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

朗读这篇文章

作者:孔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下)

用完了我整整一支铅笔。

2011年是本书最后一次出版,下次再出版的话,我想就会加入新时代的内容了。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本书在尽可能地淡化毛对党在建国历史中的影响,许多在过去党史里时常被提及的事件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重庆谈判等被一笔带过,许多对党的建设有重要作用的文章如《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寻乌调查》、《论持久战》等不给出篇名。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本书是不以个人为中心的历史叙事,不围绕着某个具体的人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进行描述。这种视角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够非常宏观地看到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事件的本质是什么,但也缺乏了太多对细节的把握。

作为一部党史,它写得很粗,很多烈士如瞿秋白、刘志丹等人是如何牺牲的,它未曾提及。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下)

很多年以后,毛在回忆时,说起他最无助的时候,不是在遵义之前,不是在晚年之时,而是建国初期,人在苏联。

1949年12月16日,莫斯科时间中午十二时,毛一行人抵达莫斯科北站,毛说:「今天我有机会访问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首都——莫斯科,这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这是中苏两国友好与合作的最好成果。」

下午六时,毛在克林姆林宫与斯大林会谈。当毛谈到中苏友好同盟与互助条约问题时,斯大林推诿说这个条约是根据雅尔塔体系缔结的,尽管是苏联和中华民国签订的,但修改的话是需要获得英、美的同意,不能改动。

在苏联的这段日子里,当我们翻开年谱,会发现毛不断致电国内,有时会给周,有时会给林,有时会给刘,有时是希望国内拿出新的方案,有时是遥控指挥战局,有时是指导新的建交工作。

21日,毛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并作为第一次致祝词的外国领导人发言。24日,斯大林再次同毛就越难、日本与印度等问题进行商谈。会谈期间毛多次将话题引向中苏条约,但斯大林始终一言不发、只字未提。

来莫斯科祝寿的各国领导人陆续回国,毛仍滞留在苏联,毛对工作人员表示他来苏联不只是祝寿的,还是来办事的。

毛说他很失望。

但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毛都没能再见到斯大林。

由于中苏双方突然都没有了毛的动向,国际上开始产生各种猜测,英国通讯社造谣说毛已被斯大林软禁,尽管是谣言,但实际上却对毛的逆境产生了正面作用。在国际舆论的威逼下,斯大林不得不正式和毛商谈起这个问题。

1950年0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在克里姆林宫隆重举行。

17日,毛从莫斯科坐上列车回国。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别国待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别国领导人还特地不见他。

这并非是耻辱与否的问题,我想,从那时起,毛也许彻底意识到了,没有哪个国家是会真正帮助我们的,一切都得靠我们自己,哪怕它是我们的老大哥(尽管这位老大哥在这三十年里没少使绊子)。

「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不是闭关自守,而是要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再对外开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