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而不得,情不能忘

朗读这篇文章

唐代是诗歌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贵族、才子朝臣,下至乐工歌妓、贩夫走卒,都能写两句,而且水平不低。这与当时的文化导向有关,唐代科举考试,作诗是一门必考科目,一般要求立意高远、起承转合、对仗工整、空灵浑成,要求不是一般的高,所以唐诗能成为中国文化的高峰,这是有原因的。

1974年到1978年间,在湖南长沙的铜官窑出土了一批瓷器,发现这批瓷器不仅制作细腻,造型精美,而且上面有很多题诗,既用以装饰,也用来感怀,其中一首令人印象深刻: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已无从知晓,有的说是当时的窑工,有的说是在官窑专门题诗的读书人,也有人说是躲避战乱南渡的诗人,总之现在已经无法考证。然而,这首诗却写得很好,就像一对恋人在倾诉,感叹两人相爱却不能长相守的无奈辛酸。

张小娴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很多事情,错过了就错过了,无法后悔。所谓的幸福美满,就是在合适的时候遇到合适的人,而且没有丝毫的犹豫,紧紧抓住了机会,没有遗憾。就像张爱玲说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然而,人生的不如意是常态,充满了遗憾,比如焦仲卿与刘兰芝、许仙与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正是这些残缺的爱情,这才有了可歌可泣、如歌如诉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世代流传。

近来读到一首词,让我感慨万千,是清代词人朱彝尊写的《桂殿秋·思往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词很短,只有二十七个字,没有用典,也没有生僻字,描写的是词人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思,深情细腻,蕴藉委婉,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曾有评论说这首词“单调小令,近世名家,复振五代,北宋之续。”

回忆起那年的往事,两人同乘一舟,江水中映着你的倩影和秀丽的远山。你我同船共听滴滴答答的雨声,各自孤宿,竹席衾被单薄,默默地忍受着严寒。

如果仅就一首词来看,不过是这位与纳兰、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的朱彝尊一首炫技之作,然而,如果你知道了这首词背后的故事,那你或许就明白“在错误的时间,遇上对的人”这句话的含义了。

这首词作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那年秋天,朱彝尊和岳父冯镇鼎从练浦迁居王店,在船上偶遇妻妹冯寿常,那时的冯寿常已经嫁做他人妇,前三句回忆以前有一次渡江时的往事,两人在逼仄的船舱相遇,胸中的千言万语却不能说出一个字来,只能低头看着江水里青山的倒影,希望可以看到她的影子。后两句描写此次同舟夜宿的情景,夜深了,他们各自躺在一边,听着舱外的滴滴秋雨,这雨丝带着清冷,直沁入心底,又让人怎能入眠。尽管只有短短的二十七个字,却写尽了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深情细腻,精细微妙,令人感动,是朱彝尊的代表作之一。

朱彝尊是浙江秀水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望的画师,善画山水竹石,还得到过书画大师董其昌的称赞。母亲也是大户人家,棋琴书画无一不精。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朱彝尊自小便得到良好的教育,八岁会作诗,十岁会作文,名噪乡里。然而,这样宁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在他十二岁那年,浙江大旱,飞蝗蔽天,灾情严重,朱家生活日益窘迫,乃至断炊。朱彝尊幼年时,母亲曾为他聘当地大户人家冯镇鼎之女冯福贞为妻,然而,在他十七岁婚配时,由于家贫,拿不出聘金,无奈之下只能入赘到冯家,成了冯镇鼎的上门女婿。

冯镇鼎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朱彝尊娶了大女儿冯福贞,其下有个最小的妹妹冯寿常,比大姐小五岁。婚后,朱彝尊为谋生计,有时以编席为业,有时投人门下,作为幕僚远游他乡。朱彝尊尽管舞文弄墨、吟诗作词是把好手,却不擅长养家之道,以致生活清贫,加上上门夫婿的身份带来的卑微,时常遭到责备,甚至找不到存在感。只有小妹冯寿常不嫌弃,一直欣赏他、尊重他,经常向他讨教诗词,两人开始有了交往。

那时的冯寿常,正是情窦初开、如花似玉的年纪,她以崇拜的眼光看待这位姐夫,大抵在小姑娘眼中,尚不知世俗为何物,她只知道,姐夫胸中,经天纬地。她仰望姐夫的目光中,充满了惊讶与敬佩。而朱彝尊的卑微,在十岁的小姨子面前,才得以解脱。

齐心藕意,下九同嬉戏。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阑。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这首《清平乐》就是朱彝尊写给冯寿常的词,描写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在蔷薇架下嬉戏玩耍的场景,谁也没有料到,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一个潦倒不堪的旷世才子,彼此爱慕的情愫就在此埋下了种子。

然而,他们都知道,在世俗的目光中,这段爱情注定不会有结果,所以他们都彼此克制着内心的情感,把这份含蓄而庄严的爱深埋在心底,缄口不言。

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十九岁的冯寿常即将嫁人,朱彝尊暗自伤心却无法拒绝,只好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怀:“媒人登门教妆束,黄者为金白为玉。阿婆嫁女重钱财,何不东家就食西家宿。”

冯寿常的夫家虽然家境殷实,但伧俗不堪,这对通文章、善书法、慕风雅的冯寿常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后来丈夫早逝,儿子夭折,二十四岁时,不得已回到娘家来住。这时候,她和朱彝尊有了比较明显的爱情。当然这种感情,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肯定是不被接受的,逾越伦常,不合道德礼法,所以这种感情是很痛苦。朱彝尊写下了很多怀念她的诗词,比如这首《梦芙蓉》:

日长深院里,见微吟红豆,学书青李。鼠须散卓,曾付扫眉翠,绿纱风不起,炉烟都篆心字。密缔星期,许支机石畔,来往绛河水。

谁料分飞万里。雾露芙蓉,恨别成秋蒂。桃蹊重到,仙犬遽迎吠。涩尘凝满砌,夕阳空自垂地。旧日回廊,剩枇杷一树,花下小门闭。

后来,冯寿常思念忧郁,最终离世,时年三十三岁。斯人离世,让朱彝尊分外心痛。他把自己的词集取名《静志居琴趣》,静志是冯寿常的字,以此来怀念她。

冯寿常早年的时候,非常喜欢临摹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残帖,对其中一句“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非常喜爱。这句的原意是指曹植遇见洛神的时候,被她的美貌深深痴迷,但最终还是以发乎情,止乎礼,宁静心志。因为,曹植的心目中洛神,就是以那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嫂子甄宓为原型写的。而朱彝尊也曾写过一首《两同心》,其中写到:“密意写折枝朵朵,柔魂递续命丝丝。洛神赋,小字中央,只有侬知。”可见,尽管他们心心相印,但都以曹植和洛神自比,借以警醒自己,要“静志”,更要“以礼自持”。所以他们自始至终对爱情心照不宣,对深情无能为力,没有越礼。

朱彝尊曾写过一首长诗《风怀二百韵》,其中写到“乐府传西曲,佳人自北方。问年愁豕误,降日叶蛇祥。巧笑元名寿,妍娥合唤嫦。次三蒋侯妹,第一汉宫嫱。”记叙了这段感情。后来,朱彝尊在学术和文学上地位越来越高,有人就劝他,说以他的学问成就,在经史上的地位,将来说不定会在孔庙有一个牌位享受祭祀,但是这些诗要删掉,否则会影响他的道德评价。朱彝尊宁可被人非议,还是坚持把这些作品留下了。他的这份勇气令人佩服。因为,在他的心中,永远有冯寿常的一个位置。

这首《桂殿秋》,是朱彝尊追忆曾经一起坐船的情景。他们相对而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她的春山眉黛低垂,映照着水面的越山青青。偶尔在无人见时,暼他一眼,便被他捕捉住。这样静静的,坐到夜幕四垂,仍然各自拥被依舷分坐。夜雨叮当地打在乌蓬上,也打在两颗不平静的心里。

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有结果,不是所有的相爱都能得偿所愿,克制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很多时候,面对礼法,面对亲人,面对爱情,总是有许多的无可奈何,总要将一些情感埋在心里。

爱而不得,情不能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爱而不得,情不能忘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