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枷

朗读这篇文章

今早听到一篇来自一席的演讲,解读曹操为何被【三国演义】美化了。作者被要求自我介绍,他称自己是一位在大学里比较躺平的历史作家,所以活的比同行们要滋润些。随着他的演讲渐入佳境,剧情反转太精彩,笔者不禁注意了作者的名字--刘勃。感觉是位眼熟的作家,于是一看书架,原来有看过两本他的书,文风煽情方面不如六神磊磊,但历史观绝对有过之而不及。之所以和六神磊磊作比较,是因为刘勃也写过一本读金庸的书--【金庸江湖志】。
这本书也有不少有趣鲜明的观点,其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是关于郭襄这位【神雕】里的女人。刘勃评价郭襄是位善良不失洒脱,天真而不失气度的难能可贵的小姑娘。任凭谁都无法拒绝这样美好而不失人间烟火味的女孩子的安慰,再不羁的心也会被她烫平整了。这样的女孩不一定要娶回家,但身边能有这样的一个,便是上天对你的极大眷顾。作者还提到他这辈子最大的奋斗目标就是生一个郭襄这样的女儿。
刘勃在这次的演讲中是这样来论述他的观点的。对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字数和精彩程度都是远超历史文本的,这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大量的虚构成分。比如曹操在里面明显被塑造成为反派,书中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台词比如“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实都不是曹操说的。这些都是作者为了塑造曹操的奸雄形象而造出来的典故。
那么为什么要说这本书其实是在美化曹操呢?刘勃应用阿德勒的心理学说一语道破:我们看三国,里面唯一让我们感到真实的人物就是曹操。他的性格与我们产生共鸣的部分就是我们的“本我”,而他能把阴险狡诈缩小为三分,把雄才大略做到七分,代表的是一种“超我”。这样一位深入人心的角色怎么能说是“丑化”?
证据其实通过与史书对比就能证明。首先,曹操在历史上屠杀的次数远超【三国演义】的记录。一个是官渡之战,袁绍的11万军队被扩充到70万,而曹操大败袁绍之后屠杀的数字8万却没有增加;另一个是侧面烘托,小说和史书一致提到曹操成为中原霸主后,发生过的一次起义,很快就被平息了。曹操的谋士建议他立刻将这些叛军屠杀,而其中一位谋士提出了相反意见被曹操采纳。当争夺天下时,屠杀是一种震慑对手的有力手段,而取得天下后,人民就成为了财产。所以刘备被曹操打的弃城逃跑,人民之所以愿意跟着他逃跑并不是他丑化曹操,而是人民都害怕曹操。
另一个则是曹操对袁绍的背叛,这点在曹魏时期的史书并没有提到。【三国演义】则是搬运了一些陈寿比较漫不经心而隐晦的记录。【世说新语】提到过年轻时曹操和袁绍曾经一起当过游侠,飞入寻常百姓家抢夺过新娘子,据说逃跑时袁绍被荆棘勾住衣裳动弹不得。曹操大喊一声“夺人贼在此”。袁绍情急之下发挥出潜能拜托了束缚。
后来,曹操刺杀董卓,打吕布遭受挫折都是投奔袁绍,袁绍不仅给他五千精兵,还和汉献帝要了个太守封给曹操。说白了,每年曹操的飞升都是袁绍一手提拔的。
直到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挑战了袁绍的权威,才使得两人决裂。可以说曹操的官渡之战是三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反叛”。这是曹操内心的一道枷锁,因此史书没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对他的美化了。
柏杨曾在【白话资治通鉴】里评论道:刘邦奋战八年取得政权,而曹操苦战30年才取得天下政权。曹操的一生混了个厚黑脸也不容易。
然而笔者却想起一句菲茨杰拉德的话“天才是身怀两种激烈矛盾的思想,却不影响行事的人。”曹操正是这样,虽然他行为嗜血残暴,但他的诗歌却是描写了伟大壮阔的生命。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也许那无数的生命付出在他看来都是一种为了改写和描绘他人生格局的途径罢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曹操之枷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