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该怎样生活?——读《何为良好生活》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在分享之前,想问问在座各位小伙伴,你心目中的良好生活是怎样的?

  的确,每个人心中的美好生活都有不同的定义。我也是,不过有时却摇摆不定,当我跑完5公里完成当天的运动任务时;当我跟学生完成一次有意义的谈话时;当我结束一天的工作与家人共进晚餐时;我会觉得生活很美好、很幸福。然而,当我因为个人原因导致没有完成任务,比如:早上起不来,耽误了晨跑;因为个人怯场没有完成好读书分享,就会愧疚,这个时候只能用糟糕来定义生活。为什么会对生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呢?我在《何为良好生活》中找到了答案。

  本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16年书香羊城推荐的十大好书之一。作者陈嘉映,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学者,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他被外国哲学学科专业负责人认为是“中国可能最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这本书是陈嘉映教授的散文集,也是一部伦理学通俗读本。它围绕“我究竟该怎样生活”这个核心命题,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展开讨论。全书共分八章,主要从伦理、价值、实践、知行关系、道德等问题作为切入点,阐释他对伦理学与生活的理解。“我究竟该怎样生活”这个命题,不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难题,也是贯穿人一生的焦点。陈嘉映教授在书中归结为:“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我在书中找到最简洁答案,就是它副标题: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这里的“行”就是知行关系中的“行”,“心”就是知行关系中的“知”,总而言之,良好生活就是知行合一。

  书中认为知行关系是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指出:知,指的是明理,知道处世的道理。行,就是身体力行的行动。

  下面我就知行关系谈三点读书感悟。

知与行,孰轻孰重?

  在古人看来,知行之中,行为重。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要先学会做人,品德好了,有了余力,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荀子则说得更为直白,他在《荀子.儒孝》中写道:“知之不若行之。”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他认为只有亲身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把所知道的伦理道德规范付诸行动,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格。

  俗话说:知易行难。人们往往会陷入知而不行的局面。明明知道什么是好的、对的,却不能做到。书中列举了:知道慷慨是好事,却改不掉吝啬;知道垃圾食品有害健康,却改变不了饮食习惯;知道锻炼能够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却还是躺在沙发上不愿动弹。懂得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这就是知而不行,这也是我们探究的第二个问题。

知而不行,是何原因?

  其一,知而不行,是因为认知不够深刻。

  我们早就听过许多人生道理,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比如:“生离死别”这个成语,小学生都知道。可是,直到长大成人,被深爱的恋人抛弃,父母年迈去世,恐怕才会对这个词真正有了感悟。正如:东航的坠机,罹难者家在这个词中痛心疾首。从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年少不知曲中意,读懂已是曲中人”。只有亲身体会,认知才会愈发深刻。

  其二,知而不行,有时是知而“不能行”。

  陈嘉映教授在书中提到: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这是意志薄弱造成的。比如:运动的人都知道,每天的跑步对身体好,可是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减肥的人都知道膨化、油炸食品不能吃,但总是抵制不住诱惑;人们都知道玩电子游戏浪费时间,荒废学业,却放不下手机。这些都是不够自律,意志力不够强大造成的。

  还有一种知而不行,不是意志力所能控制的。比如:我们都知道毒品的危害。可是,吸毒者毒瘾一上来,还是控制不住要去吸,吸毒者对毒品的憎恶和害怕,可能远远超过正常人,但是这个“知“却还是抵不过“瘾”力量,导致知而不能行。

知行合一,该如何做?

  朱熹强调:“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他认为知与行就像鸟的一双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二者不可废一。同样的,王阳明也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知行合一。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首先,心动不如行动。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的,任何事情,有了好的想法和认知后,就应该立即付诸实践,否则将变成空中楼阁。比如:既然知道熬夜的坏处,那么就从今晚开始,到点就放下手机,早早入睡。相信坚持一段时日,是可以养成早睡早起好习惯的;要想教导学生注意书写,就要求他们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要想腹有诗书气自华,就从打开书本开始;想要立地成佛,那么就请放下屠刀。

  其次,蹴就不如渐进。常言道:一口不能吃成大胖子,这告诫我们不仅要学会耐心做事,还要我们做好规划,循序渐进地去完成它。比如:减肥,需要适当的节食,控制脂肪和碳水的摄入,而不是绝食,拒绝进食,这样不但达不到瘦身的效果,还会伤害身体,危害健康。

  再如:《跑步圣经》里说道:跑步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不能一开始就挑战极限,这样会导致拉伤腿部肌肉,造成运动损伤。

  再次,求人不如求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做不好,而是不相信自己,缺乏自信心。其实自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的是希望和勇气,是成功的垫脚石。比如:居里夫人为了提取纯镭,向科学界证实镭元素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从堆积如山的沥青废渣中,寻找镭的踪迹。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她心里却充满希望。最终她获得了成功,成为科学史上发现镭元素的第一人。

  最后,独乐不如众乐。东莞市郝洁校长曾有一个很风趣的话题:别人减肥都是默默地节食努力的运动,她却先发个朋友圈,告诉大家她要开始减肥啦!然后,在大家的监督下成功瘦身的,她依靠的是朋友的力量。

  我们说独行快,众行远。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然而我们在互相鼓励中结伴同行,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读书会的小伙伴们在一本本书中拔节成长,收获智慧和勇气。

  最后,我特别喜欢在本书序言中的一句话:“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是的,我思故我在。诚实地思考,能够直面自己,直面世界,直面人生,它让我有足够的勇气去探寻何为“良好生活”,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能拓宽她的宽度,丰盈她的厚度。在践行知行合一中让生活变得更加从容、有意义。最后达到书中结尾所描述的 “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的美好境界。

  作者简介:刘丽云,女,东莞市长安镇金沙小学语文教师,东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指导:闫德明

美编:长安融媒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我们究竟该怎样生活?——读《何为良好生活》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