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 读后感

朗读这篇文章

作者:孔鲤

作为一本出版了很多年的书,直到今年才无意中取出来阅读,阅读过程中不乏金句,不愧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纵使是调查体小说,也让人迅速找到情绪,进入场景,感受心境,然后——

然后跟着一九四二年河南民众一起,触目惊心,饿殍遍野。

当然这本书的篇幅很短,哪怕上课偷偷看,一堂课下来也就读完了,以往的版本是刘震云的几部中篇合集,这个版本则是刘震云小说原著配上刘震云《一九四二》电影的剧本。

这就不得不提一提冯小刚导演的那部电影了,一二年刚上映时,我对它也颇有微词,认为这部电影温温吞吞没有中心,这番对照着剧本,将电影重看了一遍,看出点不同的门道来。

首先,相比于剧本,电影删减了不少内容,有的场景或许在有关部门看来过于露骨、过于官僚,期待冯小刚导演的剪辑版,这里也推荐大家找来剧本重新看一遍电影。

其次,单看电影,其实主旨是很鲜明的,两条线,一条是上级眼中重要的事是国际大事,一条是民众心中重要的事是吃饱肚子,二者的冲突虽然很隐晦却是非常深刻的。也许是我这个人比较愚钝,在读过了原著小说后再看剧本才琢磨出一点味道来。

当灾民在河南省内逃荒时,蒋介石知道吗?按照小说里的说法,他是知道的,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说“灾荒是有的,只是没有那么严重”呢?

电影开头就给了我们答案:“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壁纸

是的,“与此同时”,在领导人的眼中,这些事可比那三百万灾民的生命重要多了,他们不过是国内乃至于一个省内的事情,只要我假作不知道,我就可以去好好好好应付那些真正的大事。

而最后捅出来的,是一名叫做白修德的美国记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另外,小说中和剧本中都问了一个问题,上映时电影删去了,但书里有,那就是:

“当这问题摆在我们这些行将饿死的灾民面前时,问题就变成:是宁肯饿死当中国鬼呢?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呢?我们选择了后者。”

所以我想,如果我写一个本子,以这样一个形象为主角,那样力度会更厚实吧?只是我相信无论民众的情感还是有关部门的审核,都是不会通过的。

除了这本书、这部电影,还有一部纪录片,《河南大饥荒70周年祭》,大家可以找来一读,相比于电影,我相信纪录片更能让你感到震撼。

最后扯一句,建议读一读剧本看剧,正如我开篇说的刘和平《<雍正王朝>剧本》,我近来看《大明王朝1566》与《北平无战事》,均是对照着剧本去看,受益匪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 读后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