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汪曾祺散文合集》汪曾祺

朗读这篇文章

【评分】⭐️⭐️⭐️⭐️

目录

  • 前言
  • 点评
  • 我的家乡
  • 文游台
  • 翠湖心影

◆ 前言

汪曾祺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一代名家,尤为沈从文的高足。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与小说家路翎、诗人穆旦都是那时引人注目的文学新秀。80年代他于当时“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现实政治性文学主题之外,别开生面,发表了《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在小说主题、技法、情趣等方面,令当时的作家、读者耳目一新,也重新沟通了“五四”以来鲁迅、沈从文等新文学作家开拓的新文学源流。汪曾祺的文学才华是多方面的,于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各种文体皆有名篇,是公认的小说名家、散文大家。

本书是汪曾祺散文精选本。从内容看,囊括了生平回忆、文化杂感、山水游记、美食笔记、草木虫鱼等他最擅长写的一批名篇代表作,同时还收录了他的艺术随笔、创作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汪曾祺散文创作的总体风貌和最高水准。

文如其人,散文这一文体更是作者心性、修养、文风等的综合反映。汪曾祺的文学底色是人道主义,“人间送小温”,于人民有爱、于万物有情;他集国粹于一身,又受到“五四”以来西方现代思潮影响,艺术修养极为深厚、全面,既传统又现代;同时他又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最具名士气质的文人,写字、画画、拉琴、唱戏、喝酒、品茶、好美食……这一切很好地展现在他的散文中。

汪曾祺为人率性自然,其散文也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不做作,去雕饰,而自有其风雅。他喜欢用极简的笔墨白描人物、事件,精到,有分寸,又意蕴深远。他的文章有学识,有情趣,既有阳春白雪之雅,又能做到雅俗共赏,其意蕴,深浅随人领会,读者各有心得。


点评

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对他的影响极大。学业上,授课解惑,帮他寻找路径发表文章,精神上,更是鼓励着他,以自己的言行态度感染着他。

汪曾祺写沈从文,“一是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沈从文这样严谨治学的态度,宁静恬淡的处事方式,还有对生活的热情深刻的影响着他。

汪曾祺一九四六年到上海,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工作,人极度消沉。沈从文写信把他大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还跟他分享了自己刚到北京时的情形,经常忍饥挨饿,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

在沈从文的帮助下,汪曾祺去了一所中学教书,有了经济来源,便有了生活的动力。

西南联大校园内重个性、轻利禄、潇洒自如的风气,浸润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人。
在乱世之中,百物飞腾、人心浮躁,他们依然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并且在清贫的生活中寻找乐趣,不颓唐,不沮丧,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也深深的影响着汪曾祺。
在他被划为“右派”,去张家岭劳动的时候,农活粗重,难堪重负,他一直在咬牙坚持,只要死不了,就要继续干下去。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可以扛170斤的小麦装车,还特别开心的跟家人分享成果,对其中的艰难却只字不提。

三年艰苦的劳动改造,经他的笔写下来都有了诗意。

在被指派画马铃薯的那段时间,他见到了、品尝了一百多种马铃薯,白天画图谱,画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晚上把画好的马铃薯烤熟吃掉,然后在灯下读书,这样的“右派”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得”!

文革时期被批斗、罚跪、游街、挨打,几个月的改造虽然比打为“右派”时轻松很多,但是这种对人的自信和尊严有重大摧残的斗争,他默默的逆来顺受。

汪曾祺对他文革时期的故事写的很少,正如他的儿子们回忆他时,对真正苦难的岁月,他基本上都不会再特意的回忆和讲述。

有人曾问汪曾祺,这些年是凭什么力量支撑过来的,他只回答了四个字:“随遇而安”。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命运要我经受这些苦难,我便笑着坦然来面对。心怀美好的理想,苦中作乐,日子便不会难熬了。

汪曾祺说,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经死掉的,大多数都还在努力地工作。

他们对祖国依然有情,只是没有了年轻时天真的热情,对世事看淡,对现实疏离。人心是脆的,受过重伤的心,总是有裂痕的。无可奈何,但这就是人生。
面对命运的残酷,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让那些它击垮自我,当苦难过去,挥挥手跟他告别,不再提起。

从汪曾祺的散文里,我们能看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身上的纯粹和达观,无论何种境遇,都不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安贫乐道,恬淡冲和。
清茶一杯,闲谈片刻,便是惬意的人生!

1 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汪曾祺散文合集》汪曾祺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