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观后感 -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朗读这篇文章

复旦大学的梁永安教授在B站聊过一期关于“信仰”的话题,拥有激情的年轻人,心中还应该葆有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可以是康德阐述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秩序,也可以是一生热爱一件事,做好一件事的自我圆满、自我超越。还可以是你此生的终极追求,是我们内心深处永远都不会放弃的东西。

最近正午阳光出品了一部时代剧《人世间》,剧中的周炳琨说过一句话,说我每天就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我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我也认识不少比我小很多的小朋友们,家里条件不错,自身发展也不错,在同龄人中,也算是自己的起点,是不少同龄人的天花板了。但是每每深层次交流时,还是会自己没有找到心之所向的那件事而遗憾。

梁永安教授说,信仰是生命中存在最高的,最原生的东西。比如距离昆明附近七八十公里外的小水井村,那里生活着一群很淳朴的年轻人,他们把歌唱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放下锄头就是歌唱,那里的男女老幼都能唱出抵挡灵魂的歌声。一生一条主线,一生把歌唱当做信仰。即使没有走近过他们,也可以想象他们清澈、美好的生命状态。

把文学当作信仰的海明威曾经在巴黎的丁香园咖啡厅,三个月写出了《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作为“硬汉文学”的代表,不管是文字还是其生命状态,永远都迸发着激情。这个身体内留着三十多个弹片的硬汉,留下了不朽的名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提到海明威,我们便会想起“硬汉文学”,想起这个把文学当作毕生信仰,因文学而无限地拓深了自我生命的意义。

于是有了《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去,欧洲就会失去一角。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无论谁死了,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

这样的赤诚,这样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相信我们在疫情时期读起,感慨颇深。

梁教授说,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我们年轻,我们有激情,但我们是不是有信仰呢?

其实我们也大可不必苛责自己,这样一种生命的终极追求,是放在整个生命的长河之中的。没有或者崩塌,我想都是生命之常态吧。

就像罗翔老师说的,误解是人生常态,理解反而是稀缺的例外。

没有信仰或者正在寻找信仰,也许才是人生常态吧。

我相信不期而遇,相信一生爱一件事的浪漫。

只要方向是对的,做的事情又是自己喜欢的,也许信仰就在其中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人世间》观后感 -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