已,他大声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

一直在茶馆里默不作声的两个特务立时跳了出来,他们抓住常四爷的这句话,冤枉常四爷就是维新派的同党,硬生生用铁链把他锁走了。

两个特务高兴地在自己的完成差事簿上又添加了一笔。茶客们眼睁睁看着特务诬陷抓人,但是胆小怕事,生怕这莫须有的灾祸会牵扯到自己,都悄悄地往外溜了。

 

在这样的社会乱象里,平日养尊处优的富人们都过得战战兢兢,穷人们的日子就更是艰难。

 

穷得叮铛响的算命先生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一直在茶馆里赔笑,央求王利发赏他一碗茶喝,他的相面改命只能骗人,因为他自己的运势连一碗茶钱都付不起。

 

八十二岁高龄的老大爷为着能填饱肚子,颤抖着腿脚,走街串巷卖卖牙签和耳挖勺,王利发可怜他,给了他一碗茶。

 

还有贫穷的乡妇来茶馆里找买家,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狠着心想卖掉十来岁的亲闺女,只为着能换二两银子。

 

日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只有茶馆的房东、大商人秦仲义坚定相信自己能通过实业救国。

他告诉王利发,要收回所有的房子、乡下的地,关闭城里的买卖,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抵制外货,救活穷人,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

 

与秦仲义一心为穷人、为国家的心思完全不同的人贩子刘麻子,在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他昧着良心,在穷人康六身上雪上添霜。

 

康六把女儿卖给刘麻子,只得了十两银子。背地里,刘麻子巧舌如簧,以两百两的价格,又把姑娘转手卖给北京城里有名的权贵、已经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

 

庞太监是太后身边的红人,仗着皇宫里的显赫身份,眼高于顶。他走进茶馆,遇上了同样骄傲的秦仲义。秦仲义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卑躬屈膝,这让庞太监非常不高兴。

 

庞太监说着阴阳怪气的话,故意把财主和维新运动强拉在一起,想影射和中伤有钱的秦仲义。

秦仲义机灵地撇清了关系。他们的对话像投下了一颗石子,茶馆里的茶客们都纷纷议论起维新运动以及谭嗣同要问斩的国事来。

 

茶官们悄声抱怨维新运动导致生活乱七八糟。谭嗣同要让原本吃皇粮、拿着铁饭碗的旗人们,自己去谋求生计,这让一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旗人们没有了活路。

 

这个时代的茶馆,像极了麦田里的稻草人,好看和鲜活都只是虚有其表。干草堆一样的内层,塞满了悲苦、黑暗、压抑。

穷人们为了一口饭要卖儿卖女,旗人们却拼命抓住旧王朝的陋习,不肯自力更生。各种各样复杂的味道跟大茶壶里的茶香混在了一起。

 
第二个时代的茶馆,闷热又难熬

转眼十余年就过去了。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时期。

 

北京城里的大茶馆全部都已经被迫关门,只有裕泰茶馆独树一帜,顽强地存活着。

 

局势很恶劣,四处都在打仗,为了不被淘汰,王利发适应形势,顺应潮流,对茶馆做了改良创新,店铺的前部依旧保留卖茶,但不再提供烂肉面,只有茶和瓜子。

后部改成了公寓,他小心翼翼地选择着租客,只敢租给学生们住。因为学生们有钱读书,不会欠房租。

 

厨房挪到后面,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馆内的装修也变换了风格,以前的老传统都不敢再放,统统撤了,与时俱进的换成了“时装美人”等一类外国公司的广告画,只有那张“莫谈国事”的纸条保存完好,而且字写得更大了。

 

就在王利发以为能开开心心,重新开张的前一天,各路有势力的人马都蠢蠢欲动,跑到茶馆来捞油水。王利发还未开始营业,就遭遇了沉重打击。

 

先是巡警找上了门,明面上是要求王利发交出八十斤大饼,实际上是想王利发拿出钞票孝敬一番;在不断施压拿到了一点钱后,巡警仍不满足,他说着阴阳怪气威胁话语走了。

之后,硬闯进来敲诈的大兵,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他们看不上钞票,强迫王利发给现大洋,发现他没有现大洋,就搜刮完钞票,确保再也榨不出油水后,骂骂咧咧地连同新桌布也都一起顺手带走了。

而当年用铁链带走常四爷的的两个特务,也仗着有洋人的关系撑腰,跑来恐吓压榨王利发,要他按月上供,包月给孝敬钱。

 

正当王利发长叹,在心里大骂吃人的社会没理可说的时候,茶馆里发生了另外一件更加不讲道理的事。

 

有两个逃兵,来到茶馆跟人贩子接头。他俩想合买一个姑娘,当作是共有的老婆。

刚才敲诈不足、又转身回茶馆的两个特务听到了,就逮住逃兵兄弟俩,要锁回军营去领功。

逃兵俩跟特务商量之后,哀求着把买老婆的现大洋分了一半给特务,换来了脱身。

 

两个特务收下现大洋,就带来军官,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人贩子和后院的两个学生全部污蔑成逃兵。

他们抓走了学生,并在大马路上直接就砍掉了稀里糊涂、一直喊冤的人贩子的脑袋。

 

这个世道是越来越乱了,曾经吃皇粮的常四爷也变得极其落魄。他之前因为失语被两个特务冤枉,被捉去蹲了一年多牢房。出了监狱,就含着仇恨洋人的情绪,参加了义和团。

 

随着清王朝的土崩瓦解,常四爷开始以卖蔬菜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来向王利发贺喜,曾经古玩珠宝不离身的他,现在送上的礼物,只是两只鸡和几斤老腌萝卜。

 

只有又瘦又脏的算命先生过得还算不错。他穿着绸子夹袍,由以前的抽大麻改成了现在的吸香烟。

他笑着对王利发说,年头越乱,生意越好。百姓们都活得像蝼蚁,弱小又无奈,只能指望着算命的给相相面,指引指引运势。

 

这一个时代,军阀割据,到处都在欺压百姓,中国乱哄哄的,穷人和富人的日子都不好过。每个人都不知道明天是生是死。

 

第三个时代的茶馆,黑暗的尽头是明亮

又是一个秋天的清晨。时间已经走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现在的北京,国民党特务与美国兵四处横行。

 

裕泰茶馆已经破败了,屋里的家具都暗淡无光,生意一天比一天差。电灯费欠了三个月,还打算继续欠三个月。

就算凑够半年,也不知道能不能还上。“不谈国事”依旧保留着,旁边还多了一张“先付茶钱”。两张纸条刺眼地贴在茶馆里。

 

王利发跟这些旧物件一样,老了,暗淡了,他从之前体面的大掌柜变成了老掌柜。

当初跟着他一起的伙计们也都过得很不好。能包办满汉全席的名厨,被迫到监狱里去蒸窝窝头,著名的评书艺人上一次台,也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

 

茶馆生意不好,王利发的生活也过得一团糟。国民党的官员、三皇道逼迫他交出店里的伙计,特务们频繁来敲诈他要钱,宪兵司令部强行要他交出茶馆的房。

 

王利发苦,他的老朋友常四爷和秦仲义也苦。这两个阔别多年的老朋友相继来到茶馆。

年过七十的常四爷,已经卖不动菜,只提着小筐卖一点花生米,生活过得异常艰苦。

有正义感的他一辈子都盼着国家能像个国家,能不受洋人欺负,可盼到了七十岁,发现国家越来越不像样,这使得他心灰意冷,而好朋友松二爷的饿死令他彻底绝望了。他的那份爱国心,一点一点地被现实撞灭了。

 

常四爷努力为好朋友化来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却悲哀地发现他找不到一个爱自己、能为自己收殓的人。

最后,他只有在遇见出殡的路上,捡了几张纸钱,预备着在大限日子到来时,还能拼着口气为自己撒一撒。

 

而一直都是光鲜出场的大财主秦仲义,老得不像样子。他的衣服破旧不堪,工厂被抢走、强拆,机器都被当成碎铜烂铁卖掉了。秦仲义出场不多,人生起伏却最大。

他主张实业救国,国富裕民。刚开始还是挺有作为,但随着局势的变化,他和他的工厂最终被旧社会给湮没了。

 

残酷的旧时代乱象,让秦仲义的梦想变成了镜花水月。年老的他,丧失了当年凌云壮志的气概,连模样也变得憔悴、疲惫、惨不忍睹。

 

三个不幸的老人,互诉着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

 

之后,开业了六十多年的裕泰茶馆很快就被人霸占,王利发再也没有了活路,他悲愤地上吊死去。

王利发的一生,都在茶馆这个有限的空间里,为着家业安好的梦想耗尽心力,但最终却连性命带茶馆,一起被旧时代的黑暗给吞没了。

 

剧作中,让人印象深刻又震撼内心的,无疑是三位老人自己祭奠自己的场景。他们上进,有梦想,并愿意为着梦想拼搏。 可惜,身处在旧时代,梦想最后都以悲剧收了场。

 

不尽相同的人生,殊途同归的结局,这是三个被旧社会制度所吞噬的小人物。

当时的中国,像这样的小人物有千千万,他们的悲剧不在于个人,在于所处的万恶的旧时代。

 

著名诗人金子美铃在《向着明亮那方》中写道:“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他们三人“向着明亮那方”,始终坚定着追梦姿势,与六十年后的今天,在追梦路上踏实前进的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奥普拉说,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

所以,追梦从来不是一句虚无的空话,有谋划、有策略地努力追求,梦想就会是航海中的指示灯,荒野里的指南针,能清晰引领着人生方向。

 

努力追梦的路上,有个重要又好用的法宝叫“逆商”。

 

我们都知道,身处逆境,积极的心态会更有助于快速解决困难。茶馆掌柜王利发的逆商,让他总能将困境变为成功的有力跳板。

他在一次次的动荡与波折中,顺应逆境,耗尽心力地改良维新,当整个北京城的茶馆都面临关闭时,唯有他的裕泰茶馆存活了下来。

 

消极的人,往往无法直面人生挫折,难挑起生活的重担,而具备高逆商的人,即便是在毫无希望时,也总能看到一线成功的亮光。

努力追梦,立即去做的执行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次行动胜过百遍心想。

如果任何事情永远处在“想”的阶段,而不付出行动去实施,那么也就永远只能是想想而已。

有位哲人曾说,“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不仅遥遥无期,甚至可能会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前进路上的每一次小收获,都是需要认真努力付出后,才能采摘的果实。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而我们在阅读后能做的,是从字里行间窥见历史,指引未来。

《茶馆》这本书要指引我们的,应该便是虽然梦想因为旧时代而被摧毁,但梦想的阳光从来不曾远离。

 

现如今时代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普通人的梦想,都有着明亮温暖的土壤。愿你我都能向着阳光照射的地方,勇敢追梦。无惧路阻且长,让梦想的种子扎根破土,成长茁壮。

*文:水青衣,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终身死磕读写的职业写作人。公众号:寸铁山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茶馆》读后感: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

赞 (1)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