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水浒里的“剪拂”到底是个什么鬼

朗读这篇文章

原创 易水的水浒书房


看水浒小说,发现打招呼的叫法很多,就行礼下拜而言,称呼就有很多种。

平级官员互相礼貌一下,叫做执礼;老百姓见官或是下级见上级,是唱喏;江湖人士见面叫抱拳;出家人行礼叫稽首、问讯;而骨灰级江湖人士之间,行礼下拜被称作剪拂。

剪拂这个词出现了很多次,比如:

史进在松树林里做强盗时,和憋了一肚子气的鲁智深打的不亦乐乎,当发现对方是老熟人之后,忽然就收兵剪拂,之后还商量着怎么杀飞天夜叉和崔道成。

杨志和鲁智深一块打二龙山之前,两人也是先剪拂一把,然后坐在林子里聊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两人像打了鸡血,奔二龙山去了。

…………

看起来,剪拂应该是用在江湖上,那些大感投缘的朋友之间的。如果是带着敬意和仰视的行礼,就要用拜字,才显得出诚意。

比如,武松、李逵等铁杆粉,遇到偶像宋江时,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水,倒头便拜。事实上,前一秒,在不知对方是宋江时,他们还想着把对方打的满脸开桃花。

通看整本水浒,宋江从来没有和梁山的兄弟们剪拂过,顶多也只是抱拳。他嘴里嚷嚷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心里却总认为自己高兄弟们一等,其虚伪可见一斑。


剪拂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

秦朝以前肯定没有,当时江湖组织还没有这么细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底蕴。当时的诸子百家作为第一代的江湖机构,他们为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地位,争得头破血流,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著书立说上。发明几个江湖通俗语,没空。

汉朝到三国,随着社会大分工速度加快,很多行业都有了自己的协会,每个协会都有各自的暗语,比如说你去买肉,你说几句卖肉协会的暗语,卖猪肉的马上就把你当成了自己人。卖给你的肉,你就放心吧,绝对不会短斤缺两,也不会以次充好。

大约是到了三国时期,行业协会发展的很迅猛,有人说,各行各业鱼龙混杂,做买卖的人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像金鲤一样高尚,有的却像王八一样猥琐,专坑顾客。这么形象的比喻之下,民间对各行各业有了一个总的称呼——江湖。大家都在江湖里混,一些大家都认可的规矩慢慢地成了江湖准则。但这个时候,还是没有“剪拂”这个词。

隋唐时期,中国成为了国际大国,风气包容开放,兼收并蓄。许多江湖准则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下,有了长足的发展。混江湖的也开始懂得要讲礼貌,讲规矩。比如说,江湖行走的人要问事情。开口要先欠身唱喏,以示友好;跑江湖的时间都宝贵,所以请人喝茶一定不能泡茶叶水,如果泡了,那就是不把对方当江湖人士,很伤人的。

至于江湖上行礼下拜,关系好的朋友之间,叫做行拂礼!拂礼是指在对拜之前先拂去身上的灰尘,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而拂又与“福”同,当时的社会治安可不比现在,跑江湖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也寓意能给对方带来好运,逢凶化吉。


宋朝以后,拂礼被官方收编成了正式礼节,成为吉礼的一种。名称虽相同,但和民间的拂礼天差地别,行礼特别繁琐。

虽然不一样,但跑江湖的总不敢和政府抢名称知识产权。于是,江湖人士开动脑筋,据说是结合宋太祖家乡的习俗,创做出了更简单的江湖礼节,具体的操作是抱拳、腰不动,身体前倾、向对方说明“Xxx有礼了”,利落、迅速。整套礼节下来,也就几秒钟,比唐朝时的拂礼快了一倍的时间。

唐朝的拂礼,光拍灰环节就要拍十几秒,大家都在江湖混,时间就是金钱,哪有这么多时间来浪费。改进版的拂礼,更加实用。

改进之后的拂礼具有利落、迅速的特点。所以,取名用了一个“剪”字,剪者,明快之意也。加上剪拂听起来,像“见佛”之意。吉祥如意,能讨个好彩头,最适合江湖朋友之间见面用。剪拂这个词就流传了开来。

不过,按照很多书籍的记载,剪拂这个叫法,最早只流行于江南一带,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和称呼,得等到元朝中期以后。

毕竟,当年宋朝的商业贸易区,主要还只是集中在江南,跑江湖,走南闯北的最远也就在黄河流域,想让剪拂的名头响彻大江南北,至少得等到全国完成统一,而宋朝,全盛时的版图都没到今天的北京呢。等到一百年后,元朝吞金灭宋,统一全国,才为“剪拂”一词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

这也能间接证明,《水浒传》成书应该在元朝中期以后。在古代,一个词要想从市井语言变成书面语言,转化周期,至少在二十年以上。


江湖里混的,无论什么行业!见面来个剪拂,周全了礼节,也在最短的时间拉进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感。

其实,不止是剪拂。所有江湖礼节都是为了这个大前提,演进变化,划繁为简。

比如说,江湖上相见,对脾气的人一般都会相约结拜为兄弟。大伙想必都还记得刘关张的桃园结义,那叫一个慎重,准备三牲祭天,又杀猪又宰羊的。香要拜九九八十一道,还要烧很多摞的黄纸敬告神明,之后喝几碗酒,才算结拜成功。三国演义里面说——耗去大半日光景。手续真多!

不过,说实话,刘关张还算不挑剔的,完整的一套结拜手续走下来,还包括占卜、选黄道吉日、找见证人等环节。这么复杂的程序,连刘皇叔这样的知识分子都没记全,更何况目不识丁的老百姓。

老百姓也要走南闯北,也有结拜兄弟的权利。那就把程序改一下。

到了明清两朝,结拜很简单了。烧黄纸、互相敬酒、将水酒倒在地上,告诉老天爷想和谁结拜兄弟就成。这在结拜的礼节里也不用全部走完,只要完成其中的一项,就算结拜成功了。

类似的,还有认山头(组织)、借道、求帮忙等等。一开始都是一套复杂的组合拳,程序多的眼花缭乱,后来就变成了一记直拳,简单明快。

跑江湖的特质,本来就不像士人阶级,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在繁复的礼节上。他们的脑袋大都用在怎么谋生计上,时间都花在了为生活打拼上。要他们用文雅、繁复的礼节来互相打招呼,求帮忙。结果只能是——臣妾做不到。


清朝以后,中国的人口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农业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口就业,于是,各种行业协会发展的空前迅猛。

混江湖的人多了,仗着人多势众,江湖势力和官僚集团彻底割裂,在清朝中后期,甚至成为了独立的政治力量。为了区分谁是资深人士。行话行规又渐渐往高深和晦涩发展。江湖里的行话,有点像暗语,没在行里待过真不一定听的懂。

这时,行礼下拜的称谓五花八门,猫腰、盘勾、合手、伏低、云迷都指的是行礼,方式也很奇葩。

虽然说,这是区分资深江湖人士和小白的有效形式,但怎么听怎么觉得像在故作高深,想想,还是剪拂好听。想到鲁智深、杨志、史进等梁山好汉也用过,忽然就觉得豪兴大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水浒传》读后感:水浒里的“剪拂”到底是个什么鬼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