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向黔—探寻阳明悟道之路” —— 著名学者郦波来贵阳 带您探寻王阳明心学之旅

朗读这篇文章

董容语 黔中书
一场知行合一的贵州文化之旅,一次人文精神的探索之旅,一次阳明心学的寻根之旅。500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500年后一场“阳明·问道十二境”的游学之旅,引领今人脚踏实地探寻阳明悟道之路。

9月10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贵州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主办、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协办的“问道向黔——探寻阳明悟道之路”阅读推广暨文化传播活动在孔学堂举行。

主讲人郦波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更为大众知晓的是,他还是《中国诗词大会》温润如玉的嘉宾,也是《百家讲坛》博学强知的讲师。2017年,郦波在《百家讲坛》开讲《五百年来王阳明》,播出后引来观众热烈反响,同名书籍出版也大受欢迎。

“问道向黔——探寻阳明悟道之路”是贵州组织阳明文化研究专家、文旅规划专业人士等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系统梳理王阳明在贵州行走轨迹和主要经历,整理提炼的文化符号而形成的一条经典游学线路。具体线路为:龙场悟道、兴隆书壁、平越思隐、古道心旅、陆广晓发、水西论象、龙冈开讲、贵阳传道、南庵答和、南祠咏怀、东山遗韵、镇远留书。“阳明·问道十二境”不仅串联起一代大儒王阳明在贵州的行迹事件,这十二个地方更是留下了王阳明的重要诗文。

入黔立志写下《泛海》、途经兴隆卫(今黄平)作《兴隆卫书壁》,龙场悟道后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惜别贵州留下《镇远旅邸书札》……此次“问道向黔——探寻阳明悟道之路”活动,郦波以诗为线索,讲述王阳明悟道传道的心路历程,以及两年以来,王阳明入黔、出黔的问道之路。

一、经历生死 被贬入黔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泛海》王阳明

《泛海》是郦波最喜欢的一首诗。为了解读这首诗,郦波从它的创作背景说起,讲述了王阳明被贬入黔的经过。

王阳明为官之时,宦官乱政,文官集团奋起反抗。而王阳明这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六品兵部主事,因为在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中发出了最后一声呐喊,被太监头子刘瑾廷杖四十,之后扔进了锦衣卫的诏狱。

后来,刘谨拉拢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不成,假意把王阳明贬谪释放,然后又派锦衣卫随后追杀。王阳明在赶回浙江余阳老家的路上,发现了锦衣卫追杀的踪迹。他在钱塘江边,急中生智写下两首绝命诗,然后以投江自尽的方式骗过了锦衣卫的杀手。

王阳明隐姓埋名流浪在武夷山中,遇到了20年前曾经遇过的一个道人,劫后余生的王阳明终于确立了自己永志不改的人生志向。于是他结合《泛海》的经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绝句。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开篇就表现出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唐代有位著名的禅师叫隐峰禅师,在前往五台山途中,将锡杖掷向空中,然后飞身而上,化解了官军与叛军的争斗之心,平息了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争。这里是王阳明抒怀自己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之上,心中自有法器,心中自有智慧。

虽然王阳明感叹自己逃过了诏狱、逃过了锦衣卫追杀,可隐姓埋名逃过被贬瘴疠之地,但他还是毅然决然踏上了贬谪龙场之路。最终,在贵州龙场驿的蛮荒穷死之地“龙场悟道”,悟出‘心外无物’,奠定了阳明心学的基础。

二、来黔之路 今非昔比

  “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
  ——《兴隆卫书壁》王阳明

平溪卫(今玉屏侗族自治县)是王阳明入黔的第一站。据郦波介绍,此外王阳明一生留下的600多首诗,有六分之一作于贵州,他有3篇文章入选《古文观止》,其中2篇作于贵州。

之所以在贵州留下不少诗篇,是因为王阳明每到一处都会留诗记录。由平溪卫入黔后,沿着坎坷不平的黔道,王阳明一路行至兴隆卫(今黄平县),留下诗作《兴隆卫书壁》。其中,“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已成为贵州山水风情文化符号的千古名句,至今传唱不衰。

郦波解读到,“夜郎人自日边来”是一个倒装句,意思是人要翻过峰顶才能进入贵州,路实在太远。王阳明还在七盘岭写过《七盘》,前四句“鸟道萦纡下七盘,古藤苍木峡声寒。境多奇绝非吾土,时可淹留是谪官。”诗中提到,这个地方只有鸟道,人走的路都是在山顶上。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取名龙岗书院,“岗”就是山上的峰脊。而后感叹“境多奇绝非吾土”,意为我实在没见过这么绝的路。

对比王阳明当年的漫漫入黔路,如今贵州便捷的交通堪称奇迹。郦波也谈到自己20年前第一次到贵州时感觉很不容易,坐火车时要经过不少隧道和桥梁。而如今,贵州是西南地区最早高速县县通的省份,高速公路总里程甚至突破7000公里,综合密度居全国第一。郦波感叹“对照贵州以前面貌和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阳明先生地下有灵的话,一定会开颜而笑。”

三、龙场长啸 照亮历史

  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教条示龙场诸生》王阳明

到达修文龙场,王阳明一直在山洞中生活。他给自己制作了一个石头棺材,每晚睡在石棺里,面对生死。在一个夏夜,他从梦中惊醒,一声长啸,从石棺中走出,手舞足蹈起来。这一刻,被称为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开始浮出水面的瞬间。郦波称,这是五百年来,照亮历史长河的瞬间。

居无定所时,王阳明根据《易经》赋予了山洞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曰:“玩易窝”,不久又搬到另一宽敞明亮的山洞,并将其命名为“阳明小洞天”,并将一处常用的窝棚命名为“何陋轩”,可见阳明先生,虽身处逆境,却不忘寻找情趣,以增加生活乐趣。如今,这些地点都在修文的阳明文化园。

“玩易窝,给父母的启示,成长本身的苦难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风雨之后心固然会痛,但如果失去阳光和风雨,怎么能长成参天大树呢?”在郦波看来,王阳明的个人经历和成长经历对当代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给弟子的一篇文章名为《教条示龙场诸生》,其中谈到八个字: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郦波认为,对教育来说,心学就是心中要有一个广泛的蓝图,然后再去“烧砖”,于是所有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学习不是为了掌握某个学科,而是为了掌握人生的根本。

四、镇远留书 与黔惜别

  “别时不胜凄惘,梦寐中尚在西麓,醒来却在数百里外也。”
  ——《镇远旅邸书札》 王阳明

王阳明曾两过镇远,都未做长时间停留。不过,在离开贵州赴江西上任时,留下了《镇远旅邸书札》,所提到的多是琐碎之事,同时也勉励门生“努力进修,以俟后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关怀和不舍。

《镇远旅邸书札》还是后世研究阳明心学极其重要的资料。黄宗羲在编撰《明儒学案》时漏掉了黔中王门这一重要学派,这一度使得黔中王门隐晦不彰。而《镇远旅邸书札》中,王阳明提到了20多位门生的姓名,加上其他阳明诗文的梳理、补充,才进一步确定了“黔中王门”是王门正宗学派之一,这也赋予了《镇远旅邸书札》重要的意义。

活动的尾声,当郦波教授被问到“问道十二境”最想去的是哪里?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全部,先生之光山高水长,先生走过的路都想走一走。”可是,一定要选一个的话,他会选择“玩易窝”,在阳明小洞天里感受龙场悟道的那一瞬间及永恒的璀璨和绚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问道向黔—探寻阳明悟道之路” —— 著名学者郦波来贵阳 带您探寻王阳明心学之旅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