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锋《清初道统观研究》读后感

朗读这篇文章

作者:孔鲤

从课本和各种科普读物上得来的刻板印象似乎都让我们以为,王阳明出现之后,陆王心学立刻得到主流的认可,并逐渐取代了「毫无用处」的程朱理学。

这是对跨越了两个时代的粗暴判断,实际上陆王心学为了取得合法地位,和程朱理学之间的斗争延宕到了清中叶,近二百年,这才以双方的和解告终。

第一次陆王心学试图和解来自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王阳明选取了三十五条朱熹的话,企图弥合双方的分歧以求得到程朱理学的认可,然而没有想到此举反而引来程朱理学的大力反攻,原来王阳明选取的这三十五条并非完全来自朱熹晚年,他只是迫切想得到认同而不惜对朱熹学说心学化。不得不说这是一招臭棋,直接带来了对方的强烈反弹。

第一次双方大规模的对峙则体现在明中期非常著名的一件事上,那便是嘉靖初年的大礼议。这场庭议一方面是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斗争,另一方面则是陆王心学为谋求话语权而引起的对抗。当以杨廷和为首的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坚持道统观时,支持张璁的人大都是王阳明的弟子,他们认为应当以嘉靖本人的孝心为准。就此两派开启了持久的拉锯战。

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流传着佛教、道教、天主教等思想,当心学主动加入了禅学后,理学便更有靶子可打了。

双方不断在「道统」上做文章。这其中理学方依次以魏裔介、张伯行、陆陇其、熊赐履、吕留良等人为代表,而心学方则陆续派出了黄宗羲、陈确、李颙、孙奇逢与屈大均。可以发现,这些人大都集中在清初,这也难怪,异族入侵,要想得到儒林的认可,必须以道统来验证自己的治统,也因此清初时期道统观非常「吃香」。

那么在那个时期,最迷人的学说是什么呢?

是王夫之的气学道统观和方以智的三教合一道统观。

然而前者「不顶清朝天、不屡清朝地」,就这么被清廷雪藏了二百多年,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登场,才开始印刻《船山遗书》。其后影响到了谭嗣同、杨昌济,乃至毛泽东,从张载开始的「实事求是」终于找到了落脚点,但那已经过去了快一千年。

后者更是可惜。他家学渊博、博采众长、中西合璧,本该是一位响当当的划时代思想家和科学家。然而明朝灭亡后,他不愿剃发便去做了和尚,后来在康熙年间,被捕,行至文天祥提到的惶恐滩时,自沉江中。他的《物理小识》可以说是中国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了,里面甚至涉及到了电磁学,然而却因为清廷不重视甚至抵制,最终未能发展出中国的科学。

古训是「述而不作」,然而华夷之变的大时代背景下,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道统观,终于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斗争抬到了高潮,然后慢慢收尾。而真正有价值的学说,却被湮没了数百年。

所谓「天崩地解」,无过如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潘志锋《清初道统观研究》读后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