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笔端的欧洲风云—-品读邢秀玲散文集《西方名人轶事》

朗读这篇文章

李学勤:行走在笔端的欧洲风云—-品读邢秀玲散文集《西方名人轶事》

李学勤 笔名雪晴。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喜好阅读写作和摄影,上个世纪90年代起发表作品,有诗歌散文、文学阅评及艺术鉴赏等在数十类纸媒和网络平台发表。

安静的午夜,我独坐斗室,心无旁骛地品读邢秀玲新出版的散文集《西方名人轶事》。全书点面互涵、气象弘大,是一部具有文学和历史双重价值的精品读本,是作家在明确的创作意图下广泛搜求、并通过自己的价值发现和主题定位形成的一部具有社会性的著作。

一、文集中的音乐元素,使作品富含知识性和可读性

如果说音乐是欧洲文明发展史中辉煌的扉页,那么,站在欧洲音乐殿堂顶端的大师们就是那颗高不可攀的明珠,音乐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座高门槛的神殿。

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

然而,让我惊讶的是,文集足足安排了十个篇章讲述发生在欧洲的传奇音乐故事,这些色彩缤纷,结局各异的动人故事,源自作家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从音乐神童莫扎特,到乐坛巨擘贝多芬,从演奏怪才帕格尼尼,到谱曲神手柴可夫斯基,《命运交响曲》、《天鹅湖》、《安魂曲》等滋养人类心灵的名曲在作家的笔下再次摊开他们令人唏嘘的身世和成就,无论是小提琴、钢琴、管风琴,又无论是歌剧、交响乐、协奏曲,作家以精准的笔触,充沛的激情描写了那些悦耳动听、韵味悠然的旋律,写出了彪炳史册的大师们超凡的音乐天赋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写作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追求。这种责任和追求体现在作家锲而不舍的坚持和探究之中。比方,作家对世界名曲《卡门》的认知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比才和卡门》一文中,作家写到:“1978年秋,我被邀请参加一个大型联欢会,不善跳舞的我,竟然熟练地跳起了快四步。我感谢这只节奏感极强的乐曲,经请教才知道,这是歌剧《卡门》中的《斗牛》曲”。四十年过去了,作家寻着当年的感知和对乐曲的朦胧印象,搜寻求证了关于《卡门》的丰富史料,写出了歌剧《卡门》的创作者——乔治.比才艰辛而凄惨的一生。

法国–卢浮宫

二、人性中的光亮和幽暗在作家笔下一样重要

世间最复杂的是人性,最难表现的也是人性。作家在写人性的善良和生活的温情的同时,也写欲望的罪恶和人性的丑陋,写文明与非文明的对抗,写命运与理想的对抗。在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中,即便是世界瞩目的艺术大师和伟人,作家也要首先放在作为人的立体概念下去考量细节。

比如写巴尔扎克的不择手段,作家是这样描述的:“金钱是铸就巴尔扎克的一只魔手。为了还债,他不停地编造庸俗无聊的小说卖给书商,而那些不起眼的文字垃圾,却铺平了文学大师的坦途”

作家写路易十六夫妇的软弱,写他们走向刑场的坚强和高贵,也写人们对这位高傲的奥地利公主的怜悯。

“她只有38岁,头发已经灰白,昔日的美艳和风采荡然无存,但她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和人格魅力仍使周围人折服。监狱长的妻子每天为她准备精美可口的饭菜,女房官为她整理房间,荷枪实弹的卫兵每天为王后送来鲜花……”

在写帕格尼尼蔑视小提琴演奏的传统技法时,作家的表述尤为精彩:帕格尼尼发明了左手轻触琴弦,弹出有二重效果的哨笛声,还故意弄断了三根他那把家族传承的琴弦,以制造无人可比的演奏技法,接着作家又交代帕格尼尼性格的暗面:在“一场成功演出之后,帕格尼尼并不在乎鲜花和掌声,而是在乎又筹到了一笔可观的赌资”。

丹麦–狮子纪念像

三、运用视觉介入,机敏切入主题

讲大师,从照片说起;讲历史,从建筑和教堂说起,生花之笔悉力表现了艺术和历史的血脉关系。

尊重客观是一个作家的道德底线,不装饰、不溢美、不过度拔高,也不一味贬低,以诚实的态度还原历史,写出人物真实的样子,在《西方名人轶事》一书里,作家杜绝完满的、光滑的、没有弱点的假大空似的人物标本,这是作家最本质的写作理念,也是本书存在的价值和力量。

比如,作家在众多的拿破仑油画中,挑出三幅代表拿破仑命运转折点的画面,通过解读具有代表意义的三幅画,诠释了拿破仑光荣而屈辱一生。如此种种,作家从罗马城徽中写罗马人的狼性;从岩壁上刻着的石狮写在法国大革命中牺牲的瑞士籍士兵的忠诚;从庞贝古城的火山灰写轰然倒下的英雄舰长普林尼……

众多的人物被作家描写得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对于肖邦、巴尔扎克、亚历山大的形象,作家从“手指”、“睡袍”“头盔”三个不同的语言道具,划分出音乐家、文坛巨星和一代君主的视觉特质。手指,是钢琴家的天资,睡袍,是文人写作后的慵懒,头盔,则是战神的象征。这些描述恰如其分,既和实际雕像形态吻合,又增添了语言的感染力:

作家对于肖邦的画像是:“相貌像他的音乐一样精巧优雅,一头浅栗色的长发,浅棕色的眼睛充满智慧,那双钢琴家独有的手,修长,纤细而富有弹性……”

对于巴尔扎克的画像是:“他昂着头,披着那件写作时常穿的睡袍,似乎在遥望天边的朝霞,又似乎藐视人俗横流的世界……”

对于亚历山大的画像是:“头戴棕榈叶的头盔,战袍紧裹着他的双肩,眼睛流露出柔情,鼻子挺直,五官无可挑剔……”

意大利–庞贝古城

四、忠实于眼见和内心的写作风格

随着旅行的步履和不同的地理空间,作家在众多的西方文明重要节点上驻足观察,披沙拣金,她不但看到了地中海的中秋圆月,北欧的森林雪山和西欧的山川平野,也看到了近代欧洲在多人种、多国家、多种社会制度交织背景下生与死的悲壮。眼之所观,心之所察,笔之所触,作家都给出了明确的个性化讲述。从《不朽的旋律》、《王者的背影》、《远去的巨人》,到《曼妙的旅程》,可以品味到本书明确而严格的写作主旨,它们服务于一个主旨,一种创作格局,在笔海书山的各式热闹背后,我被本书隐于喧嚣的朴素之美深深打动。

作家忠实于旅行的“眼见”,作为客观的记叙,作家在写众多音乐家曲谱中表现的圣洁天鹅同时,也不避讳写北京玉渊潭公园因为黑枪击中的天鹅而引发愤怒的事件。

而印度洋落日中吉普赛人不堪的景象更是被作家如实记录:“简易木屋凌乱地散布在海滩之上,男人们懒洋洋的晒着太阳,女人们袒胸露背,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肆无忌惮的对着旅客狂笑,一位几乎浑身赤裸的老人抱着一个小孩,毫无愧色地向每一个过路者伸出乞讨的手……”

在写二战中得以孤存的欧洲四大教堂之一的科隆大教堂的历史时,作家穿插了个人对科隆大教堂的文学感观:“当阳光透过这些彩窗射入,斑斓的色彩营造出神奇的光芒……在那些飞腾的线条的引领下,我们不由自主地向上仰望,空间随着想象在无限延伸,精神骤然间得到升华……”

法国–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

五、令人感动的创作激情和文化坚守

作家来自青海高原,出生书香门第,一生与笔墨结缘。在人生的旅途中,作家的笔端总是随着一次次旅行充实而忙碌地行走着。随着洞开的国门,作家迈开脚步,漂洋过海,先后访问了三十几个国家和世界文化重镇,先后出版了《情系高原》、《眼中的星空》、《西部神韵》、《紫调欧罗巴》和《西方名人轶事》,这些一本比一本厚重的作品集是作家写给生命和心灵的华丽篇章。

如果用文学的方式打开作家的性情,我们会发现,邢秀玲有着西北作家忠实于内心的朴素风格,胸襟开阔,勤勉自律,永远保持对写作的目标感和新鲜感,行笔舒缓、从容、质朴,细腻,赋有女性作家的语言魅力。

文学是平易的,可亲的。一段故事、一番记忆、一种场景、乃至一幅画、一支歌,都可以在作家的笔尖下弥漫出浓郁的温情和人间烟火。二十万言作品的字里行间,不仅充盈着作家艰辛的劳作,更表现了作家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坚守。

感谢作家在文学道路上以不凡的心胸和气度、坚毅的品格和意志为我们做出的示范,感谢作家用如此充沛的文字和如此激扬的爱憎,把一段不该淡忘的史诗钩沉出来。正如作家自己所言;“诗和远方永远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我热切希望作家在百花竞放的散文园地,面向生活,面向经典,再作规划,再布蓝图,获得更加可期的丰收和喜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行走在笔端的欧洲风云—-品读邢秀玲散文集《西方名人轶事》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